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六书”分析汉字形体始于东汉许慎 ,周伯琦在《说文字原》中承继许慎“六书”说并有所发展 ,在对《说文》5 40部首的具体形体分析上 ,借助古文字资料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其中不少认识对后世古文字研究产生了有益影响  相似文献   

2.
子子孓了子,古文字作①,像个襁褓中的婴儿:大头,双臂伸出,下肢被裹紧的样子。如《触龙说赵太后》中“丈夫亦怜其少子乎?”它著作左偏旁时,就写成“子”,如孩、孙等。子,篆文写成②,《说文》:“无右臂也。”引申为孤单。如子然一身。孓,篆文写成③,《说文》:“元左臂也。”这个字,只同“子”连用。子、孓这两个字是由“子”分化而来的。现代汉语中只有蚊子的幼虫叫“子孓”。了,篆文作④,《说文》:“无臂也。”表示已将婴儿全部包在裙褓之中,即结束。完成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它读轻声,如春天来了(卜)、他走了(卜)…  相似文献   

3.
豉,本作①,②(Sho)就是“豆”,所以①就写成了“鼓”。今有“豆鼓”一词。鼓,古文字作③,《说文》:“击鼓也。”《段往》:“④,鼓之省。”本是动词,但右边的⑤(Po)却写成了“支”。例如《曹别论战》:“齐人三鼓。”就用的本义。在“击鼓”的基础上,引申为弹奏。例如将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就有“鼓瑟希”的句于;又引申为振动,例如《石钟山记》中的“微风鼓浪”句;又引申为振奋,如俗语“气可鼓而不可泄”,现代汉语中的鼓舞、鼓励等。由于“鼓”取代了④,就同时取得了名词属性,例如帼殇》中的“援玉拖兮击吗…  相似文献   

4.
柝tuo析xi折zhe拆chai[附坼]柝,即①。《说文》:“行夜所击木。”《段注》注为“从②者,盖虚其中一则易响,今占敲梆是也。”也就是古。代巡夜打更用的梆子。它的古文字作③,其中④表示房屋,⑤本是干戈之类的武器,此处代表用来打击的工具;⑥代表被打击的对象是木制而能发声的物体。由于篆文把③屋里的“木”提出来作为偏旁,又把⑤稍加变化,写成⑦,而⑧又俗作“斥”,所以后来人们就干脆从简写成“拆”。例如《木兰诗》中就有“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农”的句子。析,古文字作⑨,表示用刀斧一类的东西去劈或削、砍树木,本是动词,…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东汉学者许慎《说文解字》中“古纂籀文字”的解析,认为我国的最早古文字产生于母系氏族时期。  相似文献   

6.
步·走·奔     
这三个字的古文字形体都含有“止”字意义也有关系止古文字写成或,描画左脚或右脚。为了书写简便,只画了三个脚趾。后来渐渐写成、。先看“步”的古文字:或,一左一右两只脚朝着同一个方向在行进。“步”最初就是“行走”的意思,也指“慢慢地走”。现在,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也叫“步”,如“跨了一大步”。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步”今天的形体仍然是上下两个“止”,两个“止(脚)”的大拇指也还是一个朝左,一个朝右。再看“走”的古文字:。下面是“止”,表明这个字的意义和脚有关。上面是一个迈开两腿、甩动两臂的人,可以看出,这个人正在跑。上…  相似文献   

7.
从出土非文字材料运用看《尔雅》研究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土地下材料包括古文字材料和非文字材料,这些非文字材料也可以用来对《尔雅》进行“新证”研究。利用这些非文字材料可以订正《尔雅》的不足,同时还可以检验《尔雅》对一些词语训释的正确性。我们在对《尔雅》等传世古籍的整理工作要重视非文字材料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嘉应学院学报》2016,(9):75-79
对于同一个战国齐系陶文字■,《陶文字典》、《战国文字编》、《战国古文字典》等不同的字书有四种不同的隶定字形"芊"、"■"、"艼"、"■"。根据对古文字演变的形态和战国文字各系的形态差异的比较和分析,我们认为其中三种隶定字形"芊"、"艼"、"■"是错误的,该字应当释为"■"。  相似文献   

9.
寒假里,朋朋和小静闲暇无事。想在小区的石桌上厮杀几局棋。刚把象棋摆上,朋朋就发现问题了:双方的“炮”怎么写法不一样呢?红方写成“炮”,黑方写成了“砲”。他们讨论了一番,决定还是查字典。  相似文献   

10.
匋文与泥封 《铁云藏匋·附泥封》四册,系光绪三十(甲辰,1904)年石印本,据序言看,前者成于甲辰正月,后者成于同年二月。 刘鹗好研究古文字,他的“抱残守缺斋三代文字”研究项目即指甲骨文、陶文和古钱币文字。在《铁云藏匋》自序中,他考溯古文字发展源流顺序是:篆籀成于周,分隶成于汉,真(正)楷成于唐。他觉得,“欲求隶楷之原,汉魏六朝碑、版存者不下千通,可沿流而溯也”,惟“篆籀之原,舍钟鼎彝器款识而外,几无可求”,因而学者历来引为憾事。  相似文献   

