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人们阅读报纸的时间在减少。对报纸的阅读方式已经进入了“速读”时代。“速读”的阅读方式,则把媒体从“受众时代”带到了“用户时代”。通俗地说,“受众时代”的报纸做的是大锅饭,读者在“看报纸”,“用户时代”的报纸要做的是小锅菜,用户要使用、要参与、要跟内容和观点互动。  相似文献   

2.
王霖 《采.写.编》2023,(12):20-21
针对经济类内参常用“小切口”表达手法中易出现的问题,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办法,即:要切中大主题,在“准”字上下功夫;要注重时效性,在“早”字上下功夫;要把握普遍性,在“深”字上下功夫;对策要切实可行,在“实”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必须”,“应该”,“一定要”,“要着重抓好”,“要特别重视”,“要求狠抓”,“坚决制止”,“务必注意”……在报纸版面上,这类字眼、这些词句出现得越频繁,在读者的大脑皮层上越引不起反应。而不少编辑人员却似乎把在报纸上大量使用这类字眼、这些词句当作了“常规”。似乎处于报纸编辑的地位,就“应该”这样面对读者  相似文献   

4.
“公信力”之“公“应该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在角色定位上,要努力代表“公众”;在报道内容上,要体现客观“公正”:在价值取向上,要追求社会“公平”。简而言之,就是要代表公众,体现公正,追求公平。  相似文献   

5.
当抻则抻     
多少年来,新闻界就一直在强调在呼吁——新闻写作要“短下来”。“短”的种种好处,人们的论述已经太多了,不再囉嗦。本文要说的是,不能一味地、片面地、极端地求“短”。“短”字常常要和另一个字相联系:“短而精”。如果光有“短”,而没有“精”,为“短”而“短”,其价值其效果其反响恐怕就会很有限了。  相似文献   

6.
穆青同志今秋在新华社新疆分社时说:“我主张你们把资料工作做好。你们要宣传新疆,没有资料,没有历史背景,新闻就很难写深入。”他形象地将资料比作“旧皮袄”,希望记者在有了新闻由头后,要善于运用资料,将“旧皮袄”翻新。这就向资料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任务——你所在的资料室要有“货”,要有各式各样的“旧皮袄”,供记者选择使用,倘若缺东少西,记者何以“拆旧”,又何以“翻新”?看来,建立井经营好一个殷实的资料“铺”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7.
“公关”在中国热了几年了,近一二年又见升温.厂矿企业要“公关”,各种商店要“公关”,新闻工作同样要“公关”.新闻工作者没有“公关”素质,何能追逐新的事物、新的现象、新的观念、新的思潮?没有“公关”素质,报纸的广告、发行工作何能展开?  相似文献   

8.
我的体会是,要写好通讯。需在“特、巧、情、理”上下功夫。 经营“土特产”,巧开“百宝箱” 先说“特”。所谓“特”,就是“奇特”、“独特”。首先是选题要“特”。对于驻地记者来说,选题要有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9.
视野     
《新闻实践》2012,(7):78-79
新浪发布全国首个政务微博运营规范手册 5月15日扬子晚报报道:5月14日,新浪发布全国首个《政务微博运营规范手册》,公布了政务微博信息发布的诀窍:政府机构微博发布信息的“十二要”、“十二戒”以及官员微博信息“十三忌”,让政务微博“接地气”有“规”可循。这部手册详细归纳了政务微博如何服务民生,比如,要敢于面对围观谩骂、要及时处理投诉质疑、要在重大事件中快速发声等“十二要”;戒不与网民互动、戒关闭评论功能、戒说官话打官腔等“十二戒”;以及政府官员在发微博时忌微博无度,在岗时间刷屏、情绪失控、大开骂战等“十三忌”。  相似文献   

10.
我是去年8月才开始真正“啃”新闻的,到现在已在《陕西农民报》上了两个头版头条;广播系统年终评选好新闻,我与人合作的稿件,还获得了地区的两个一等奖。要说有什么招,我的体会是:要写“新”、“巧”,莫求“大”、“全”。所谓“新”、“巧”,就是角度要新,构思要  相似文献   

