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在1937年7月7日爆发时,担任卢沟桥地区的宛平县县长王冷斋先生,便是一位历史见证人。 在三十七年前,即1957年卢沟桥事变二十周年的前夕,我们走访了王冷斋老先生。当时,他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这位鬓发如霜的老人,早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参加过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革命军。讨伐张勋  相似文献   

2.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中牺牲的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是抗日战争中较早殉国的将军。不过,早在他们之前黑龙江省的江桥抗战中,就有一位将军为祖国献出了生命,他的名字叫韩家麟。  相似文献   

3.
由刘宗武、自牧等编选的《回忆孙犁先生》一书,收入纪念诗文近一百五十篇,其中有魏巍先生所写的短文《孙犁帮我编过诗集》。记述了他与孙犁先生在战火中结下的友谊,尤其是在追忆孙犁帮他编辑诗集的往事时,情真意切,真挚感人,叫人不胜唏嘘。但他在文中却未提这部诗集的书名:《两年》。  相似文献   

4.
正上海复兴西路147号是柯灵先生故居。那栋棕黄色的西班牙风格的公寓,经修缮和整理揭幕,柯灵先生故居首次对外开放。这使我想起当年有幸采访,并为他拍摄电视录像时的难忘情景。"时间不再等我了"1992年,受上海电影制片厂领导的委派,笔者和电视摄制小组的同志们如约来到柯灵先生家采访并为他拍摄电视纪录片。虽说当时他忙予《上海一百年》长篇巨著的创作,惜时如金,但慈祥朴实的柯灵先生和他的老伴陈国容还是早早站在家门口,等候摄制小组的到来。  相似文献   

5.
著名编辑家、第一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中华书局编审周振甫先生,因病医治无效,5月15日17时20分,与他热爱的编辑工作和热爱他的无数读者长辞了。 在我国的出版人中,真正不间断地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时间最长的,要算周振甫先生了。他不只编龄近七十年,而且是实实在在、日日不停地工作了近七十年。在这个意义上说,称他为中国编辑出版史上的第一人,则当之无愧。虽然他也办过退休手续,但实际上,他没  相似文献   

6.
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正式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使得日本本国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由此,这场战争从一开始便遭到了日本人民和团体的强烈反对,鹿地亘和他所领导的“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7.
《新华日报》的筹备与创刊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当天,周恩来飞抵上海,准备在国民党统治区办报.紧接着,周恩来约见刚出狱的潘梓年(潘汉年的堂兄),让他着手在国统区筹办.就这样,有着“中共第一报人”之称的潘梓年为《新华日报》社首任社长.  相似文献   

8.
史零 《编辑学刊》2006,(1):22-23
今年11月5日,是邹韬奋先生诞辰110年纪念日.我们聚集在这里纪念他,是因为他对于我们所具有的极特殊的意义. 1944年的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确认邹先生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新闻出版事业的模范",毛泽东同志后来在纪念他去世5周年时,还亲笔题词,称赞他是民主战士.邹先生受到的尊重和荣誉更是来自多方面,跨越了久远的年代,可是,在我读完了他的<经历>、<患难余生记>等一部分作品后,我受到的震动却远不止于此.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与西南联大谢泳深圳《街道》杂志1996年6期刊有成都钟鸣先生《吴宓其人》一文,内涉钱钟书先生在西南联大的情况,钟鸣先生所言多系道听途说,似有再说之必要。钟文中说:"当钱钟书要回来时,先生便与校方说好,聘他为教授,校方也同意了。系负责人在先生给钱...  相似文献   

10.
荷兰王国大使罗兰·范·登·伯格先生,对中国明清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不仅仅因为荷兰王国是最早涉足东方的国家之一,而更重要的是,这位在中国出生的大使,贡献了他一生中大部分精力,从事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范·登·伯格先生1930年出生于上海,当时他的父亲是荷兰王国驻上海的公使参赞。1950年,他进入荷兰最古老的莱顿大学学习汉学,毕业时,选择了《郑成功》做为他毕业论文的题目。60年代,他任荷兰驻中国大使馆二等秘书。1986年至今,他任荷兰驻华大使。2月20日下午,大使夫妇专程来我馆参观。大使先生说:“我对明末清初的历史特别感兴  相似文献   

