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过程,现代教学论非常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们对教学的评价就不能只看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还要看学生是否真正动起来。关于这一点,人们早已形成共识。但问题是许多人对学生活动缺乏应有的认识,往往把学生活动只简单地理解为教师提问了多少学生、多少学生发言或参与了讨论、这堂课的气氛怎样等。单纯地以此作为学生活动的评价标准,不仅割裂了学生活动的“量与质”、“形与神”的关系,甚至会造成对教学评价的误导,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活动应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笔者称其为三种状态.即“感官动”、“思维动”、“思想动”。 一、感官动 感官动即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启发、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活动。它一般指学生的外在活动,比如提问、讨论等,其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学论尤其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过程 ,因此 ,对课的评价不能仅看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如何 ,同时还要看学生是否真正动起来 ,这一点人们早已形成共识。但问题是许多人对学生活动缺乏应有的认识 ,往往把学生活动只简单地理解为教师提问了多少学生、多少学生发言或参与讨论、这堂课的气氛怎样等。笔者认为 ,单纯地以此作为学生活动的评价标准 ,不仅割裂了学生活动的“量与质”、“形与神”的关系 ,甚至会造成教学的误导 ,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3.
“形动”“心动”“神动”.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三种境界。借助评价,从态度、习惯和价值观入手,对学生学习活动作出客观的评价。既关注活动的“量与质”,又关注活动的“形与神”,最终达到“保质保量、形神兼备”的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六个案例阐述了笔者多年教学实践的一些感悟。  相似文献   

4.
误区一:重视课堂上的形动,而忽视了“神动”。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但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匀也开展了,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对学生的思维没有多大触动。有的课,教师创设情境,提问不断,学生异口同声,对答如流,互动可谓“完美”,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  相似文献   

5.
从目前的课堂学生评价现状看.教师只是机械地理解了新课程的评价.只学会了新课程评价的“形”.而没有领会其“神”,那么如何把握评价分寸.掌握评价火候,严格按照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性、调控性和激励性功能.建立严谨、公正、科学的评价体系.创造出一节合格的课程。锻造出一批合格的学生,是课程改革中需要探求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6.
教学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过程。因而,对课程的评价不能仅看教师的表现,更重要的是看学生的活动。但是,如果把课堂学生的活动只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回答了多少教师提出的问题","多少学生参与了课堂讨论",  相似文献   

7.
经历新课改     
高欣 《华章》2011,(33)
新课改迎面而来,面对种种质疑和问题,我们不断调整自己的理念,动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许多课堂中的问题.新课改让学生活动了起来,参与到课堂中.但是真正的学生活动,不是“身动”而是“神动”.这就需要强大的课堂评价来支撑.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使评价真正为了促进被评价的发展。然而,从目前的课堂学生评价现状看,我们只是机械地理解丁新课程的评价,只学会了新课程评价观的“形”,而没有领会其“神”,具体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改的深入,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近在我市举行的一次名师展示活动更让我们体会到课堂中因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所取得的效果。很多教师从刚开始的模仿课改的“形”,逐渐过渡到领略课改的“神”,达到了“形”与“神”的有机结合。尤其是年轻教师商宵燕执教的《数的整除》(浙教版五年级)一课,  相似文献   

10.
傅锦疆 《上海教育》2000,(3):24-25,48
长期以来,中学课堂教学的严重问题就是: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要让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课堂主渠道上得以真正落实,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起来,进而逐步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据此,我校以探索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课堂模式为目的,  相似文献   

11.
刘帮平 《湖南教育》2002,(14):26-26
突出学生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这已在广大教师心中形成了共识。广大教师把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操作、说理、评价等当做了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极大地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笔者却发现:有的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活”与“动”,盲目地设计一些目的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的活动;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该让学生动的时候没让学生动,不该让学生动的时候又强迫学生去动,导致课堂高耗低效。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学生的活动一要有“机”,即把握好学生活动的有利时机,要在知识的疑难处、重点处、转折处、…  相似文献   

12.
“活而不乱”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对传统课堂中“活泼不足,严肃有余”的否定。课堂上的“活”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丰富教学情境的发展现、灵活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如何界定“活”与“乱”?专家指出:“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存学习上,形散神又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  相似文献   

13.
实施新课程后,教师已充分认识到操作活动的重要性,能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操作活动。但是,反观课堂中的操作活动,不难发现,很多操作活动有“形”无“质”。其实,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手是否“动”了起来,更要关注学生的头脑是否“动”了起来,是主“动”还是被“动”。操作了,不等于经历了,只有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才能提升操作活动的价值。下面以“圆的周长”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如何通过信息技术环境打造高效课堂是近年来大家高度关注的问题。有人提出了高效课堂的四要素,也有人概括了高效课堂的含义、特征等共有22条。综观这些特征,主要反映了利用信息技术如何让学生“动”起来,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究转变。比如,其中有一条是“三动”,即身动、心动、神动。课堂上似乎不能够出现一点安静的状态。学生的身、心、神都在“动”,而没有学生用于思考、消化、吸收的“静”,  相似文献   

15.
王成启 《师道》2007,(5):28-29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辨证统一的过程。对课的评价不能仅看教师的表现如何,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的活动怎样。这一点人们早已形成共识,但问题是许多人把学生活动只简单的理解为教师提问了多少学生、多少学生发言或参与讨论、这堂课的气氛怎样等。笔者认为,单纯的以此作为学生活动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6.
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因此,师生的有效互动是课堂活动的核心.当然,要实现课堂互动的双向建构,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既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参与,也要教师的掌控和调控.一、适度掌控课堂活动-思考、探索、表达课堂活动重视活动的独特价值,而价值的有效达成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高度整合.因此,有效的课堂互动强调对课堂活动的适度掌控,强调“动”与“静”的结合.“动”即学生的活动,重视学生的思考、探索与表达;“静”即教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越来越成为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关注的焦点。在生态的课堂中,教师、教材、教法有了美好的相遇,三者之间不断进行信息的交流、能量的传递。生态课堂的内涵从教师维度看是彰显教师的生命的课堂;从教材维度看是基于学生生活的课堂;从教法维度看是促进学法生成的课堂。为此,可以从教师生态思维、教材职教特色、教法学生立场对课堂是否生态进行诊断。最后,通过“四学”活动、“PDCA”过程控制、“CIPP”多元评价来建构生态课堂。  相似文献   

18.
王成启 《师道》2007,(5):8-29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辨证统一的过程。对课的评价不能仅看教师的表现如何,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的活动怎样。这一点人们早已形成共识,但问题是许多人把学生活动只简单的理解为教师提问了多少学生、多少学生发言或参与讨论、这堂课的气氛怎样等。笔者认为,单纯的以此作为学生活动的评价标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陆瑛 《小学生》2012,(8):84-85
新课橱雨的语文课堂充满了“动”。听,课堂上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看,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极具个性的表演及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这一切,使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使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一堂课中,老师为了活跃气氛,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一旦教室里无声,总觉得“冷了场”。冷眼看这“热闹”与“生动”,我们会感觉到学生“动”有余而“静”不足。教师很少肯花时间让学生潜心地去默读课文,  相似文献   

20.
课堂训练教学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训练”包含“训”和“练”两个方面。“训”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认识规律;“练”是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其实质是指课堂教学必须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始至终让学生动脑、动口、动耳、动眼、动手、全身心投入的实践活动,是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