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来与发展》2009,(2):25-25
未来学家奈斯比特的新书《定见》,教你用常识预测未来,传授思考问题的11个定律。1982年,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一书中曾预言信息社会将取代工业社会。这本书销售了900万册,预言也变成了现实。如今,他的新书《定见》传授了用常识预测的“绝招”。  相似文献   

2.
霍尔试图通过一种类似于亚当·斯密“无形之手”的解释,来重新阐明自然科学在社会中的运行机制以及科学取得成功的原因。在霍尔看来,传统科学哲学对科学合理性的解释是不成功的,因为其最主要的解释方法——“直接说明”忽略了科学作为社会建制的时间性和社会性特征。更重要的是,它没有注意到科学家的个人活动与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它们二者是“相互独立的”,因此符合“独立性要求”。这一相互独立的特征决定了自然主义科学哲学对科学的解释必须是一种“无形之手”的模式,换言之,“无形之手”模式是自然主义超越传统科学哲学说明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张亮 《情报杂志》2007,26(5):140-143
提出了藏书发展模式的概念,在对“拥有”模式、“获取”模式和“存取一体”模式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非规则波动曲线性“存取一体”图书馆藏书发展模式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方向,构建了其数学模型,并阐述了这种模式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科技理性与人文价值理性的冲突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类的理性 理性是人认识把握世界,创造人类生活的主体能动力量,是人在本质方面的重要特征。理性是人独有的自觉意识和能力,认识世界探究自然,是人的一种理性能力;研究社会认识人自己,给社会设定理想价值目的并给人自己立法,也是人的理性能力。在此,相对于二者所研究的对象领域的区别,我们把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人的理性称作“科技理性”,把以理想追求、伦理道德等社会人文为对象的人的理性称作“价值理性”。人类理性的创造物就是文化。相对于上述概念划分,人类实际上拥有了两大类理性创造物,即自然科技理性文化和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5.
马彦荣 《科学中国人》2014,(3S):162-162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学会用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并将“数学思考”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四大目标之一,单独列出了具体阐述。对每一位数学教师来说,如何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并学会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现象,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世界,又能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  相似文献   

6.
相对主义者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是,如何保证相对主义与科学之有效性的共存。认识论的相对主义(如社会建构主义)主张将科学建立在社会基础之上,从而导致了相对主义与科学有效性的矛盾。“相对主义和科学的有效性”之争便是这一矛盾的直接体现。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1)用实践建构主义取代社会建构主义;(2)用本体论的相对主义取代认识论的相对主义;(3)用本体论化的科学取代作为认识论概念的科学。  相似文献   

7.
神秘的数     
数字化校园、医院、图书馆、战争、城市......在数字化技术盛行于世的今天,你可能不曾想到,在25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人企图用数字来表征一切。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和解释自然、解释万事万物,这一理念是2500多年前从一位名叫毕达哥拉斯的人头脑中最先产生的。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他创建了政治、宗教、数学合一的秘密学术团体——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主张用“数”来说明整个世界。在他们看来,“数是万物的本原”,数是万物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同时也是万物的共同本质和性质。数目本身先于自然中的一切其他事物,一切其…  相似文献   

8.
意识研究中存在着两大基本范式,这就是行为主义范式和哲学范式。哲学范式主张唯有意识才能理解意识;行为主义范式把一切解释建立在受控实验之上,力图在意识的解释中排除灵魂。本文通过二十世纪至今的研究回顾指出,这两种对立的范式中任何一种都不能理解意识。意识的科学解释有待于这两大范式之综合。本文提出意识研究的递归方案,认为意识的科学解释和我们现在熟悉的“科学解释”不同,它会导致唯物论和唯识论界线的消失。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对中学化学的课程模式问题有不少争论,有推崇“学科中心论”的,也有推崇“社会中心论”的,不同的课程模式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的编写中也都有体现。回顾建国以来中学化学教材的编写历史,总是在“学科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之间来回摇摆,时而以“学科”为中心,时而又以“社会”为中心,而“文革”中的“以典型生产引路”、“以化学工业生产为主线”的教材编写,把“社会中心论”推到极端。课程模式在“学科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间的来回摇摆,本身就说明了这两种课程模式都有其长处,但又有其明显的不足之处。于是又有人提出了“融合论”,意在将这两种课程模式融合,互相取长补短,以求使课程模式更完美。下面就以下几方面谈一点体会与认识。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对于我国政府与基金会的关系的讨论大都在"国家—社会"的概念体系中展开,法团主义与市民社会理论作为两个重要的解释框架备受学者青睐。这两种理论对于中国当前政府与基金会的关系都有其解释力和局限性,但基于某一理论的偏好所展开的研究,存在过分解释和脱离现实的不足。基于此,本文重新检视了这两种理论的论争核心及其延展,并基于中国基金会透明指数(FTI)论证两种理论在中国当前现实中的解释路径。最后,我们认为可以将两种理论进行整合,进而形成更具解释力的本土化的理论框架,以此来寻找理论的合流,消解论争。  相似文献   

