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大忠 《现代语文》2011,(2):121-122
《项链》是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经典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结尾尤其精妙:当佛来思节夫人得知玛蒂尔德花巨款买了一挂真钻石项链赔偿自己时,书中说:“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相似文献   

2.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为之写续也是传统的写作训练项目。《项链》主人公玛蒂尔德为赴舞会,从好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处借来挂项链,舞会后却不慎丢失,为了赔偿这挂价值上万法郎的项链,路瓦载夫妇倾尽家资,债台高筑,以美貌为骄傲资本的玛蒂尔德悲苦劳作十载,青春娇颜褪尽。当她还清了债务,偶遇佛来思节夫人时,却得到这样一句回答:“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故事至此戛然而止。有一篇经过精心批改的习作,相当成功。续作如下:佛来思节夫人感动了,抓住她的手,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  相似文献   

3.
《项链》写路瓦栽夫人一味追求虚荣,因没有华美的首饰而羞于参加夜会,便向女朋友借来一挂钻石项链,然而乐极生悲,却丢失了项链。为了还清赔偿项链欠下的债券,她过了十年的艰苦生活。谁知末了钻石的主人佛来思节夫人告诉她:“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相似文献   

4.
“什么?珍妮你说什么?你再说一次?”玛蒂尔德紧张地反握住佛来思节夫人的手,一脸的惊愕。“我可怜的玛蒂尔德,项链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相似文献   

5.
《项链》结尾,玛蒂尔德见到了老同学珍妮(佛来思节夫人),了解到那串项链原来是假货,至多值五百法郎。不可否认,作者对她为了一夜风流,葬送了自己及其丈夫的  相似文献   

6.
重读《项链》,最让我感动的,是诚信。有人说是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但我却说是玛蒂尔德、佛来思节夫人及路瓦栽先生的诚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诚信感动着小说中的人物,也感动着许许多多的读者。  相似文献   

7.
赵秀民 《甘肃教育》2011,(13):60-60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的是教育部小职员路瓦栽的妻子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追求高贵乃至奢华的生活,但她的家庭背景和她的家境只能让她生活在对上流社会生活的梦幻中。丈夫为了让妻子开心,想方设法弄到了教育部长夫妇家庭晚会的请柬。为了出席这个舞会,玛蒂尔德花大价钱做了一套礼服,并向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借了钻石项链。  相似文献   

8.
《项链》中的人物对话,集中表现为玛蒂尔德与路瓦栽先生的夫妻对话及玛蒂尔德与佛来思节夫人的朋友对话。其中有几处对话颇耐人寻味,笔者试对其作一浅析,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9.
莫泊桑的《项链》那一笔出人意料而令人叫绝韵精彩结尾无异于在广大读者的面前打上了一个巨大的“!”,同时也可以说是打上了一个不小的“?”。对于后者,可能极少会有人注意到——佛来思节夫人会不会将那笔多给的三万五千五百法郎退还给玛蒂尔德?如果退还了,那我们又将如何看待玛蒂尔德所经历的这样一件事情呢?  相似文献   

10.
薛锁英 《语文天地》2014,(29):58-59
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结尾不仅脱俗,而且耐人寻味。别出心裁的结尾更能令读者掩卷长思,久久沉醉其中。一、常见的小说结尾类型1.欲哭无泪的小说结尾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法国小说家莫泊桑,其小说《项链》的结尾是这样的:佛来思节夫人听闻玛蒂尔德用十年的时间偿还项链的遭遇,十分惊愕,她告诉玛蒂尔德,她原先借给她的那一挂项链是假的,顶多值五百法郎。玛蒂尔德借来朋友的一挂项链出席了那一  相似文献   

11.
在读《项链》一文时,马蒂尔德往往被人们贬得一无是处:爱慕虚荣、不安现状……,但孰不知,这些都是人之常情,哪个女人不爱美?哪个人安于贫穷?只是马蒂尔德的这些愿望在《项链》这个悲剧里表现出来,才使人们把它看成了缺点。但是人们好像忽视了一点,也就是马蒂尔德也有她的心灵美。她失掉项链后,倾尽全力买了一条新的项链来还给佛来思节夫人,甚至不顾将来为还债带来的悲惨命运,这是非常不易的!她尽可以久拖不还甚至一走了之,和她的丈夫搬到一个佛来思节夫人找不到的地方去生活,但她没有,可见她的诚信、良知。即便是还,她也可以还一条假的项链…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女主人公追求虚荣,爱慕虚荣这一主题出发,分析了作品所表现的人性美,集中阐述了玛蒂尔德、路瓦栽和佛来思节夫人三人的真诚与善良。结合教学,强调诚实守信、勤劳俭朴、宽宏大度等人性之美,是当今中职学生所需要培养的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13.
法国大文豪莫伯桑的《项链》,给人以回味无穷的遐想,不断从中咀嚼出生活的滋味。 教育部书记员路瓦栽的夫人玛蒂尔德长的美丽,由于家庭出身的缘故,生活不够理想。路瓦栽想尽办法让夫人快乐。终于争取到参加部长宴会的机会,为此,路瓦栽拿出了准备购买猎枪的钱,给夫人做了漂亮的衣服,又让夫人到好友佛来思节夫人那里借串钻石项链。  相似文献   

