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洁 《新闻前哨》2010,(10):26-27
"三俗"之风并非始于今日,已成为包括新闻传播在内的文化界的顽症,新闻界一直在同低俗、庸俗、媚俗作斗争,做了很多工作,学界也从不同层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但是,低俗、庸俗和媚俗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普遍根治,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为什么“三俗”并非如我们想象的能做到手到病除呢?因为它的确是个难症。“三俗”之风的成因非常复杂。涉及到民族文化、管理制度、新闻从业人员素质、  相似文献   

2.
张妮 《新闻世界》2014,(5):75-76
娱乐节目是电视媒体重要的节目形态之一,为了提高收视率,各大卫视纷纷引进各式各样的娱乐节目。但是,在现代技术更新和商业利益的双重驱使下,电视娱乐节目越来越呈现"三俗"化倾向。本文从歌手、观众、节目组等多方面指出娱乐节目鱼龙混杂的现状,并从市场、经营者以及受众角度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就如何使电视娱乐文化走出"三俗"泥潭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周宇 《今传媒》2011,19(2):98-99
2010年7月,党中央正式指出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文化。那什么是"三俗"呢?从三俗的定义来看,党中央要求去除的"三俗"文化与我国的传统的"俗"文化在概念和内涵上都有着区别。本文首先介绍了"三俗"的定义,接着再对中国的传统的"俗"文化进行探寻,试图从中找出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为接下来寻找"三俗"文化的社会根源做理论铺垫。最后,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何根除"三俗"文化的对策,希望能为还当下社会的文化环境一片净土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4.
文成国 《新闻前哨》2010,(10):23-23
“三俗”之风盛行,已经成为影响文化健康发展的毒瘤,抵制“三俗”之风,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而媒体首当其冲。作为公共信息与舆论平台,媒体传播什么、倡导什么,事关重大,需要加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包括抵制“三俗”在内的媒体导向,我认为要从“三论”去形象理解。  相似文献   

5.
朱传欣在《警惕网络影视“三俗”化倾向》一文中指出,“三俗”,即存在于文艺作品中的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近一段时间以来,“三俗”之风在方兴未艾的网络文艺领域死灰复燃并有愈演愈烈之势。网络影视“三俗”化的成因复杂,包括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社会结构重组、文化格局演变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生活情感类节目的批判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类节目的核心在于聚焦普通人的情感故事,弘扬人世间的真善美。它既满足了大众的情感需求,又弘扬了和谐社会的主旋律。然而,当前少数情感类节目在社会角色定位上出现偏差,"三俗"泛滥引起公众反感。"反三俗"成为社会强音。生活情感类节目应高扬起"反三俗"的旗帜,彰显节目所承载的积极意义,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7.
唐筱童 《新闻窗》2010,(6):36-37
一个时期以来,媒体在对点击量、收视率、发行量、销量、票房收入的片面追求下,"三俗"之风甚嚣尘上,从戏说历史、热炒成风、恶搞经典、颠覆传统到躲避崇高、解构主流、调侃伟人,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广播领域出现的“三俗”现象及其危害,对广播节目主持人在抵制‘三俗’’过程中的责任与作用进行了探讨,并结合笔者主持北京交通广播《一路畅通》节目的实践经验,对主持人应如何在具体工作中切实履行抵制“三俗”的职责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吕培  张厦 《新闻世界》2011,(1):111-112
在电视媒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综艺节目近几年来发展迅猛,竞争激烈,各出奇招争取受众。然而随着其迅速发展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即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抬头。本文着重探讨了综艺节目三俗问题的具体表现、负面影响,分析了其出现的原因,论述了综艺节目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石义彬 《新闻前哨》2010,(10):25-26
近年来,“三俗”文化借助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等传播平台大肆风行。从“芙蓉姐姐”到“凤姐”,从小沈阳到马诺,从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到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无不闪现着“三俗”文化的身影,已然成为社会的一种“文化毒瘤”。纵观这些“三俗”文化,它们的本质是打着满足受众需求的旗号,行攫取商业利益之实,不仅不能满足受众真正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一段时间来,媒体由于竞争的加剧,为了生存或发展的需要,几乎都把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看成是自己的"当家菜",以达到吸引"眼球"、抓住"耳朵"的目的。于是一些媒体就"剑走偏锋",  相似文献   