11.
平等体现了人类的终极关怀和最低的正义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基本的人权要求和人类解放的要求。可以说,平等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使用相当普遍的“多形概念”,不同文化传统和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人们有不同的认识和主张。本文从中西方农民平等观的发展入手,对中西方农民平等观的比较。对我国农民平等权终极目标与现实取向,从人权高度认识平等权,“差异原则”与“比例平等”有利于实现农民平等权,实现农民平等权的理性要求等提出了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2.
有关“善的生活”及人的积极自我实现的规范承认概念并不足以解释人之为人的生存论问题.阿克塞尔·霍耐特早期承认理论的这一“困境”要求对承认概念进行深入反省与重建.新型承认概念不能仅仅着眼于“善的生活”的形式伦理构想和积极的自我实践关系,还应该包括使二者得以可能的“原初承认”.意指一种人与社会世界之间情感性、生存性互动参与形式的原初承认,构成规范承认得以可能的先验条件,这也是“道德的本体论基础”的题中应有之义.厘清两种承认关系,为克服承认概念含义不清的矛盾奠定了基本的思想前提.保持对两种承认关系的理论自觉,既能沟通国内外学者关于霍耐特物化根源问题的争论,也是承认理论的自我拓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13.
李炯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6):168-169
认识的创新是创新过程的根本,这与创新是“实践的事情”并不矛盾。深入挖掘人的认识能力、“能动的反映”与创新的内在联系,是深入探讨树立和培养全民族全面创新意识之必需。  相似文献   

14.
唐波 《中国科技信息》2005,(17A):203-203
艺术家的自杀可以解释吗?答案是肯定的!《论“原始思维”与艺术家的自杀行为》会给你一个崭新的认识。“原始思维”即原始人的思维,其关键在于不能区分“现实意识”和“纯粹意识”并且真实的以为这两者都是各自独立的。  相似文献   

15.
有限理性决策模式认为,理性决策模式所要求人类的那种“理性”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人的决策行动受到外部因素和自身条件的双重限制,因而主张用“满意”来代替“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及种种限制因素,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遵循有限理性决策的基本原则,做到管理的刚性与弹性有机地结合。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功能有二:认识功能和实践功能。所谓认识功能:就是探索自然奥妙、发现自然规律,提出正确的理论并能解释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象牛顿定律、达尔文进化论、爱因斯坦相对论等都是这一功能结出的丰硕成果。当然,科学的功能绝不仅仅于此,正如毛泽东所说:“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科学理论更重要的任务还在于用它去能动地改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中,有两种相近文体“说”和“论”,这两种文体同属论说文,都以说理辨析为本,对客观事物或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论,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说”和“论”作为文体大同小异,因此,往往浅析于其属类而忽视其异处,导致对两个相近而又有差别的古代文学概念认识的模糊,笔者认为比较法讲解“说”和“论”两种文言文体裁,有助于从立意取材、布局谋篇、表达方式、文字色彩等方面细腻地体会作者写作意图,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教学中用比较讲解的方法来区别这两种文体,可在比较中认知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徐元 《科技创业月刊》2007,20(5):172-173
我国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自主创新战略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但人们对什么是自主创新的认识还是非常模糊。迄今为止,没有人给自主创新一个明确的令人信服的定义或解释。从对“自主”和“创新”两个概念的理解出发,对什么是自主创新做了一些比较细微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知识服务的概念、特征与模式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李霞  樊治平  冯博 《情报科学》2007,25(10):1584-1587
在国内外知识服务概念综述的基础上,从“知识”与“服务”的概念分析入手,给出了知识服务的概念认识,并进一步分析了知识经济社会背景下知识服务的主要特征及模式。本文的研究明晰了知识服务的相关基本概念,为后续研究统一了认识,奠定了基本的理论概念基础,并为知识服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20.
1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1 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涉及“发展”和“可持续性”两个概念,因此,要搞清楚“可持续发展”,首先应明白“发展”(development)和“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这两个重要的概念。 “发展”一词最早是生物学的,用于指个体从胚胎开始到衰亡的全过程。后来这一概念被引入经济学领域,最初它被用于作为经济增长的全面描述,然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了社会却停滞不前,即社会在财产的分配、就业与教育机会的分享乃至于基本人权方面的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