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以弗莱的原型理论为依托,以《圣经》以及库切的小说为蓝本,通过分析库切小说对《圣经》原型的置换变形,探讨库切对《圣经》原型的新发展,从而挖掘出库切小说中隐含的宗教意蕴。  相似文献   

2.
移植与重构:《红字》中的《圣经》原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深受《圣经》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基督教文化色彩。霍桑在《红字》的创作中巧妙地移植和重构了《圣经》中的原型,使小说的人物形象与《圣经》原型形成了强烈的互文性,也因此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超越时代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3.
曹军 《考试周刊》2009,(9):42-43
纳撒尼尔·霍桑的象征主义名作《红字》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浓厚的圣经情结,因此对小说的圣经原型进行解读能够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人物、叙事结构和情节三个方面对《红字》中的圣经原型进行解读。正是这些圣经原型的巧妙运用,使《红字》呈现出一种灵性的光辉,成为一部超越时代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4.
《圣经》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当代美国南方文学的重要代表凯瑟琳·安·波特深受《圣经》神话的影响,其小说征引了丰富的《圣经》原型、典故、意象和象征。文章依据诺斯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从原型场景、原型人物、原型结构与主题、原型意象和象征等方面分析出现在波特多部中短篇小说中的《圣经》原型,指出她对《圣经》原型有直接引用和间接的创造性"置换变形"或"魔幻变调",说明她借助如此多的原型旨在清晰地透视她笔下人物的精神现状和心灵世界,描绘精神生活的多样图景,从而表现她作为小说家对人性、对社会、对个体生命的精神生态乃至整个人类命运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5.
《苔丝》中的《圣经》原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原型批评理论来阐释托马斯·哈代的作品是一个传统研究很少采用的新的视角。《苔丝》被许多人公认为哈代最伟大、内涵最丰富、最具艺术魅力的小说 ,原因之一是其中《圣经》原型的运用。该小说中的《圣经》原型大致可分为三类 ,即 ,原型人物、原型场景、原型象征与联想。这些原型的运用从总体上增强了该小说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6.
詹姆斯·乔伊斯是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代表。《伊芙琳》是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其中一篇。在《伊芙琳》中,乔伊斯通过使用圣经戏仿以及反讽的手法,展示了现代西方人扭曲空虚的心态。本文主要以原型批评理论为研究视角,对小说《伊芙琳》中的场景、人物进行探究分析,解读其中的圣经原型。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无论从故事情节的展开、场景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意象和典故的运用上,都充分体现了哈代以《圣经》为其创作的源泉和主要表现手段。本文以《圣经》为视角,主要通过对小说人物、场景、情节和思想的圣经原型剖析,来解读苔丝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理论探讨并阐述菲茨杰拉德代表作《伟大的盖茨比》中的圣经文化原型。通过对小说的探析研究,发现小说的人物、主题及叙述模式都与圣经有着紧密联系,作者在文中构建出的“失乐园”与“耶酥牺牲救赎”的圣经原型能牵动读者的集体无意识,引起读者共鸣,使小说具有了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姚彤 《培训与研究》2007,24(7):13-14,107
《牛虻》不是革命小说,而是以圣经结构为原型,围绕着父与子、复活与复仇和罪与罚这三个圣经主题和观念进行叙述的,它是将革命作为背景对圣经中神话故事的重中和借用。  相似文献   

10.
《天堂》是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第一部小说,叙事宏大,充满圣经母题。本论文从场景原型、人物原型、象征原型和主题原型等四个方面剖析解读《天堂》丰富的圣经原型和意象;并结合美国历史文化传统分析,指出以肤色深浅决定一切,隔绝封闭是不可能构建天堂般的生活的。  相似文献   

11.
《圣经》是西方文学创作的一个不竭之源,许多伟大文学名著都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康拉德的小说《吉姆爷》中充满了来自于《圣经》的原型和意象。本文拟从原型理论的角度,从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意象人手,探讨《吉姆爷》中的主人公吉姆和《圣经》中“替罪羊”形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英国当代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经典之作《蝇王》虽然情节简单,但戈尔丁在其中巧妙地嵌入了丰富的古希腊神话与圣经原型,这为从原型批评的角度解读《蝇王》提供了天然条件。本文把《蝇王》纳入了原型批评的视野,以小说中的原型意象伊甸园、光明与黑暗的对比为切入点,阐释了原型赋予该小说的无限张力。  相似文献   

13.
《圣经》作为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原型。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理论,从语言原型、人物原型、情节原型、观念原型、意向原型和音乐原型六个方面对新版影片《大地惊雷》中蕴含的《圣经》原型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4.
小说《纳齐斯与戈德蒙》以圣经为原型,建构一个完整的原型象征系统:爱和救赎的原型性主题、U型结构的原型性叙述和人类之母的原型性意象。小说使用U型结构表现主人公人生轨迹的起承转合,纳入富有意蕴的形象群体构成神话氛围,把读者引入小说的核心——隐喻的圣经世界,以求服务于解决灵肉矛盾的永恒主题。黑塞借用圣经中大量特别的已知联想物,构建起小说的象征框架,试图为主人公找到战胜虚无的精神宣言,为现代社会找到自我救赎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5.
托尔斯泰曾经指出:“假如你将世界一般文学予以筛选,狄更斯的作品将被保留;而筛选狄更斯的作品,《大卫·科波菲尔》将被存传。”在其五十余年来的日记与札记中,记载着他对狄更斯小说类似的褒誉。什么是艺术?他以为,《大卫·科波菲尔》才是艺术。在对他影响最大的诸如《圣经》及果戈理、卢梭等人的作品中,他显然认为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是其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6.
王亚琳 《海外英语》2012,(13):187-188
《宠儿》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丰富的《圣经》文化和黑人文化。在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中,神话原型的应用随处可见,这些原型都是黑人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分别从《圣经》原型和神话原型角度对托尼·莫里森的《宠儿》进行深层剖析,深刻揭示奴隶制度的残忍,有助于对黑人文化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挖掘出隐藏在文学文本最后的神话原型的意义指向。  相似文献   

17.
基于加拿大著名文学批评家诺思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从圣经原型的角度出发,分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各类人物形象:汤姆叔叔、小伊娃、萨姆波和昆波,以揭示小说人物在《圣经》中的原型及其所表现的基督教理念,同时探讨斯托夫人解决奴隶制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
《黛茜·米勒》是亨利·詹姆斯的“国际题材”系列小说之一,但多数批评家只是从文化、道德等方面分析《黛茜·米勒》。而实际上,作家在本小说中描写现实的同时巧妙地融入圣经原型。  相似文献   

19.
评论界公认赫尔曼?麦尔维尔在《白鲸》中使用了大量的圣经原型,但是从文学人类学角度来分析还是一个新的切入点.通过文学人类学的视角分析《白鲸》中使用的《圣经》人物原型和主题原型,透视了麦尔维尔追溯本土文化、关注少数族群文化和伟大的人文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20.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美国犹太作家辛格,从小深受犹太文化的熏陶,一直坚持用意第绪语写作,其作品大多植根于犹太传统。因此在辛格的作品中,总会有意无意地体现其对于《圣经》的思考,从圣经人物原型的角度分析小说《童爱》中的主要人物,从而探寻辛格对于犹太传统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