11.
钦鸿 《出版史料》2011,(2):120-126
十年前现代文学编辑名家范泉先生刚刚逝世时,我曾写了一篇长文《范泉先生不朽的文学业绩》来纪念他。文中除了详述他在文学编辑方面的杰出成就以外,还提到他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上同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去年,叶先生意外摔伤左腿,确诊为骨折,医生给他做手术,共花去8000元。手术时用了5颗钢钉固定,医生嘱附一年后取出。叶先生称,当时医生没有告诉他取钉时还要交钱,所以他特意选了最好的钉子。  相似文献   

13.
正徐耀生于1925年8月,河北雄县段岗村人。自1947年发表作品以来,如今他已在文学道路上不懈地跋涉了67年,创作了《平原烈火》《小兵张嘎》等作品,总计近200万字。那么,徐光耀究竟有着怎样的革命传奇人生,他又是如何创作出《小兵张嘎》的呢?铁心参军9岁那年,徐光耀进入新式学堂读书,因学习用功,打下了一定文学功底。后来,他又被送进私塾,但只读了几个月,就因"卢沟桥事变"爆发、私塾关门而作罢。1938年春,八路军第一二零师某部进驻段岗村,其中有  相似文献   

14.
叶至善先生离开我们快一年了。每当回想起与他如坐春风的晤谈时,他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在眼前,如梦似幻,总有一种欣喜而又苦涩的感情,不能自已。去年2月间,至善先生病中住院有一个多月了,我曾去北京医院探视。他还很高兴地亲手从病床边的小桌抽屉里拿出刚刚出版的新书——《父亲长长的一生》,有点吃力地对我说,现在只有这一本,还不能送你。我抚摸着这本作者样书,心里清楚地记得至善先生这两年来没日没夜倾尽全身心力、充满无限爱心地写出这部叶圣陶先生传记的情形。他确实太累了。  相似文献   

15.
佟麟阁(1892——1937)是一位积极主张抗日的爱国将领.河北高阳人.卢沟桥事变时,任国民党军二十九军副军长.一九三七年七月二十八日晨,日军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大举进攻驻守在南苑的二十九军.佟  相似文献   

16.
贺心颖 《青年记者》2016,(36):113-114
1937年夏,卢沟桥事变爆发,激发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热情.曹聚仁决定放下教鞭,走出书斋,为抗战尽一份心力.“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他携笔从戎,开始了战地初旅.他以战地记者身份奔赴前线,为上海《大晚报》和《立报》撰写了大量战地通讯和军事评论.本文以上述战地报道为研究对象,探究曹聚仁在全面抗战初期的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  相似文献   

17.
彭莱 《湖北档案》2003,(8):28-30
阮璞先生与美术史论结缘,应从他1936年就读国立北平艺专时算起。那时他在该校绘画系主修油画专业,学校在第一学年便开设中、外美术史两门大课,中国美术史由著名美学家、书画鉴藏家邓以蛰先生担任。邓老师娓娓动听、深浅适度的讲解令阮先生极感兴趣,听课一年的结果,他决心把美术史定为自己的第二主修专业。另一位对阮先生学  相似文献   

18.
近日,《记忆中的上海——郭博先生捐赠摄影作品展》在上海图书馆开幕。 适逢德高望重的郭博90寿辰,当他坐着轮椅在儿子的推行下来到展览大厅时,数百位来宾和观众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郭博先生是郭沫若之子,1955年从日本归国,一直在上海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他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跑遍上海的大街小巷,用镜头将历史建筑、市井生活记录下来。由于他身兼建筑师、  相似文献   

19.
<正>在南充市档案馆,珍藏着一封红军家书和一份《参加红军家属优待证》。家书的写信人名叫何文元,家住四川省阆中市罗家塘一带。他1933年参加红军,在红三十军八十九师二七七团服役。因转战南北,行踪不定,自离开家乡以后,一直未能给家里写信。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何文元所在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奉命北上抗日。8月24日,在陕西省三原县云阳镇待命出征前,他听说四川连续两年遭受严重旱灾,对家人十分牵挂,给父母写了这封家书。  相似文献   

20.
秦兆阳先生去世已两年多了。我一直揪心地怀念他。我只见过先生两次。但我梦见他却远远不止两次的,在他生前和死后。现在移居北京了,应该说对严冬有了更多更深的体悟。回想起来,1994年郑州的冬天是最冷的。在那个冬天,秦兆阳先生去世了。在那个冬天,我知晓了这个噩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