12.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布的七个一号文件都是有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好坏,事关中国经济发展的快慢和改革开放的成败。作为主流媒体的电台,在农村有着最为广泛的受众,做好"三农"报道意义尤为重要。然而,纵观各级各地电台,"三农"方面的报道却显得十分缺失,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三农"工作的需要。各级各地电台应该高度重视,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为契机,采取有力措施,尽快予以改进和加强。转变观念是前提在向市场化、产业化转移过程中,由于受成本、利益驱动,相当数量媒体所办节目中出现了"重城市、热都市","轻农村、冷农民"的现象。"三农"节目不仅数量少、质量低,而且实用性不够,针对性不强。不仅媒体对"三农"报道不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一目了然     
《声屏世界》2016,(9):69-70
传媒新思维一目了然
  警惕网络影视“三俗”化倾向
  文艺反“三俗”呼吁了多年,传统文艺领域的“三俗”之风得到了有效遏制。但近一段时间,“三俗”之风在方兴未艾的网络文艺领域死灰复燃,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网络影视作品丧失了基本价值判断和艺术品格,沦为“三俗”之列。细数当前网络影视的“三俗”化表征,多集中于渲染黄暴、肆意恶搞、过度炒作几类。网络影视领域甚至形成一种行业共识:触碰那些传统影视不敢僭越的雷池,作品就能火。在网络“三俗”化倾向的影响下,一种反传统、反主流、反精英的价值观在“网生代”群体中发酵,可能导致意识形态的紊乱和理想信念的虚无。与传统文艺不同,网络平台的市场化背景使网络文艺自诞生之日起便以“为市场服务”为主要任务,再加上当前网络文艺市场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混乱无序、野蛮生长,有些从业者甚至将市场认可看成网络文艺唯一的评价标准。网络影视“三俗”化的成因复杂,包括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社会结构重组、文化格局演变等问题。我们不能将它简单地归因到投资方、平台方、制作方或受众某一端,进而用惯用的道德规训解决问题。网络“三俗”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市场问题,我们应当采取市场手段来求解。抵制网络影视“三俗”化倾向,关键在于通过制度建设和体制革新规范市场竞争,建设一个清朗有序的网络视听空间,从根本上遏制“三俗”倾向的蔓延。  相似文献   

14.
贾进军 《视听界》2012,(1):117-118
近年来,一些低俗、庸俗、媚俗现象在声屏上频频出现,影响了广播电视的形象和受众的审美取向。一些主持人在“三俗”现象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马晶晶 《新闻世界》2010,(11):147-148
本文针对2009年10月以后媒体有关"艾滋女事件"的报道,反思了网络和传统新闻媒体是如何将一则"传闻"变成"新闻"。在这一事件中,新闻真实性遭到践踏,把关人作用发挥不到位,媒体社会责任感缺失,公众的媒介素养和公共意识需要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在当下多种媒体交互传播的时代,各类媒体都应从这次事件的报道中吸取教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共同为营造健康、和谐、理性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语]陈雪虎所著《文的再认:章太炎文论初探》一书提出了一个长期以来我们都知道却实际上忽视了的重大问题:中国的"文学"并非古已有之。与此书呼应,在这篇《"文"到"文学"的迁变》中,陈雪虎条分缕析地分析了"文"的各种内涵,并反思现代中国之“文学”的特殊内涵。这也就把一个崭新的课题置放到我们眼前:中国的“文学”,究其现代性的意义来说,就存在一个“发生”的问题——至少是一种革命性的转义与创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张磊 《青年记者》2010,(8):52-53
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党和政府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政策,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长期不懈的努力,也需要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力量给予强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18.
张晓 《报刊之友》2013,(7):57-59
本文通过对2010年以来的反“三俗”研究文献进行阅读、梳理、分析,发现我国对于整治“三俗”,加强广播电视媒体社会责任的研究,重点是从“三俗”成因及如何防制两方面展开的。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反“三俗”工作中,学界还应侧重三方面研究:传媒体制创新研究;界定“三俗”标准的法律规范研究;中西方媒体社会责任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9.
卫视覆盖目前面临两大现实问题:一是"边际效益递减",二是受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即"直播星")的影响。面对这一新情况,在追求"精准覆盖,提高收视率"的同时,还需要用"长尾理论"来重新思考卫视覆盖工作。尽管"长尾"效应的实现是有条件的,但它提供了新鲜的思维,而且目前也具备这样的可能性,需要引起覆盖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刘慧玉 《新闻爱好者》2010,(10):169-169
前不久,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了新闻宣传有"四难",即正面报道难、典型报道难、舆论监督难和新闻创新难,并要求各新闻媒体努力破解新闻宣传"四难"。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如果不解决自身素质存在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把握好自身的思想源头,破解"四难"将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