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精品资源共享课前期建设重点是对原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在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精品""资源""共享"三者间的关系,要在继承原精品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充实、更新课程教学资源,按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进行建设,才能实现精品课程的成功转型,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共用。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在数量上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与所要达到的“精品”和“共享”的建设目标还有一定距离,职教特色不明显、开发主体单一、更新不及时、共享程度低等问题在高职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普遍存在.要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质量,高职院校可以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规划、课程资源评价体系以及教师开发优质资源的积极性等方面着手,加强对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的管理,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  相似文献   

3.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潮流。当前,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主要因素有资源更新缓慢、内容缺乏特色、学生对网络资源利用率偏低。通过完善现有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动态监测体系,提高教师共享意识,加大精品课程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精品课程制作水平提高和资源更新的有利环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精品精品课程的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4.
课程资源共享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是国家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基础教育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需要六个条件:要充分认识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的重要属性,要有大量真正优质的数字化课程资源,要有提供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的积极性,要有大量优质数字化课程资源的使用者,要使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实现共赢和使供需双方有一个理想、快捷和安全的共享平台与环境。课程资源实现共享的路径主要有数字化课程资源的科学分类、利益相关者分析、利益共同体构建、数字化共享平台建设和课程资源共享的软环境建设等等。  相似文献   

5.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本文阐述了东北大学"控制系统仿真与CAD"课程团队以原国家精品课程为平台,通过夯实课程基础、优化课程结构、突出资源特色,在逐步实现课程转型升级、多级联动、共建共享过程中进行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6.
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评价的窗口,是优质课程资源的有效载体,是高等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实现共享的平台.文章从网站建设的意义着手,着重介绍了精品课网站建设的步骤,分享了网站建设过程中积累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各高校精品课程现状,发现存在着共享意识薄弱、共享平台不稳定、共享内容单一以及缺乏监督保障机制等问题。在明确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转变建设观念、建设统一共享平台对策、丰富共享内容以及建立健全监管保护机制等应对策略。实现高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推动高校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全面改革优化,以及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基于国内外教育发展形势以及精品资源共享课服务学习性社会的功能,指出有必要将具有广泛适用领域的国家精品课程"有机化学"建设成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然后介绍了建设实践过程与体会,指出完备优质的课程基本资源、合理的课程框架以及丰富的拓展资源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关键,而人性化的网络建设平台以及后台服务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9.
在深化教学改革和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有助于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依据海南省高等学校网络资源建设现状和共享中存在障碍因素,通过建设优质网络资源,搭建统一的教学服务平台,推进跨校区课程互选和深化学分制以及建立共享激励机制,促进海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提升。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2012年启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项目后,各大高校陆续开展各自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的建设.通过分析高校教师建设精品课程经验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实际需求,研究设计了一简单易用、自助式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络平台.平台为教师制作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开拓了设计思路,减少建设工作量,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相似文献   

11.
精品课程的建设,促进了优质资源的共享,推进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但是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入发展,出现了精品课程建设技术门槛高、审核结果反馈信息慢、资源重复建设等问题。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基于资源共享的精品课程一体化综合平台,其将精品课程的申请、制作、评审、展示及管理等环节集中于同一平台中,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能够最大程度地整合资源,实现各环节高效综合的管理,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2.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特色模式的建构与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以大规模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为目的。高校精品课程模式构建必须从组织管理、课程设置、质量工程体系等方面进行。高校精品课程资源以网络为传播载体,在资源共享的思想指导下将课程资源进行信息化、多元化处理,以优化配置和推广,最终将精品课程推进到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当中。  相似文献   

13.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应用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0年代以来,以MIT的开放课件(OCW)运动为代表,开放共享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公平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潮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重要举措。但是在精品课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资源共享应用存在障碍,比如,资源获取困难、更新不及时、交互性差以及资源平台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破除障碍的措施包括建立精品课程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建立和完善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授权机制、建立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建立网上资源更新机制、加强精品课程项目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是国家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大举措。可复用性、共享性和可扩展性是精品课程资源在网络开发和使用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基于SCORM(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规范,结合J2EE分布式环境框架,设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库,以实现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共享、重用。  相似文献   

15.
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是近年来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高等院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主要途径。其中校内课程资源共享途径包括教材及教学参考书、课程教学网站以及校园网、电子阅览室;校外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途径可分为学校共同体、各类精品课程、著名教育、资源类网站、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以及MOOC。针对各种课程资源的特点和区别,从可获得性、可利用率、呈现方式、教学过程管理以及对教学的价值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分析了各种课程资源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多种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途径的综合利用将会较好地弥补每种单一途径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作为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精品课程不同。精品课程建设偏重于评出一流课程,网站资源成为展示资源,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主要在精品课程基础上加强开放共享,真正为学习者无障碍地使用课程网络学习资源服务。根据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特点,从受众变化、课程设计、虚拟学习社区和持续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提出促进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与共享应用及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优化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五条优化策略,一是转变观念,树立开放共享意识,共同发展;二是构建以应用为核心的标准化精品课程资源技术平台,提高共建共享度;三是将评审建设与课程自身建设有机结合来进行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四是构建实用高效的教与学辅助支持系统;五是完善精品课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采取持续有效的激励措施,从而积极推动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18.
开放共享、知识公益、学者合作是现代开放教育的理念。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优质课程建设与评审,发挥优质课程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从整体上促进和加强高校的教学建设和学科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基于绩效技术的观点来分析精品课程建设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面向用户的精品课程教学信息资源整合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当前精品课程教学信息资源(主要指课程网站资源)共享模式的基础上,针对精品课程教学信息资源共享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结合江苏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提出了面向用户的精品课程教学信息资源整合方案——中心(区域性)资源整合模式,实现了课程资源的规范组织、集中存储、统一服务,并在此模式基础上建立了应用系统。  相似文献   

20.
开放共享提高——MIT开放式课程的运行机制、特色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信息化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优质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是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展的“开放式课程网页计划”的运行机制,揭示了其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对我国高校的启示。即以精品课建设为先导,促进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逐步推动全部课程资源共享;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