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焱 《现代语文》2008,(6):101-1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表达与交流”明确提出了“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即倡导“个性化作文”。思想个性是作文个性的内核,要想真正实现学生作文的个性化,首先还得以培养学生的个性人格为根本。只有培养有个性人格的人,才能真正写出个性化的作文。  相似文献   

2.
个性,在我国基础教育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从“不重视学生个性培养,便无法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不重视个性培养,就是对人类资源的巨大浪费”、“不重视个性培养,很难有效地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等高度来评述发展个性的价值。经过“八五”中末期学者们较为广泛且深入的探讨后,谈“个性”色变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何构建更适合于教育操作的个性理论,并将理论成果更有效、更迅速地物化为教育实践的时代已经开始。笔者在此,仅从教育学的角度,就与个性有关的几个问题,略谈管见,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我校的研究生培养条例,探讨了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应侧重处理好的五种关系,即“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专精”与“广博”的关系、“项目”与“论文”的关系、“专家”与“帅才”的关系、“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略论"培养个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学意义上的“个性”与社会学意义上的“个性”不加以区分,是压抑正常的个性和助长不良个性的原因,人的心理特征在进入学校以前巳基本形成,并且难以改变,故这种个性不是学校所能“培养”的,教师应该理解与尊重它;个性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所以不校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学校虽不能“打造”个性,但可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使其表现和发展其个性。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的方法有很多,如写作、讨论、朗诵等等。但我以为最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且简单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首推“诵读”。为什么“诵读”最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诵读”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个性教育密不可分,而要实施个性教育,就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在个性教育中要转变四个理念,即:变“唯师独尊”为“民主和谐”,以充分体现个性中的自主性;变“告诉教育”为“生疑教育”,以充分挖掘个性中的创造性;变“异质教育”为“同质教育”,以充分体现个性中的独特性;变“单维评价”为“多维评价”,为个性培养创调科学的压力机制和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7.
“人本管理”就是要让学生在“以人为本”的活动中成长,“个性培养”是充分弘扬其个性,在教育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在班主任工作中,实行人本管理,促进学生个性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回顾三十余年的班主任工作的经历,我总结了人本管理与修改培养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8.
个性飞扬     
“把别人当别人,把自己当自己。”这句话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个性的尊重与培养。———题记高山有高山的个性,那便是巍峨与雄浑。大海有大海的个性,那便是浩渺与博大。草原有草原的个性,那便是平坦与宽阔。而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个性的培养与尊重就显得更为重要。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无时无处不飞扬着个性,也只有这飞扬的个性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被消融,而沉淀成永恒。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使他赢得了“诗仙”的美名;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责任感使他赢得了“诗圣”的称号;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  相似文献   

9.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人才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开展创新教育应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尊重学生,发展个性对于学生创造性、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大的束缚就是学校教育观念中的“强调共性,忽视个性”的问题。《教育学》告诉我们,创造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密切相关,个性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所以,实施创新教育关键在于教育观念的更新。必须认识到学生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学生”;学生只有得到了教师的尊重,有了自己的“尊严”,才会有“自尊心”。而这种尊重,最本质的内容就是承认学生的个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探讨了在隐性知识理念下如何塑造大学生个性的问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从研究隐性知识与个性培养的关系入手,规范个性培养原则,构建了“以学生个性培养为目标,以学生创新实践为导向,以学生广泛参与为主线”的个性化培养体系,提升了本科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需要创新人才 ,而创新人才要靠教育来培养。中小学怎样培养创新人才呢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 ,必须强化“主体性”和“个性化”。创新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一个没有主体意识、不能发挥主体潜能的人 ,是绝对不可能有所创新的。一切教学的终极目标 ,便是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获得与张扬。同时 ,任何创新 ,又是带有个性化的 ,是主体独特的创造性人格的成品。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 ,不同的“个性”,有不同的创新。因此 ,充分尊重学生个性 ,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 ,根据个性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与培养 ,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教育文汇》2012,(10):9-9
国内首个以“助力青少年个性成长”为目标的民间奖学金——“华佗论箭个性奖学金”日前在贵阳一中颁发,共有100位学子受惠。这个奖学金采用百分制评价:个性40分、聪明15分、善良15分、勤奋15分、健康美丽15分。它旨在呼吁社会“关注个性、尊重个性、保护个性”,培养“个性学子”。  相似文献   

13.
互动空间     
高中个性化作文教学,应培养什么样的写作者? 周京昱:近年来,我们所倡导的抒写性情、张扬个性的作文教学,为一度“贫血”与“缺钙”的中学生作文开出了一剂好药。但这一切若不加以引导,片面追求“先锋”与“另类”,也可能走到另一条路上去。所以,我们培养的个性,是一种常态生活中的独立、灵动、深入、理性。记得著名导演郑洞天老师在教学中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性是指人的自主性和独特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特征,是教育现代化的潮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往往忽视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的潜能得不到挖掘,个性得不到发挥,创造力得不到发展,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创造型人才的培养,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需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肤浅看法。一、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真正…  相似文献   

15.
教学个性即教师“自我”在教师教育生活中的凸显。古代教师教育生活中“成人”(成就他人)与“成己”(成为自己)自发统一,教师教学个性得以原初呈现。现代技术培养使“成人”生活过度膨胀,在“成人”挤压“成已”的教师教育生活中。教师“自我”被消解,教学个性受到严重抑制。当代创新人才的培养,促使教师教育生活蜕变为基于批判的自我创造活动,通过“成己”对“成人”的引领,教师“自我”回归,教学个性得以在教师教育生活中生成。  相似文献   

16.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其个性的培养是人类发展的基础,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对儿童的个性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从儿童的心理、生理为出发点塑造儿童,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并消除一些消极的因素,使儿童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成为“审美人”。  相似文献   

17.
学校教育的简单要素是学生、课程和教师;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学校教育的“个性”解构为“培养什么人”“用什么培养人”“什么人培养”. 一、培养什么人,是学校培养目标的问题. 目前,这方面存在偏离,偏离将导致学校教育错误的个性.需要从现象中厘清问题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去年本栏介绍乐乐妈妈对乐乐的智力启蒙教育,受到读者喜爱。今年,我们开辟“培养好性格”专栏,和读者一起关注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对幼儿的智力启蒙是整合在生活中进行的,良好个性和性格的培养更离不开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比之智力启蒙,幼儿个性和性格培养,是一项更复杂的长期工程,效果也不如智力启蒙“立竿见影”,但个性、性格的培养、发展与智力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愿您的孩子和乐乐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吧!  相似文献   

19.
“能力培养”是目前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理应在“个性教育”中得到加强。本文剖析了“个性教育”现状和不足,以这一命题的时代迫切性为依据,提出创造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促进问题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20.
思政工作与个性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个性展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性 ,其显著的标志是独特性。这显然与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过去长期追求的目标的统一性存在矛盾与冲突 ,因而 ,富有个性的学生也往往被视为“不合群”,或者把“有个性”作为学生的行为与教育目标规范冲突时的“理由”和“解释” ,“个性强”被当作是对学生的委婉批评。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我们更多的精力自然放在如何把个性差异性纳入到德育的统一性中来 ,而不是在德育统一性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从而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认识和实践上的一个不足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