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1 毫秒
1.
共同体是具有共同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的群体,中国在构建国际范围共同体时,需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出版传播在此过程中需承担三项使命:凝聚共识、描绘愿景、将新出版内容传播至新出版区域.面临三种挑战:受众需求的精准判断有待提升;跨文化的出版能力有待增强;国际化、数字化、品牌化的难以同步.从三种路径入手可能实现新的突破:围绕国家战略制定出版规划;针对海外市场精准提供数字出版物;注重打造合作出版模式.  相似文献   

2.
结合作者近年来进行航天类系列图书策划的实例,提出科技出版应着眼于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时代使命,进一步增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文化自觉,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过程中把握发展机遇,实现创新发展.文章概括了科技出版的文化自觉的理论内涵,提出实践科技出版文化自觉的三个路径,即以国家战略需求引领选题规划和选题策划,把科技出版与科研活动紧密融合和走全球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众筹出版在国内的发展历经10年,其实践对于阅读消费新图景下出版的转型和发展以及行业变革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多个极具典型性和影响力的众筹出版案例的分析,探讨众筹出版在触达用户、重构组织、突破藩篱三个方面给予当下出版的启示,提出直接触达用户、契合用户需求、创造需求,是当下出版在阅读消费新图景下发展必须要直面的三步。做好众筹出版要以系统化的思维、项目化的运行机制,以跨界合作推动创新型产品的研发和销售。  相似文献   

4.
一个出版项目,特别是想要得到国家出版基金支持的项目,首先要吃透当前国家的战略重点需求,并结合本社的独特资源和优势,放眼出版大格局,以此来指导整个项目的策划、申报和出版过程.《大国工匠工作法》丛书的调研、策划、申报和出版模式,较好地诠释了这一思路.  相似文献   

5.
数字复合出版的用户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数字出版的模式、数字出版过程中的内容管理与知识管理、在线采编等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并结合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的研发实施,分析了数字出版子系统的组合需求、数字复合出版标准体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余强 《出版科学》2021,29(5):92-100
梳理中国大陆图书出版数字化现状及需求,分析图书出版数字化建议意义、需求与目标.在介绍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的基础上,以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为例,探讨其以复合出版工程系统为支撑,整合原有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图书出版数字化技术体系、出版流程、运行机制的过程及相关问题,分析应用效果,并对今后深化图书出版数字化流程创新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国家出版基金在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文章探索少儿科普类图书在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大盘中处于何种规模和态势、入选的选题呈现何种特点、目前申报存在哪些难点、出版单位在今后申报中应该注意什么等问题,指出在国家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出版单位提早规划,统筹利用好自身资源优势和特点,打造少儿科普类精品读物,将能够在基金项目申报中更加"有位"与有为.  相似文献   

8.
供给失效、需求滞涨,共同导致出版供需失衡.为了解决出版供需失衡问题,应从内容创作资源配置、出版生产要素升级,管理、渠道、技术、产业革命,制度变革与国家引领等方面进行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同步进行全民阅读推广体系建设、主流文化消费引领和优秀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建设等需求侧协同式创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家对于基础研究的需求相当迫切,多次将重视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发布在各类文件中。在此背景下,科技类专业出版社应把握好学科基础研究内容,帮助构建学科基础架构,瞄准学科基础方向,保证学科基础研究型专著的前沿性、总结性、代表性,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图书出版的社会效益。本文分析了国家政策相关要求和对基础研究专著的需求,并针对基础研究著作出版的要点,阐述了基础研究专著策划出版的经验与策略。  相似文献   

10.
数字阅读在满足人们功能型需求和休闲型需求的同时,呈现出移动化、交互化、全息化、全业务化、微传播化等鲜明特征。数字出版应充分研究各类渠道,结合自身内容特征与优势进行产品策划与设计,通过多渠道发布、多层次产品的提供赢取结构化利润。专业出版应在重视用户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的多层次开发;教育出版应从满足用户的某一点需求出发构建自身产品的竞争优势;大众出版应深度发掘内容的媒体价值。  相似文献   

