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今年4月11日至4月15日,《解放军报》先后刊登了我采写的《加强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新闻观察》一组5篇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在这里,我就谈一谈自己采写这组报道的一些做法和感想。深度报道的新闻契机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是个很长的过程,也是我同步跟踪8年专题报道的一个部分;这又是一个大课题,它几乎覆盖了军队政治工作改革的各个层面。我们的新闻要关注这个领域的建设发展进程,非常需要深度报道,以探讨、回答部队在这一进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可这个课题走到今天要做深,从哪下手呢?如果没有新闻契机,洋洋洒洒写一篇或数篇稿件,深也…  相似文献   

2.
一般来讲,做一个好记者除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丰富的社会知识外,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了社会责任感,甘冒风险,临危不惧,才会有所成就,才会献身于自己从事的事业。笔者结合一年前一组涉外报道的采写过程,谈点这方面的体会。 1992年6月9日、10日两天,伊犁日报曾在一版接连发表我写的反映独联体国家旅游购物团来伊犁的系列通讯《商旅东涌话开放》(上下篇)。通讯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不少读者反映,以前光知道独联体国家旅游购物团来伊犁做生意,但他们怎样做生意,各方面有些什么反映?伊犁对外开放中还存在哪些问题,该怎样解决?这些读者欲知却又未知的问题,都从这组报道中得到比较满意的答复。他们希望报纸今后应多登一些像这样能给人以启发和思考,有深度,有分量的报道。 《商旅东涌话开放》产生的轰动效应很快就过去了,然而,这组报道产生的过程却鲜为人知。时隔一年,回顾往事,颇多感触,特追记一二。  相似文献   

3.
6月份我与《文汇报》的另一名青年记者一起踏上了东北的土地,我们的任务是采写一组“东北纪行”,的系列报道,反映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东北三省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气象、新面貌以及一些新问题。起初的打算都是从宏观着眼的,不过遗憾的是,这些高处着眼的报道似乎都没有在小处落脚,所以反映并不是很热烈。倒是一段时间之后,我在《文汇报》“各地通讯”版上发表的一篇小小的报道《“穷人饭店”的是与非》.却引起了出人意料的反响。这篇报道的着眼点很小,只是一家普通的三级饭  相似文献   

4.
甘苦常从极处回──采写《陈景润,精神魁力永存》有感温红彦值得回味的事情,往往是那些尽了极大努力去做的事情。在采写《陈景润,精神魅力永存》一组两篇(见3月21、24日人民日报)报道的过程中,我想自己是尽了努力的。文章见报后,受到来自读者、同行的好评,《...  相似文献   

5.
由于我采写的一组系列报道《“顾惠东效应”的启示与沉思》,在1989年全国好新闻评比中获奖,《新闻知识》编辑部要我谈谈采写体会。我想,还是以这组报道为中心,旁及左右,泛而论之吧。一、这组报道的采访经过过程很简单,也似乎带点偶然性。1988年11月我由驻地广州去北京总部开会,会后报社突然派我去上海抓专题报道。在南下的火车上我偶然听到几句议论,说南京选了几家工厂搞租赁承包试点,一年下来有的哭有的笑。顿时,引起了我的兴趣,上海采访结束后即赴南京。  相似文献   

6.
李薇 《视听界》2000,(5):20-21
6月上、中旬,电视台新闻部交给我一个任务:采写一组反映第三次金坛市少代会以来,全市少先队建设的系列报道,以迎接金坛市第四次少代会的隆重召开。我是一个来广电局工作的新兵,面对从未接触过的重大报道,丝  相似文献   

7.
《把后勤办社会转到社会办后勤上来——军区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全面启动》一文在 4月 8日《人民前线》报见报后,不少读者、同行打电话给我,说此文章有思想深度,行文活泼,出“彩”;有的甚至说,这不是一条会议报道,而是一条纯粹的新闻……大伙的鼓励无疑对我是一种鞭策,但通过此文,也让我从中感悟了很多。   开始,领导交给我这个任务,说后勤有个会让我去参加时,我手头还有另外两个稿子的采写任务,加上会议的议题是全军性的,别的军区大都已经开过和“会议报道,就那么回事”的心理,我并未怎么放在心上,直到会议召开第二天 (…  相似文献   

