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如今,工作、生活条件好了,有的新闻工作者深入采访的作风却差了;接待高了,招待好了,新闻的精品却少了;交通方便了,离老百姓的距离亦远了。  相似文献   

2.
“深”不下去的“症结”在哪里绝大多数新闻工作者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客观现实:在党中央一再殷切期望新闻工作者“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的今天,那种靠蹲宾馆、坐小车、跑机关、看材料采写新闻的现象却时时浮现于社会。与京城、省会的大报相比,宜昌日报虽然在地域上离基层离群众近一些,但同样存在着记者采访作风飘浮问题,尤其是深入企业深入乡村深入农户采访更为艰难。  相似文献   

3.
一记者作风问题,最关紧要的.是个是否深入的问题。老新闻工作者经常告诫我们:当你选择了记者的职业,就必须抱定决心,准备长期地无条件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讲价钱,不能打折扣。其中的道理很浅显;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新闻的本源,不深入本源,何谈新闻?二现在我们一些记者实在是不深入啊,连浅入都说不上。一种情况是:走不出去,沉不下去,像浮萍“札堆”浮在面上。经常的工作方式是跑机关,跑会议,拿现成的材料编发新闻。其中有的人几乎丧失了记者的主动性,整天在办公室“守株待兔”,等候采访对象的…  相似文献   

4.
新闻工作者要深入生活采访,这在大学的新闻教科书里就有阐述,它是新闻报道的基础。今天我们之所以旧话重提,是因为处在信息时代。有些新闻工作者似乎忘掉了这点,他们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作风浮躁,被群众生动地比喻为“嘉宾型”、“秘书型”、“小贩型”的记者。希望刊发这组文章能唤起新闻工作者的激情,回到生活一线,挖掘源源不断的生活宝藏。  相似文献   

5.
这篇文章并非高深之论,也非创新之谈,仅仅一点实践感悟而已。然而,编者却喜欢它,喜欢它的质朴.喜欢它的真诚.更喜欢它的实用。“把感想也记下来”,看似没啥了不得的事,但却道出了媒体在“同质化”竞争中的需要解决一个大问题。新闻发展到今天,已无真正意义上的“独家”可言,这就需要记者以“独家”的眼光透析新闻事件的内涵.以深邃的思考捕捉别人所见不到的背景,这时,把稍纵即逝“感想”记下来就显得特别重要,也许会从中发掘出新的“新闻点”来,达到“言人所未言”的目的。“把感想也记下来”,也反映了记者采访作风的深入和细致。“走马观花”式的采访,“感想”从何而来?蜻蜓点水式的采访,又怎能产生激情?没有激情,哪采的“感想”,写出的新闻又怎能感人?  相似文献   

6.
方明 《新闻前哨》2002,(1):16-17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为加强新闻队伍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作为新闻工作者,深感加强新闻队伍作风建设,对于做好党的新闻工作,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当前,基层新闻队伍作风总体上是好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敬业精神。有的不思进取,工作应付差事,得过且过;有的不安心本职工作,热衷于搞“第二职业”。二是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有的采访不实,报道失真,甚至以偏概全,导向错误。三是不愿艰苦奋斗。有的追求安逸,贪图享受,不愿深人基层,深入实…  相似文献   

7.
彭军 《新闻世界》2009,(9):32-32
人手少,装备差,记者也多半非科班出身——这是大多数县级电视台的现状。县级电视台的记者“单兵作战”情况较多,从而决定了记者要具备很多基本功。经过多年实践,笔者认为,观察力对于记者至关重要。观察是一种采访手段。也是一种应有的采访作风。只有深入现场,才能保证新闻客观真实,只有深入观察.洞悉事件实质,  相似文献   

8.
二、抓好新闻由头,追踪采访新闻事件多个现场,获取现场短新闻的资料。新闻工作和其他工作不同,记者每天碰到的都是新问题。新闻要求“新”的属性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必须有主动进取精神和独创意识。诚然,现场新闻有不少突发性事件是记者无法事先预见和准备的。一些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已发生了稍长时间,如果记者作后续采访,写成现场短新闻则时效性差;若是不写又太可惜。因而,抓好新闻由头不失为补救时效性差的好办法。一旦抓到好的新闻由头,记者就应该有所准备地深入到新闻由头发生的现场,去捕捉新闻事实。每一个发生在现场的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9.
采访是记者基本的实践活动,江泽民总书记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深入、再深入”,深入采访是记者走向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深入”的第一种境界——县人身入,是采访题中应有之义。生活是新闻的源泉,车间工地,田野地头,军营阵地,商贸市场,市井乡间是出新闻的地方。新闻界前辈历来把“身入”生活看成是记者事业生命攸关的根本问题。他们认为,一个好记者,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群众,什么时候离开了,记者的生命也就完结了。也就是说:你想干新闻,最起码要“身入”生活,否则,你就不配当记者。为什么新闻前辈把“身入”生活…  相似文献   

10.
正在全国新闻战线热气腾腾展开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一次新闻文化的创新实践。深入开展好这项活动,对军内外广大新闻工作者学习理解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从今年8月开始全国新闻战线倡导“走转改”活动以来。不论是媒体的领导,还是编辑记者,纷纷走进基层,为读者提供了大量文风漓新的新闻报道,也展现了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的采访作风。  相似文献   