11.
《传媒》2017,(18)
蔡达峰:丰富"一带一路"国际出版合作内容,提升出版合作的品质.为此中国政府实施了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等项目,支持反映当代中国主题等领域优秀图书的翻译出版,国际出版交流合作的内容不断丰富.在"一带一路"的开放格局下,中国出版应充分发挥出版品牌和内容创新优势,精心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需求,推出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求的优秀作品,让各国优秀图书走进中国、让中国优秀图书走向世界.深入交流,共建出版合作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出版集团开展数字化出版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于对于国家政策的认识和现实状况的需求,我国的许多出版集团已经把开展数字化出版作为一项关系到其生存与发展的战略任务来看待,积极推进数字化出版进程.本文就出版集团在数字化出版的出版模式、盈利模式和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的数字化出版向更好更快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政策层面大力推动建设国家知识服务平台,数字出版、知识付费等业态推陈出新。用户需求趋向于多元化,服务内容与用户需求之间能否实现精准衔接,是当前出版业面临的主要课题。出版机构应深入分析用户特征,借助内外部技术资源,推动产生新的出版服务模式。通过用户特征分析,可沟通目标受众、描述用户实际需求,助力出版服务科学化、完整化与精准化。  相似文献   

14.
丛挺 《出版科学》2023,(5):23-32
聚焦受众视角,从受众主体向度、需求向度和权益向度,揭示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进而从受众视角提炼出版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分别是受众主体导向的读者价值体系现代化、受众需求导向的出版市场体系现代化和受众权益导向的出版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在分析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回归受众本位以推进不同层次读者价值联动,需求牵引出版市场存量激活与增量开拓,嵌入社会治理的出版公共服务优化等现代化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15.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刘灿姣、姚娟在《中国出版》撰文说:从整个数字出版环境来看,终端或者载体决定不了数字出板的未来,用户需求才能主导行业的走向。数字出版不是做几本原版原式电子书、多媒体电子书,建几个数据库平台,而是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多元化阅读需求,包括已有的和潜在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分布广泛的国家级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基本完成了国家层面的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构建。实现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在空间维度上的良好价值划接,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高效整合至关重要。本文以产业链理论为理论原点,以京、津、沪、渝四市数字出版基地为样本,剖析数字出版产业链空间价值维度的内涵,通过对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空间链整合陷阱的归纳分析,认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空间链整合必须要在产业融合、产业特色和产业引导三个方面重点突破。  相似文献   

17.
崔传高 《出版参考》2015,(15):30-31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据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财政部于2015年3月就如何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已成为国家意志和顶层设计,更是新闻出版的现实需求和发展需求,无疑是一条阳光发展的道路.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山东金榜苑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以往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著作出版传播的研究,多采用政治的和理论的模式,更关注意识形态和学术史的梳理.从出版产业视角切入,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出版传播的新图景.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传播既与当时的社会思想变动和需求有关,更是不同类型出版机构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些出版机关分别关注马恩经典著作、通俗性著作,遵循出版行业规律,对它们...  相似文献   

19.
浅述美国大众、专业、教育出版数字化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是出版技术最先进和最早从事网络出版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出版物出口国和进口国。目前美国82%以上的出版社都开展了eBook出版.几家大型国际出版传媒集团均倾全力建设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早已完成了文本的数字化,建立了数字化的图书仓库,而且还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大型数据库和在线编辑平台、在线教育平台以及各种数字产品和工具。  相似文献   

20.
辞书关系到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以及知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通用化,理当顺应潮流,向适应读者阅读方式的多媒体出版转型.但政策缺失、资金匮乏、人才匮乏、技术难克、版权难维等仍是目前辞书多媒体化与规模化出版的瓶颈.出版人必须站位新媒体,树立新理念,正确处理内容标准、编纂流程、用户需求、技术支撑、平台构建等关系,创设国家、出版机构、社会平台与用户之间良性发展路径,开创多媒体辞书出版规模化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