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言小说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当代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文学全球化的时代,文学创作既要立足于现实生活与民族传统,又要面向世界,吸取世界一切优秀的文学创作经验和遗产,同时又要在现代性视“中审视民族精神,才能创造民族文学新的辉煌,引领未来世界文学的潮流。  相似文献   

2.
莫言小说对于人的生命本原的崇拜是与八十年代中期文学对人的重新思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对血腥、污秽的玩味则体现了八十年代后期文学对于传统关于人性的理想观念的消解.莫言小说的"生命意识"和"审丑意识"充分地体现了新时期文学关于人的本质的探索历程.  相似文献   

3.
曹刚 《安康学院学报》2013,25(2):43-45,60
莫言作为中国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文学创作与百年中国文学的写作是紧密相连的。通过对莫言小说的阅读,可以发现在他的小说中鲜明体现出了一种"田野"意识。这种"田野"意识不仅表现在"说书人"立场的确立上,也体现在"田野"的独特空间特征上;莫言小说的另一特征在于向读者展示人性当中的"朦胧"地带。这两方面的努力成为了莫言在世界文坛上获得相应地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葛浩文对莫言小说的英译过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向外传播中较为成功的例子。在葛浩文对莫言小说长达二十多年的英文翻译过程中,他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都有所改变并不断丰富和完善。本文以葛浩文在不同时间段英译的三部莫言小说《红高粱》《酒国》以及《生死疲劳》为例,分析葛浩文翻译策略的变化过程,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提供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的重量级作家,莫言的文学原创力得到举世公认。莫言充分运用了他的生命天赋、故乡文化、时代资源以及阅读体验,在创作中发挥其艺术想象力、语言表达力、多时空叙事力,在典型人物创作、开辟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新历史主义书写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原创性特征,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以及思想解放价值。莫言文学在体现作家自身原创力的同时,亦展现出本土性与世界性交融的特征,形成其独特的原创性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人性似乎是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一直备受关注的主题,就像莫言把关注人的问题作为文学的惊魂之所在,而那些表现人性的敏感问题和痛苦,总能使人物更加丰富和立体。莫言文学世界作为纳入世界文学版图的存在,这种对人性的关注与强调在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粗鄙之间创造了一个模糊的地带,在莫言传奇性人物的塑造中,在身体本位和悲悯意识的认知下让莫言的小说不再是单纯的正反对举的叙事话语范式,而是保留了一种民族性以及对人性的追问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当代,尤其是1985年的中国文坛上,莫言可谓名噪一时,独领风骚。本文从莫言小说的感觉世界入手,认为其创作中独特的艺术感觉在于毫无节制的“审丑”。  相似文献   

8.
在乡土中国文学叙事的长河之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始终都是一个举足轻重而又特立独行的存在。在小说《生死疲劳》中,他以地主西门闹的六世轮回为线索、用动物化的视角戏谑地展现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乡土中国史,为我们呈现出他笔下大环境之下真实的人性与历史的本相——荒诞与残酷。本文主要从小说关照生命的悲悯主题和人性书写的叙事艺术,以及在审美视角下人性的流变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探寻莫言对人性展现的真实目的与野心。  相似文献   

9.
"小说写我"的叙事狂欢、长篇小说思想上的"众声喧哗"与"模糊地带"的存在、"诉说就是一切"的创作定位,这些独特的"言说策略"呈现出了莫言小说创作的个性。它们的存在,既体现了莫言对既定成规的反叛、对创作自由和小说文本价值多元化的追求,又显示出他在创作思想上的矛盾与冲突。莫言在政治、民众、自我与艺术之间的取舍与平衡,既让其作品充满了艺术张力,又给其小说写作带来了种种难以弥合的裂缝。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人学,生命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审美对象。在中国文学主流中,文学审美生命意识以文明化后的阴柔意识为主,而生命原始血性的狂野和自由却很少进入到文学审美领域。本文从生命的原始野性角度粗略探讨一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狂野与自由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