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冬玲 《内江科技》2008,29(4):48-49
谚语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学习和研究谚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在学习日语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单词、语法、句型,还要注意谚语的准确翻译,本文试图通过对中日谚语的比较,希望能对增进中日两国文化的了解及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化的交流以语言为媒介,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传统的翻译研究历来比较重视语言分析和文本对照,而对语言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文化现象则研究不够。成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承载着浓厚的文化信息,普遍存在于社会风俗,宗教文化,历史典故,传统习俗等等文化体系中,是一个民族的文明,文化积累的精华与结晶。同时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翻译要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传递成语中的文化信息,更好地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于是在此试图从文化翻译学的角度,从语用学的顺应论角度,从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的顺应来研究成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3.
张红梅 《百科知识》2021,(30):63-66
成语是汉语中一类独具特色的语言现象,是最能集中体现民族文化的精华.如今各国间跨文化交际十分频繁,随着中国文化的"走出去",把汉语成语翻译成其他语言变得十分重要,这也对翻译提出了更高要求.汉语成语的翻译不仅是字面上的转换,更重要的是用不同的语言文字表达出其中的思想和文化,以使译语读者能够理解和交流.奈达动态对等理论在翻译学领域中具有很大影响力,对翻译现象有着极强的解释力,为当代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动态对等给翻译研究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更加注重翻译的交际目的,要求翻译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源语的信息以获得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对等的阅读理解程度.本文立足于动态对等理论分析《西游记》俄语译本中所翻译的汉语成语,探究有效的汉语成语俄译方法,试图在翻译汉语成语的实践中找到最佳的文化交际途径,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蒋超 《科教文汇》2020,(7):191-192
在我国语言不断发展和转变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丰富语言特色的谚语。通过将特定的词或句进行融合,实现通过简短的意思表达食物,实现提升语言的精髓以及语言的内涵。谚语是民族文化的智慧与结晶,因此在翻译谚语的过程中,翻译者首先需要了解谚语的特定语言表达特点,其次还要了解谚语所表达的原文含义,同时要注重谚语所处在何种文化差异下,尽量在翻译的过程中保留谚语的特色、意境以及本质。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何运用西班牙语进行谚语翻译,在用西班牙语翻译谚语的过程中,应当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熟练地应用和掌握相应的西班牙语翻译技巧,以便能够更精准地实现汉语谚语的正确表达,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5.
雷蕾 《科技风》2014,(4):177
德语谚语凝聚德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利用概念整合理论对许多语言现象所具有的的深刻阐释里,对其进行理解及翻译,易于学习、了解德国文化,更便于两国进行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6.
贾凤伦 《科教文汇》2010,(28):137-138
成语谚语是一国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谚语用字精练、含义深刻,是人们生活、劳动、智慧的反映。在日语里,除了借用的汉语成语谚语外,日本人自己还创造了大量的成语谚语。由于这部分成语谚语的喻体和典故出处与汉语不同,翻译时,切不可望文生义。本文就这一类成语谚语的典故、出处、喻义进行了分析,并就翻译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齐朗  张玉凤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6):166-166,292
习语是各民族语言中经过长时间使用而提炼出来的精华,形式是一些固定短语或短句,包括成语、谚语、典故、格言、俗语,等等。习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为语言一分子的习语,它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显示了鲜明的文化特征的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民族人民的民族性格差异。汉语和英语是两种高度发达的语言,因而都拥有大量的习语。拟通过习语翻译来比较中美两国人民的民族性格差异。  相似文献   

8.
罗彬 《科教文汇》2012,(7):137-138,166
谚语是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火花,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反映。本文探讨把法语谚语运用在法语教学当中,可以使学生通过法语谚语的学习,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法语语法知识,了解法语谚语中运用的修辞手段,提高学习法语的兴趣和运用法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谚语是语言和文化的结晶。由于地理、文化、历史、政治及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英汉谚语中的思维及表达方式既有共性也有各有的独特性,这也就造就了英汉谚语翻译方法的多样性。运用不同的翻译手段,以期达到最终实现这种语言及文化的转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成语是语言的精华,以简练通俗的语句表达深刻的寓意。对俄汉成语进行对比和研究,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有助于增强我们对俄汉两种语言更进一步的了解,探索俄汉成语丰富的世界图景,同时加深我们对俄汉两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分析俄汉成语给人们带来的深刻启迪,增进俄汉两民族人民的情感沟通,促进言语的学习。  相似文献   

11.
谚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产物。受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等的影响,汉希谚语中的动物形象有着相近或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汉希谚语中的动物形象,能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和希腊的文化差异,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语言和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2.
吴菡 《中国科技纵横》2010,(20):89-89,88
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将学习跨文化的交际,学习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和习惯。语言词汇是文化信息的积淀,语言交际模式和各种习语是社会文化观念和交际习惯的体现。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文化导入应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3.
动物生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有大量有关动物的习俗语和谚语,这些语言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不同民族对动物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文章从中国文化中十二生肖动物谈起,主要对汉语和英语语言中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和谚语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两种语言中动物所代表的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从而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避免语言交际中的误解。  相似文献   

14.
动物生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有大量有关动物的习俗语和谚语,这些语言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不同民族对动物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文章从中国文化中十二生肖动物谈起,主要对汉语和英语语言中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和谚语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两种语言中动物所代表的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从而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避免语言交际中的误解。  相似文献   

15.
熟语是语言中反映历史和文化的一种形象生动的载体,包涵人类对自然、社会现象和生活的认知和归纳.成语和谚语是重要的两类熟语.翻译时讲究形式美、音韵美和内涵美.本文就熟语翻译的"形美","意美"和"音美"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使目标读者通过译文也能充分感受到原著中谚语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浅论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广义上来说,习语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等。习语是语言的浓缩和精华,是人们在长时间的使用中不断经过提炼而成的固定词组和短句。作为人们智慧的结晶,习语折射出优秀的文化历史。它们幽默风趣,用极为简练的方式表达生动的形象,给人一种强烈的语言美感。从文化学的角度来探讨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并加以比较,从而探讨出不同的翻译方法,灵活处理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真正译出习语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吕芳 《科教文汇》2007,(6S):162-162,168
熟语是语言中反映历史和文化的一种形象生动的载体,包涵人类对自然、社会现象和生活的认知和归纳。成语和谚语是重要的两类熟语。翻译时讲究形式美、音韵美和内涵美。本文就熟语翻译的“形美”,“意美”和“音美”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使目标读者通过译文也能充分感受到原著中谚语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上的差异明显的体现在语言当中,而习语作为一种富有文化色彩的语言现象,是最集中体现不同民族文化的语言现象之一,因此在汉英跨文化交际中对习语的学习要充分考虑到双方的文化背景。本文主要从语言、文化和习语的关系、地域差异、宗教文化、历史渊源等方面对比了汉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强调了文化对习语理解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李晓枫 《今日科苑》2006,(12):125-12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文化的趋同和融合使得语言的融合趋势必不可免。语言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在沟通交流,丰富文化促进文化趋同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的差别是不同文化间的重要的区别之一,也是跨文化交际的最大的障碍之一。语言作为一个整体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无论是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还是语言对文化的承载,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发生在语言的交流过程中。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播跨文化交际的知识至关重要。有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武装,学生才能更深刻地学习更灵活地运用这门语言。  相似文献   

20.
黄亚蕾 《科教文汇》2011,(35):172-173
谚语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精华,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有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之称。它负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中日一衣带水,语言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所处环境、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两国谚语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本文试图通过对中日谚语的含义、结构和作用等多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对中日文化的发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