8.
近期新华日报刊登了一组关于苏州典型的系列报道。这组报道视野开阔、视角独特、内容丰富深刻、文字优美鲜活……。报道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有位读者说,新华日报这次对苏州的宣传,大气磅礴,内容精彩,确实是名品佳作。应该说,这组报道也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启示。为此本期我们刊发了参与这次典型报道的记者的一组采写体会以飨读者,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们精心磨砺精品的所思所悟。 现在一些报纸为了适应人们快节奏生活需求以及应对同行日益剧烈的竞争现实,纷纷加快了新闻采写的节奏,最直接的表现是新闻变短了,报纸的信息量加大了,但与此同时带来的是新闻精品少了,精品离读者  相似文献   

9.
从1998年9月到11月,中国青年报陆续刊发《西宁烈士陵园卖墓事件》系列报道.引起了舆论界的关注,国内至少有50家新闻单位相继转载。一些报刊还加注编者按,配发评论员文章,对西宁烈士陵园不负责任的举动给予指责和批评。但是,省市民政部门顶住舆论监督。维护局部利益,致使这一事件越来越变得复杂化。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难忘的采写历程。1998年5月下旬,记者正在交叉采写追踪两组重大系列报道,即后来在全国造成很大影响的“西宁垃圾猪”报道和“金苹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三日至二十八日,《中国青年报》连续发表了记者张建伟采写的八篇报道——《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这组报道见报以后,立即在读者中、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中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也引起新闻界一些同行们的兴趣和重视。为什么会引起反响和兴趣?  相似文献   

11.
1996年8月份,《南方日报》对雷州市“7.11”海难事件进行了连续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海难中玩忽职守的两名责任人被判刑,另有7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国家农业部专为此事发出通报;遇难者家属得到了妥善安置.收到民政部〔」和社会备界捐助的大量财物。报道达到了鞭挞丑恶.弘扬正气的目的。作为连续报道的首篇消息《雷州市渔民出海遇难水产局领导见死不救》是我所参于采写的批评报道中较为满意的一篇,它的获奖得益于整个系列报道采写及策划上的几点成功之处。一、读者来信部记者也要有抱新闻的意识。按老眼光,来信部的记者是揣…  相似文献   

12.
系列报道“十六大代表杨凌娜手记”,是十六大期间《宁波日报》除了发好新华社的来稿之外,推出的一组自己策划、采写的报道,引起了读者广泛的关注。读者每天都在报纸上找这组报道看,在杨凌娜所在的海曙区,《宁波日报》一时“洛阳纸贵”。这组报道后来被评为2002年度浙江省好新闻  相似文献   

13.
我采写的人物特写《“关大侠”》,去年在人民日报社举办的“金马”人物特写征文中荣获三等奖,这篇特写还被《新华文摘》转载,并收入《“金马”人物选萃》一书。在此之前,报道郑州市治安大队反扒窃“神警”关福昌的文章已发过不少,还有篇幅较长的报告文学。《“关大侠”》见报后,一些读者反映,这篇特写虽不足两千字,但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与上万字的报告文学相比,另具特色。我通过《“关大侠”》的采写,也受到教育和锻炼,深深体会到,只有实实在在地深入基层,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获得鲜活的素材和写作激情,才能写出受群众欢迎的好作品。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个“正确”即度,即社会主义新闻宣传之度.把握好度,是讲政治、顾大局的体现.能否把握好度,轻则影响宣传效果,重则关系到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因此,我们在新闻采访实践中,特别是在对某一特定空间、时间作全方位策划性系列报道的过程中,尤要注意度的把握;要使这一系列报道具有整体感、立体感,能多侧面、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图景,有对事物阴暗面的揭露,更应有对光明面的张扬.这样.整个报道才立得起来,才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公众的评判.同时,在单篇报道的采写申,注意把握分寸,尊重事实,对一件事物局部和整体、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都要考虑到,尽量避免以偏概全,猎奇露丑,迎合个别人的低级趣味.从4月初至5月末,《楚天都市报》在一版相继发表了一组“江城夜访”系列报道.这一组报道见报后,立即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肯定,老领导李尔重连续两次在报刊上撰文,以“江城夜访”的报道为事由,生发议论、指陈时事,就报道所涉及到的事实,发表了立意深刻的评论文章.如果从报道题材上加以界定,“江城夜访”的一个显著特色,即是突出反映了记者在夜间采访活动中亲历亲见的社会事件,由此而折射出都市生活中平素不为常人所知的社会生活层面.由于其中有些生活事件本身所  相似文献   

