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在现代社会中,“陌生人社会”已经成为一个时下较为常见的学术用语,到底什么样的社会可称为“陌生人社会”呢?实际上,“陌生人”并不是现代性的产物,在“熟人社会”中,人们也会偶尔接触到“陌生人”。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与陌生人之间互动和交往日渐频繁。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通过BBS、微博或者短视频直播平台等虚拟社会空间进行接触和交流,同样促成了“陌生人”之间接触和遭遇的可能性。不管是面对面的互动和交流,还是位于虚拟空间中的接触,  相似文献   

2.
综合运用访谈法和问卷法,探索了348名大学生的网络社会互动特征及其与社会支持、网络成瘾的关系.回归分析显示,在网上与认识的人联系主要通过电子邮件、信息查询和网上即时通讯,与陌生人交往则主要通过聊天室和个人主页开展;以保持联系为动机的用户更多地通过网络与熟识的人联络,而以结交朋友或扮演角色为动机的用户更多地通过网络与陌生人互动,以获取信息为动机的用户则较少通过网络和陌生人展开互动;在网上更多与陌生人互动的用户对网络的依赖性更强,需要用更多的上网时间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其周围的人际关系及身体健康均表现出更明显的问题;社会支持较低的人,尤其是得到主观支持较少的用户,更多地在网上与陌生人互动.研究结论可以用来引导大学生用户科学地使用互联网,更好地处理网络与现实社会之间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青少年学会道德地对待陌生人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与社会意义。美国公立基础学校强调平等地尊重陌生人的异质性,即平等地尊重经济异质性、特殊学习需要及文化与价值观差异性;重视关心陌生人的多域实践,如作为同学的面对面非选择性关心及作为社区居民的近距离关心;创设多种条件促使青少年与学校内外的陌生人交往融合,以交往增进对陌生人的知情信任。平等、关心和信任这些互嵌价值观有助于缩小陌生人的心理距离与道德距离,以此为特征的陌生人伦理教育对于我国丰富学校德育、构建良序陌生人社会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特定环境下因群体与群体之间交往的需要,把互不了解的陌生人结成同伴关系,这种同伴交往因同伴之间兴趣、爱好的差异以及自主选择权的缺失而常常导致交往实践的失败。这种交往障碍主要缘于儿童在性格品质方面、家庭教育方面、交往技能方面、同伴特殊关系等方面的因素。学校应采取多种措旋,如通过心理辅导课,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及技能;使儿童学会体验他人的情感,培养儿童良好的同伴关系;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学会交往;要让家长明白孩子的问题与他们的不良教育方法密切相关等。以帮助学生克服社会交往障碍,学会与他人合作相处。  相似文献   

5.
我们生活在一个陌生人的世界,生命刚睁开眼见到的都是陌生。社会从本质而言是一个充斥着陌生人之间关系的集合,生命与生命之间最令人感动的却又恰恰是陌生的偶然邂逅。何去何从呢?有主张隔绝在真空中,物我两忘;  相似文献   

6.
交往理性主张交往实践是现代人生存的基本形式,人的交往活动是以语言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以形成协调一致的规则和行动,达到和谐共处。其前提是主体表达的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现代社会交往是"陌生人"社会的交往,文化多元、价值多元、德性多样,这些对道德主体的交往理性提出了必然要求。道德教育应贯穿主体间性理念,引导受教育者学会道德判断,学会价值选择,以理解、协商与包容实现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7.
交往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儿童早年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对于其正常的社会性发展是必要的;若剥夺交往则会使儿童失去安全感,产生抑郁、淡漠和敌意,对儿童情绪及整个身心的发展都不利.[1]对儿童交往的心理学研究,包括对儿童与生人交往的考察.美国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M·Ainsworth)就曾针对12~18个月的儿童,专门设计了一种"陌生人情境",用来观察儿童与母亲和陌生人相处的不同反应.可见,儿童与生人交往的现象早就进入心理学家的视野.然而,由于幼儿身心发展不成熟,社会化也不完善,加之现实社会的复杂多变,成人常常在不同的场合告诫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如何走出幼儿与生人交往的误区?本文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从道德关系理论中的熟人道德关系和陌生人道德关系视角出发,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滑坡现象进行理性分析,进一步厘清校园中熟人关系的亲疏性、实用性、单向义务性、道德双重性等特征,以及当今大学校园中陌生人道德关系发展的滞后所带来的"道德排他主义"盛行、道德信任危机频发、道德责任感落寞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建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校园熟人道德体系,倡导"无论生熟,平等待人"的道德原则,博爱宽容、理性自觉、公私分明的道德要求;同时积极构建校园陌生人道德体系,克服道德排他主义,不以自己为标准同化或排斥"陌生人",接受"陌生人"的差异性,建立与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感,尊重"陌生人"的道德权利。  相似文献   

9.
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是在与私人交往相区别的意义上使用了公民交往的概念。在20世纪的哲学家中,哈贝马斯深入洞察了发生于近代劳动与交换领域的交往又与之相互疏离的市民的公共领域。这种交往可以被概括为公共交往,并在理论的思考上区别于私人交往。公共交往与私人交往的相互疏离,是近代以来的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私人交往关系在基本性质上是特殊主义的,人们用于支持朋友和伙伴间的友爱的基础也是共同交往所产生的感情关系。在公共生活中,交往关系是“普遍主义的”,这种关系上的相互有效性要求所诉诸的是人们对陌生人或“一般人”的法律的相互关系,以及基于这种关系的尊重与平等相待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交往理论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和交往活动,凸显了交往在人和社会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交往是社会发展观的基本范畴.马克思在广泛意义上使用了“交往”一词,把交往看做是人与人或人与人群共同体之间因为一定的目的,通过中介物进行的相互往来和交换、相互作用和制约、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各种活动及其所结成的广泛的社会联系.在马克思看来,交往既是一种交往关系又是一种交往活动.而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当代大学生日常管理中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大学生日常管理主要涉及到的是教师和学生就学生的日常管理进行交流活动,这种交流活动是基于师生交往基础上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班级,教师和学生个体、教师和学生非正式群体、教师和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和学生、学生干部和学生非正式群体之间的交往,是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实践运用,是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因此,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于大学生日常管理当中,提升教师和学生交往的主体意识,以观念促行动;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交往的质量,进行有效交往;构建教师和学生之间交往的方式和方法体系,促进交往的信息化、现代化;创造教师与学生交往的生态环境,提倡和谐生态化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