11.
张颖琴 《大观周刊》2011,(50):174-174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英语课从老师“盼我学”到“我要学”。在初学英语教学中如果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也“动”起来,就要抓住学生的“心”。这里所说的“动”是指学生学习时高涨的积极性,所谓“心”是指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2.
“与众不同,乃众所求。”新闻报道,不仅要求新闻事件要新,同时要求新闻报道的形式也要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在享受同样的新闻资源时,要做到“与众不同”。《牡丹晚报》常常要求记者“要做菏泽最好的新闻”。如何做到“与众不同”,做到“最好”,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运作过程中,在“策划”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3.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这项具有伟大意义的惠民工程,强化了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提升了公益性服务单位的社会形象,特别是成为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广大农民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开展共享工程工作,要持有变“送文化”为“种文化”的服务思想,要服务于当代农民由“要我文化”为“我要文化”的转变,变“三下乡”为“常下乡”的长远服务战略。  相似文献   

14.
《大观周刊》2011,(3):16-17
近年来,在物价上涨、房价飞升等大环境的影响下,单身男们发现他们要面临的生活风险和婚姻压力远比想象中的严重,于是对另一半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不但要“同甘”,更要“共苦”。与单身女们要求的“经济适用男”相对应,单身男人们也喊出了“娶妻当娶杠杆女”的口号。  相似文献   

15.
在促进全民阅读的进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阅读推广理念,形成了许多深邃的社会文化共识,包括“全民阅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全民阅读要继承和弘扬优秀阅读文化”、“全民阅读要上升为国家战略”、“政府要承担全民阅读的促进与保障责任”、“多元力量参与推进全民阅读”、“满足人们不同的阅读需求”、“构建全民阅读保障体系”、“全民阅读需要立法保障”等.参考文献19.  相似文献   

16.
也许你会以为这题目犹如说“吃饭要吃”,废话连篇!其实不然。正如说“杂谈要杂”强调杂谈写作要注意“杂”的特色一样,“杂谈要谈”则从“谈”的方面来考察“杂谈”写作的另一重要特色。 在“一般写作”里,把通常使用的写作手法分解为四类:叙事,描写,抒情,议论。那么,“杂谈”写作的特色是要充分地向读者昭示“议论”的功夫!这正是“杂谈要谈”的主旨所在。也就是说,在每一篇杂谈文章里,凡属于叙事、描写、抒情的文字要从简或省略。一般说,杂谈往往要求“就事论理”,或“以事为依托”;有“事”要说,就难免要“叙事”。然而一般是不在“杂谈”当中去显现作者的抒情和描写的才能的。至于“议论”,则是显现“杂谈”文章内在的“质的规定性”的成份,需要在这方面去  相似文献   

17.
十多年前,梁衡写过一篇《“哇”字牌通讯》。是批评通讯写作的华而不实。这几年看稿多了,他又发现一种“要”字牌言论—— 这种言论,几乎是把文件拆分成段,要这,要那,要读者去照办执行。结构也简单,一“要”到底,有时一篇能数出十多个“要”字。“哇”字牌通讯,透出一种“嗲”气、“浮”气,有做作之态:“要”字牌则不用装模作样,是直截了当的横气、霸气,一股强迫命令之气。  相似文献   

18.
“天地之间是个人”.关键在“以人为本”。要“以人为本”.就必须贯彻李瑞环早在十八年前提出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对于落实这“三人”原则,瑞环深刻切实地加以了阐述,他说:“尊重人.就是平等待人,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理解人.就是要理解每个人的具体处境和个性,承认人们不同的性格、爱好和兴趣。关心人,就是要对人满腔热情,诚恳忠厚.为人排忧解难。”  相似文献   

19.
今年二月号的《出版工作》上,载有赵家璧先生的《出版家与出版商》一文,谈到他前几年“随声附和”了“要当出版家,不要当出版商”的口号,现在才讲实在话:“要当个出版家,先要当个出版商。”记得前几年有人提出的口号是:“要当社会主义的出版家,不当资本主义的出版商。”即在“出版家”和“出版商”之上,分别冠有“社会主义的”和“资本主义的”字样,现在赵先生都省略了。这也  相似文献   

20.
含糊之用     
读书时,老师总说:用词要准确。还搬出了“经典”,把“准确、鲜明、生动”当作优良文风三要素,“准确”摆在了第一。等到学着写文章的时候,才发现含糊随处都在。比如,“文革”之前,许多文章中都有“我们认为”如何如何。这“我们”是很含糊的。若问“我们”于作者之外还有何人?答曰没有,因为“我们”也者,作者自谓也。既然只是“我认为”,何必要说“我们”?其间奥妙,颇费疑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