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良好的地方政府间关系是执行中央政策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的地方政府间关系,在中央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不适应性,如地方保护、地方结盟、共用地悲剧、地方冲突等,严重影响了中央政策的有效执行。有必要探讨当前地方政府间关系对中央政策执行造成阻碍的原因,并提出协调政府间关系、提升政府执行力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由来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中央政府文件《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发布以来,北京市各部门积极采取措施,贯彻落实。然而,从北京市执行该文件的过程来看,“大学生村官”政策这一项内容相对执行得更为彻底,体现出了中央政策的地方选择性执行的特点。政策的地方选择性执行有其自身缘由和内在逻辑,是政策执行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辨证统一,也反映了政策执行的本土化自主创新内涵。  相似文献   

3.
从博弈论的视角看,独立学院政策执行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利益博弈过程,其中有五个主要的“局中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民间投资者、母体高校与独立学院.为达至自己的效用或利益最大化,每个博弈者运用不同的方式对独立学院政策加以重新解读,演绎着中央政府(“上”)与地方政府(“下”)周旋、政府(“权力”)与民间投资者(“资本”)纷争、中央政府(“官”)与独立学院(“民”)角力、母体高校(“主”或“次”)与民间投资者(“次”或“主”)较量的博弈图景,形塑着独立学院政策执行的特殊利益博弈生态.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府际关系中的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及其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府际关系通常指国内各级政府之间的立法、行政和司法关系,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地方政府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以及政府内部各部门间的权力分配关系。当代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有三种基本模式,即中央与普通行政区地方政府关系、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关系以及中央与特别行政区地方政府关系。当前,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存在的问题,既有体制、政策方面的问题,也有实际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在于构建“集分平衡”——集分有别、集分有度、集分有序的新型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关系。  相似文献   

5.
地方政府是中央政策贯彻实施的主体。以24份地方政府最新发布涉及“双师型”队伍建设政策为研究对象,依据注意力配置理论,运用NVivo11plus软件,从政策发布时间、政策主题相关性和政策工具三方面分析地方政府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注意力配置状况。研究表明,地方政府政策响应速度有差异、与中央政策主题相关性待加强、政策工具组合作用欠发挥。这要求地方政府出台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政策要与中央政策主题紧密相关,提升政策制定响应速度,增加协调性;发挥地方政府主动性与创造性,凸显省级层面政策制定的创新性和差异性;优化政策工具使用结构,强化政策工具组合作用。  相似文献   

6.
政策执行实质上是政策主、客体为争取各自利益最大化而不断博弈的过程.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实施过程中,作为政策主体的地方政府凭借对农民群体的非对称博弈优势,以自身利益增损为依据对中央政策进行过滤性操作,造成政策目标不能完整落实,导致了政策执行阻滞现象的产生.为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达成其目标,应构建相应的社会化机制,形成主、客体均衡博弈平台,约束地方政府不合理行为,以规制地方政府执行政策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我国当前出台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必将存在种种偏离有效性的现象。中央政府、部属师范大学、地方政府和广大的高中毕业生是影响该政策执行的有效性的四大主要因素。因此,要提高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就要加强政策配套措施的建设,建立和健全政策执行的信息系统和执行评估机制以及大力推进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和教育教学条件建设。  相似文献   

8.
以地方政府执行国家义务教育择校生收费政策为例,可以发现地方利益团体之间的利益博弈而导致该政策失真的机制与特点。地方利益是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的制约因素,地方利益团体间的利益博弈可能造成国家政策失真。为此,中央政府应该具有与地方利益团体博弈的意识,防止教育政策失真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制定中,必然伴随着多个主体的不同价值问题。作为政策的制定主体,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在政策中会有一定的价值选择,这种价值选择如果得到政策执行主体(地方政府和基层学校)和目标群体(广大的一线教职员工)的认同,则其政策的合法性就高,政策实施的效果就好。其次,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会遇到执行主体和目标群体间的价值冲突问题,如何平衡好这些价值冲突,也是政策有效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政策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制定的政策是否符合经济实际;另一方面取决于相关执行主体是否有充分的激励。地方政府是执行投资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主体,地方政府的偏好、激励和行为将会直接影响到投资调控政策的效果。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利益偏好存在差异,在中央推出紧缩的投资政策时,地方政府并不会严格执行。地方政府之间的晋升锦标赛,也会促使中央紧缩投资的政策执行力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11.
以地方政府执行国家义务教育择校生收费政策为例,可以发现地方利益团体之间的利益博弈而导致该政策失真的机制与特点。地方利益是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的制约因素,地方利益团侉间的利益博弈可能造成国家政策失真。为此,中央政府应该具有与地方利益团体博弈的意识,防止教育政策失真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数字政府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政策指引,分析数字政府相关政策文件成为引导数字化改革、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举措。选取数字建设典型案例,运用文本分析与扎根理论方法,研究地方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政策演进逻辑、政策扩散特点及政策焦点转变的议题,结果表明:“时间—结构—内容”分析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地方数字政府的演进路径、政策扩散特点及建设焦点变迁。从时间维度上看,地方政府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政策演化逻辑与注意力投入呈现“起伏式”变化;从结构维度上看,地方政府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政策扩散向“纵深式”发展;从内容维度上看,地方政府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政策焦点由“碎片式”向“平台式”“规范式”过渡。  相似文献   