14.
谈“铺垫”     
铺垫是指在一个人物出场前或者一个事件发生前,预先布置局势,安排一些情节场景作为征兆,制造气氛。铺垫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有三点:一、铺垫能构成伏笔和照应,使作品针线细密,情节发展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例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结尾,当路瓦栽夫人告诉佛来思节夫人,为了还她的项链自己付出了十年艰辛,佛来思节夫人告诉她,那件项链是赝品。这确出乎读者意料,但仔细想来,并不突兀。这之前有几处铺垫:路瓦栽夫人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慷慨应允,珠宝店老板说他只买过装珠宝的盒子,以及归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连盒子也没打开看看的漫…  相似文献   

15.
<正>【引言】伏笔照应,指的是文章前段为后段埋下线索。伏笔不同于悬念,它的主要作用是对作品情节的发展作事先的铺垫,使后来发生的事不至于让读者感到突然或难以理解,避免"前文没交代,后文冒出来"的现象。比如阅读莫泊桑的《项链》,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作品在描写玛蒂尔德向佛来思节夫人借项链、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都有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这里就蕴藏着一个暗示——那项链并不是什么值  相似文献   

16.
寻找     
玛蒂尔德和她丈夫回到家,脱下披在肩膀上的衣服,站在镜子前边,为的是趁这副荣耀的打扮还在身上,再仔细地端详一下自己的美貌。她把自己从头看到脚,再从脚看到头。反反复复看了个遍,仿佛自己是个真正的贵妇人,时时失声大笑。她摸着颈上的项链,一个人在镜子前翩翩起舞,心里高兴到了极点。就这样,她一个人在镜子前疯狂了一夜。第二天,直到路瓦栽催促该还项链了,她才恋恋不合地把它还给了佛来思节夫人。  相似文献   

17.
“什么?!”玛蒂尔德顿时大惊失色。佛来思节夫人充满同情地望着这个苦命人,无奈地点点头:“要不这样,亲爱的,我把项链还给你,或者把差价补给你……”她没再说下去,因为玛蒂尔德不在听。她只是茫然地望着她,怔怔地不出一语。……路瓦栽兴高采烈地回来了:“嗨,这可真好,债都还清了。这是件值得庆贺的事儿。”玛蒂尔德神思恍惚地坐着。路瓦栽坐在她的脚旁:“发生了什么事,亲爱的?”“假的,假的,那是假的……”路瓦栽大惑不解,摇着她的肩:“什么?什么是假的?”“项链!”玛蒂尔德终于迸出了哭声,“项链!十年,十年的辛苦全部白费了!哦,上帝啊,十年…  相似文献   

18.
《项链》这篇短篇小说精品,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解读,读者都会有新的发现。徐胜斌老师的《〈项链〉的人性美》从现实的某一社会现象来审视这篇小说,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此文以小说中玛蒂尔德、路瓦栽、佛来思节夫人的言行为论据,证明诚实守信、勤劳俭朴、  相似文献   

19.
<正>《项链》主人公玛蒂尔德身处下层,却热衷于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她为了参加舞会向好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却不幸将它丢失了。为了偿还这条项链,她耗费了十年光阴,由一个娇气任性的美少妇变成了一个粗壮耐劳的老妇。可最后却是弗莱思节夫人的一声叹息:"唉~可怜的玛蒂尔德,不过我那一串假的,顶多值得五百金法郎……"文章戛然而止。玛蒂尔德知道真相后会怎样?莫泊桑并没解答,而且他已经死了一个多世纪,即使不死,他也不负解答的  相似文献   

20.
通常,我们读《项链》时,总是居高临下地批评嘲笑因追慕荣华而陷入困境的悲剧人物玛蒂尔德。其实以平等的目光看待她,我们会发现玛蒂尔德身上的优点。对这个人物,我们所持的态度应该是同情,而不单单是讥讽。首先,让我们关注小说中的另外两个配角人物:路瓦栽先生和佛来思节夫人。这两个人物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一,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他们是“促使玛蒂尔德最终走向悲剧深渊的关键角色,对玛蒂尔德整个悲剧命运的进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刻画了生活环境,为主要人物玛蒂尔德提供了活动的背景。路瓦栽先生也同样爱慕虚荣。晚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