11.
张宪 《新闻三昧》2006,(7):31-32
采访是记者搜集新闻素材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也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即使在现代科技为采访提供了先进条件的今天,面对面采访仍是新闻工作者必须身体力行、娴熟掌握的基本功。作为工人日报的一名记者,笔者十几年来采访了200位来自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人物,感到如果记者能在访前准备、提问技巧、非语言采访等方面多加留心,即全方位地、立体地、多角度地看待采访对象,就会使采访事半功倍。一、访前准备古人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怠”。毛泽东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指的都是在战争前要做好准备。对记者采访而言,有准备与没准备的采访效果大不一…  相似文献   

12.
本刊这期“报苑星座”栏目中发表《平民记者胡亚华》的长篇通讯,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中共党员、36岁的湖南《衡阳晚报》记者胡亚华平凡而又伟大的先进事迹。胡亚华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光大了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塑造了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我们号召,全国地市报新闻从业人员在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好好学一学胡亚华同志的先进事迹。学习他爱岗敬业、乐于吃苦的奉献精神;学习他深入采访、扎实细致的严谨作风;学习他心系、勤解民忧的平民情怀;学习他防微社渐、清正廉洁的浩然正气。为全面振兴,做大做强我国地市报业,更好地服务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相似文献   

13.
2011年8月9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新闻实践活动在全国新闻战线全面启动以来,作为基层的区县级新闻媒体,重庆市《江津日报》推出“记者走基层”、“百姓故事”、“记者进社区”等栏目面向基层,新闻工作者们深入一线蹲点了解,坚持采访写作,关注民生、关注变化、以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字为特征,在提升吸引力和感染力上下足气力。  相似文献   

14.
当记者十多年,其间被一些部门和单位“请去”采访的机会不算少。但如果不用心,这种采访往往“访”不到记者想要的东西,因为采访对象提供给你的全是那个部门和单位的日常工作,新闻被“工作”的面纱掩盖起来了。让你感到左右为难的是:不写吧,觉得对不住人家真诚的邀请,又个自时间长了成为“不受欢迎的记者”;写吧,肯定就是一篇歌功颂德式的表扬稿。先不说拿到编辑那里不好发表,就是发表了,也显着记者没水平。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5.
随着当今记者社会地位的提高和经济待遇的改善,记者的一些传统职业美德随之淡然,新闻前辈留下的一些好的传统,好的作风,诸如深入采访,实地调查。讲真话,报实情及关注普通人的工作和生活,逐渐被短、平、快的采访形式及“请柬新闻”,“通稿新闻”。“麦克风新闻”所代替,一些深度或现场新闻只能浮于表面,而可遇不可求的新闻亮点及真情实感,也会轻易流逝,傍大款、傍高官、傍明星的现象在一部分记者中屡见不鲜。因此,正如道德领域里呼吁传统美德繁荣回归一样。  相似文献   

16.
沈阳军区前进报的领导班子特别重视编采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领导带头深入一线下连队,编辑记者长年累月在基层,报纸办得颇受官兵喜爱,贴近性和指导性都很强。本刊上期刊发了前进报社长郭宝山同志撰写的《“记者蹲点住班”采访活动实践对加强和改进新闻作风建设的启示》,让我们地方新闻同行受益匪浅。本期我们请“蹲点住班”的编辑记者给我们谈谈他们是怎样和基层干部战士打成一片的,是怎样到新闻源头找新闻的。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理性思考是那么深邃,他们的切身体验是那么深刻,字里行间展现了当代军事记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展现了年轻军事记者的激情和热情,展现了军事新闻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相信他们的文章对我们会大有裨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李贞 《新闻战线》2023,(11):78-80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强化“四力”,不仅是新闻工作者转作风、改文风,打造精品佳作的根本要求,也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关键。新闻工作者要强化系统思维,提升扎实采访能力、深入观察能力、思考辨析能力、多元表达能力,创新新闻叙事,融通内容技术,淬炼融媒本领。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初提出,今年是转变作风年、调查研究年。加强深入的调研,既是践履“三个代表”的要求,也是新闻传媒创新的必由之路。 信息时代给我我媒介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新闻本来就是调查的行业,新闻采访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调查研究是记者的基本功。新闻工作者只有以更扎实的作风进行调查研究,以更丰富而准确的信息为受众服务,才能真正赢得受众,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相似文献   

19.
新闻工作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在党和政府与人民之间起到联系、沟通的作用,所以,被形象地比喻为纽带和桥梁。新闻工作者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联系,理应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但是,现在有些新闻工作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作风飘浮,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对于这些记者,群众有生动的比喻: “嘉宾” 型记者:热衷于赶场子、端杯子、拎袋子,忙于亮相、应酬,却忽视了真正的新闻线索; “秘书”型记者:被动地跟在领导后面亦步亦趋,满足于听汇报、抄材料、罗列数字,而不是千方百计到现场采访; “作家” 型记者:自以为“秀才不出门,…  相似文献   

20.
最近,随州市为随州日报社苏功炳、孙洪涛等8名“德才双馨”新闻工作者颁发证书,佩戴红花,并给予一次外出采访学习培训的奖励,同时宣布随州日报社为新闻工作示范单位。 从3月下旬开始,中共随州市委宣传部在全市新闻单位开展了新闻工作者思想作风整训活动。一个半月的整训活动中,各新闻单位组织了学习,并通过自查互查,找准了存在的问题,制订了整改措施,完善了规章制度。市委宣传部还组织了思想作风整训考试和新闻工作者民主测评活动。通过整训,新闻工作者采访作风深入了,敬业精神增强了,工作热情变高了,并涌现出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