13.
政策执行实质上是政策主客体为争取各自利益最大化而不断博弈的过程。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实施中,作为政策主体的地方政府凭借对政策客体———农民群体的非对称博弈优势,以自身利益增损为依据对中央政策进行过滤性操作,造成政策目标不能完整落实的阻滞现象出现。应通过政绩考核、激励机制、监督体系、农民组织建设、政治社会化机制等方面建设构建主客体均衡博弈平台,约束地方政府不合理行为,以有效规制政策执行阻滞现象。  相似文献   

14.
课后服务是解决“三点半”难题与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举措。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分析发现,我国省级政府课后服务政策执行面临政策体系尚未完善、政策执行主体能力欠缺、目标群体缺乏政策认同、政策执行缺乏良好环境等现实问题。应从优化政策顶层设计,提高执行主体能力,增强目标群体政策认同,改善政策执行环境来推进课后服务政策有效落地。  相似文献   

15.
贯彻执行政策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责任,也是解决政策问题、实现政策目标的关键.促进地方政府有效执行政策,首先要加强与目标群体的互动,改进执行手段和方式,加强政策宣传,扩大公民参与;其次要准备充分的执行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物资源、信息资源和权威资源;再次要构建良好的执行环境,包括良好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法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两基”复查是我国教育发展重要的政策制度。国家、地方的相关政策构成了“两基”复查政策体系,全国范围的“两基”复查实际是一个政策执行的过程。在新的发展时期,部分地区出现了“两基”复查政策执行被“边缘化”等新问题,问题的出现与复查政策体系不完善、政策环境变化和执行机构力量不足密切相关,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在政策执行方式、内容和人员方面做出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的基层治理中,基层公务员在政策执行时常常出现“非自主性理政”的状态,这主要表现为无功而返的执行、不得已的执行和无可奈何的有限执行行为。这一“非自主性理政”现象的出现与基层政府自身的组织条件和外部的制度、技术环境紧密相连。通过对某乡镇政府的案例分析,本文尝试提出,基层政府自身的“自由裁量权”与“行政追责约束”之间的张力,人力、财力等组织资源匮乏的情况阻碍了政策的有效执行;其次,上级政府的官僚层级压力与政策法规在地方的低适应性之间形成的张力导致了基层政府政策执行的困难;此外,民众的多元诉求与政策执行效率之间也会出现矛盾。所有这些因素影响着基层政府对于社会的有效治理。因此,有必要在国家政策法规的精细化、中国行政体制的分层治理以及基层政府与民众的合作治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乡村环境治理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议题,其政策实施效能决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绩效。长期以来,我国相关治理中的政策效能多依赖于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引领和督导作用,并分化为以侧重分工负责为特征的“分散型”政策执行方式和以侧重部门衔接为特征的“协同型”政策执行方式。囿于政策执行权责分配不均、乡村环境利益属性异化等阻却因素,当前政策执行方式均存在一定瑕疵,实践中表现为效能瓶颈或操作悬置。随着新时代乡村环境政策落实标准的持续提升,相关政策执行方式亟待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一方面,应保持对我国乡村环境治理政策执行方式样态的充分理解,精准识别实践中的利益类型与相互关系,并基于此视角形成乡村环境政策执行方式的选择路径,同时,审视乡村环境政策执行中的权属结构和文化基础,丰富乡村环境治理政策执行的理论延伸;另一方面,应着眼于调配权责比例、优化文化环境和创新高效协同体制机制等方式,为乡村环境治理政策的科学实施提供保障和助力。  相似文献   

19.
政策网络理论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应是由中央政府、地方县级政府、专家学者、大众媒体、学校利益相关者、学生及家长等多个行动主体基于教育资源而展开沟通合作的动态过程,且其活动过程受到规则和制度的约束。然而,在实际政策过程中,部分利益主体"不在场",主体间沟通合作机制缺乏,相应的监督评估不到位等影响了政策执行的效果。"有限政府"主导下的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确保各种政策执行资源的充分利用,完善政策执行的监督激励机制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有效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由于政策执行机构中的官僚主义、公共政策执行体制相对混乱、地方决议存在问题等障碍,公共政策在地方政府执行中出现障碍。文章认为,可以通过提高政策执行主体素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优化政策执行环境、约束行政自由载量权度等,以促使公共政策在地方政府得到有效执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