11.
“古文字”这个名称,最初见于《汉书·郊祀志》所说的“张敞好古文字”。古文字不仅是汉字原始形态的体现,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文字的发展源远流长,形成一条有规律可探的历史。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掌握一定的古文字知识是基本文化素质,运用古文字知识进行识字教学,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中国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被裘锡圭先生分为两大阶段即古文字阶段和隶楷阶段。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古文字的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商周金文数字化处理系统》、《战国楚文字数字化处理系统》等古文字数字化成果的开发实践证明,数字化对古文字文本资料的处理有着特殊性要求:资料的收集,须在真实的基础上达到系统、穷尽;资料的整理,以标准、统一为目标;资料的保真,要兼顾不同层次需要。  相似文献   

13.
合体象形论     
一般人都认为只有独体象形字,没有合体象形字,而笔者认为象形字可分为独体和合体两类。因此,本文就试图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象形字为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独体字和合体字 1989年版的《辞海》说:“汉字的结构可分为独体和合体。独体是囫囵一个字,分析不开的,大都是象形和指事的字,如‘文’、‘中’等。”“合体是由两个或更多的独体合成一个字的,就是会意和形声的字,如‘解’由‘刀、牛、角’合成,‘秧’由‘禾’和‘央’合成。”《辞海》的这个定义可以被理解为:“体”是虽可单用却不可进一步细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能单用的偏旁的汉字构件;而独体字和合体字的区分标准则是看一个字能否被没有剩余地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能单用的构件,能够没有剩余地被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可单用的偏旁的是合体字,否则就是独体字。 我们感到,《辞海》的这个标准值得商议。比如金文“黑”从“炎”上出“囱”(“囱”为古“窗”  相似文献   

14.
《〈论语〉六则》中“有朋自远方来”的“朋”字,《教师教学用书》释为:“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笔者对此释义稍有歧见,作粗浅证释如下。“朋”指是“同门”。《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周礼·地官·大司徒》:“五曰联朋...  相似文献   

15.
“以形索义”要以《说文》为主要参考 何谓“以形索义”?它指的是从文字的形体分析入手来了解探求文字的本义。训诂学上谓之形训。 我国的汉字,属于表义系统的文字,其形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国东汉大古文字家许慎,他编撰的《说文解字》14篇,为我国文字史上的第一部说解  相似文献   

16.
根据最近公布的上海博物馆所藏并整理的“战国楚竹书”中两千多年前的《诗》篇和“孔子诗论”材料,进行古文字,古文献的比较考释,讨论竹书中的“Wen”,“坏Zi”,“乍竞隹人”、“巽寡Zi古”等文字的释读以及相关诗学理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赵元任先生是国际知名的语言学家,也是中国语文改革的先驱。赵元任生前以高超的智慧创作了三段“奇文”,在商务印书馆1980年出版的赵氏的《语言问题》中我们可以完整地读到这三段“奇文”。这本书是赵元任50年代末在台湾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的演讲记录,集中反映了赵氏的语言学观点和语文改革思想。全书共十六讲。在第十讲“语言跟文字”里,赵元任编了三段全是用同音字写成的故事,第一段为全是“尸”(shi)音节的《施氏食狮史》,  相似文献   

18.
梁蓓 《读写月报》2023,(8):15-18
<正>《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以细腻的文字、温情的回忆、理性的批判而被奉为永远的经典之作。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三篇文章入选部编版教材,《朝花夕拾》被列为初中部编版教材的第一部必读名著,其地位与重要性可见。除去《小引》和《后记》,《朝花夕拾》由十篇独立的散文构成。虽然独立,但是它们不是无序存在的,而是整装在作品集中。引导学生从“单篇”的阅读中发现“整本”的奥秘,对于深入理解《朝花夕拾》的创作主旨、意图有着重要的作用。怎样搭建支架帮助学生理解整本书的内在叙事节奏?如何实现从“单篇”向“整本”的跨越式阅读?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初语第一册教师用书中对《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字,注释为“指志同道合的人”。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欠妥,至少是不明确的。“朋”在这里应该指“弟子”。理由如下。 首先,就“朋”的字义讲。郑玄曾为《周礼·地官·大司徒》“五曰联朋友”作注,“同师曰朋,同志为友”,同师即同出一个师门的人,也即同学。根据词义邻近引申的规律可引申为弟子。同志则是指志同道合的人。“朋”“友”复合成词是“朋友”的全部内涵,泛指同师同志一类关系好的人。《辞海》给“朋”字作注时,义项的第一个例句便是《论语》中“有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及《文源》采用古文字资料的范围、《文源》不用甲骨文之谜和《文源》引用传统"说文学"资料等三个问题。从取材的角度看,《文源》是一部继承传统文字学特别是清代段、朱"说文学"的成就,同时又结合古文字资料尤其是商周秦汉金石文字资料来探讨汉字本形本义的承前启后的著作,它虽然还没来得及用上甲骨文的资料,但已经充分展示出古文字资料和传统文字学相结合给汉字学研究所带来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