15.
系列报道是报纸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杀手锏之一,针对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报纸通过精心策划,以独特的形式、角度推出连续的系列报道,与其他媒体形成有特色的差异化报道,从而扩大媒体的影响力,在行业竞争中抢占先机。本文分析了报纸系列报道和新闻策划的定义,然后结合笔者在《新安晚报》参与采写的两组系列报道,分析探讨报纸系列报道新闻策划的价值及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6.
2006年新年春节期间,沈阳日报推出《温暖行动特别报道》。报道在主题、角度、写法等方面。没有多少惊人之处,然而其社会反响却是近些年来十分罕见的:首篇报道见报当天,担负这项报道任务的社会新闻中心的热线电话几乎被打爆.采写稿件记者的两部手机一部被打得欠了费、一部被打得没了电;整个报道进行期间,更有数以百计的读者眼含热泪,提着大包小裹络绎不绝地来为被报道的特困户捐款捐物。  相似文献   

17.
我采写的系列报道《夜宿农家探增收》(以下简称《夜宿》),先后获得了2001年度南通市和江苏省好新闻一等奖。回想起这组报道采写和获奖的经过,促使我思考了新闻采访写作中的一些问题。平心而论,《夜宿》系列在写作特色上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能登上省、市好新闻的“大雅之堂”,印证了新闻界的一句行话:“脚板底下出新闻”。扎下去摸实情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这是中央关心、农民关注的一件大事。此事进展到底如何,农民收入究竟怎样?带着问号,怀着关切,我于去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先后赴通州、海安、海门采访。头几天,…  相似文献   

18.
2007年5月13日至5月30日,《解放军报》连续在头版刊出了11篇《记者岭南行——用理论学习成果建连育人采风》系列报道,引起了普遍关注和叫好。这组稿件是解放军报社研究确定、由周涛副总编带领8名记者完成的。我作为一名参与者,回顾一下这组稿件的策划、采写和修改过程,深感值得一说的东西真的很多。这里着重谈一条:告别落后思维和落后心态,是搞好理论学习报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中央电视台十频道2月16日在《讲述》栏目中,重播了栏目主持人采访郑州圆方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薛荣女士的访谈后,这个事件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作为这个节目的重要角色之一,我和我采写的报道被主持人当作节目的主线和脉络贯穿到访谈的始终。我采访的系列报道《施恩图报,我咋张口?》,在一年前,  相似文献   

20.
扬子晚报9位记者通力协作采写的一组“孙仲芳回家寻亲”系列报道,不负众望,在2000年度中国新闻奖评奖中获得了一等奖。9位亲历“寻亲”的记者回头再看看这组系列报道的整个采写过程,都有这样的想法,这组报道仿佛一场足球赛——如果没有扬子晚报编委会的高屋建领的统筹策划,没有参与记者各司其职强烈的“补位”意识,没有参与记者的全身心投入“临门一脚”,这组寻亲报道就没有当时强烈的社会反响,也没有现在这个“荣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