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理论在文学翻译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意美”最重要,是根本,是目的;而“音美”和“形美”为实现“意美”服务,是前提,是手段。本文以“三美论”---音美,形美,意美为着眼点,分析了许渊冲,吴钧陶,翁显良和John Tuner四个译本。该理论如果运用得当,不仅能非常指导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同样也适用于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文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从"三美"看《春晓》四种英译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理论在文学翻译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意美“最重要,是根本,是目的;而“音美“和“形美“为实现“意美“服务,是前提,是手段.本文以“三美论“--音美,形美,意美为着眼点,分析了许渊冲,吴钧陶,翁显良和John Tuner四个译本.该理论如果运用得当,不仅能非常指导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同样也适用于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文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翻译实践成果丰硕的许渊冲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颇有心得并独树一帜,提出"三美"、"创优"论等翻译思想,有其创新意义,但有较大局限性。在概括许渊冲的翻译主张和肯定其创新价值后,分析了其行之不远与和者寥寥的三方面局限性原因,指出可以以许渊冲翻译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又一基础,进一步加强其系统化研究和论证,从而有利于促进建立更加系统和完善的、从而具有更高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的中国特色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4.
<正>许渊冲是我国诗歌对外英译的领军人物。他不仅将多部国内经典诗集翻译成英文,还将自己在翻译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凝练成理论,丰富我国本土翻译理论的同时,推动了我国诗歌译介的进程。许渊冲提出了“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他认为唐诗翻译的第一个问题是要传达原诗的“意美”,不仅追求译文表层结构的“意似”,而且在加工处理后能传达诗歌深层内容的“意美”。此外,许渊冲还将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应用到译诗上,认为翻译不应该仅让读者了解原文或喜欢译文的内容,而要发挥译文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黄萍 《科教文汇》2009,(29):252-252,275
许渊冲教授是著名的诗歌翻译家和理论家,他提出了诗体译诗的“三美”论标准,主张译诗在意、音、形三个层面上尽量传递和保存原诗的神韵。本文首先简述许渊冲教授古诗英译“三美”论,进而对许教授古诗英译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最终对许教授的翻译理论予以肯定,同时指出“三美”论的局限性,主张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6.
孙娟 《科教文汇》2010,(22):50-51
许渊冲教授在实践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提出"三美"论,对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翻译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传播了中国文化,也提高了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本文旨在用"三美论"解读许老英译李商隐《无题》的上片,再现原诗中的"意美"、"音美",看译者如何"戴着镣铐跳舞",指出在诗歌翻译中以"三美"论为指导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互文性理论关照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个文本都是用马赛克般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本文认为,诗歌翻译在文字、意象及用典方面具有大量的互文性特点,作为译者既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古典诗歌中互文特点,又要采取适当的策略传递互文的契合.  相似文献   

8.
王维 《科教文汇》2007,(12S):172-173,181
本文探讨了互文性理论关照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个文本都是用马赛克般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本文认为,诗歌翻译在文字、意象及用典方面具有大量的互文性特点,作为译者既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古典诗歌中互文特点,又要采取适当的策略传递互文的契合。  相似文献   

9.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现如今,《楚辞》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之显学,在国际汉学或翻译界,它也一直是研究探讨的热点。本文认为,《楚辞》的文化翻译应在弗米尔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不囿于归化、异化之争,应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第一目的。文章使用对比研究方法,结合翻译目的论,对《楚辞·九歌·河伯》中文化负载词"文鱼"的翻译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旨在对原语文化正确解读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准确有效地进行文化翻译和文化传递,也意在说明文化翻译目的之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根据瑞恰兹的语境理论,文词意义的确定是由其语境决定的,语境的不同会造成意义的多重理解。在翻译过程中,随着语境的变化,原文的复义或增多,或减少或变更。本身包含多重复义的诗歌在翻译过程中其复义会趋向于减少。本文借李商隐的《锦瑟》一诗,结合许渊冲先生的译文,探讨诗歌翻译中由于语境变换导致的复义缺失。  相似文献   

11.
马东敏 《内江科技》2007,28(9):62-62,113
“等值”是翻译标准之一,本文从节奏和押韵两方面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音律翻译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古典诗歌音律的不可译性问题,并进一步论证“等值翻译”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在外宣翻译工作中,译者要根据委托方的要求,综合各种因素、运用种种策略来翻译文本,实现交际功能的最大化,从而完成委托方交付的翻译任务。功能派的目的论是一种描述性与规范性相结合的理论,本文试用目的论来对外宣翻译中的四对例文及其策略运用进行描述性研究,探讨这一理论为外宣翻译及其策略选择提供的实践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所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与方法。以目的论为基础,对《阿Q正传》杨宪益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分析,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选用方法的目的性,并指出目的论给译作的评析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纵观长长译河,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文学翻译领域笔绰耕耘数十年,不仅硕果累累,而且提出了有独创性的文学翻译新论,使之成为翻译领域一大系统.其中包括被称之为"美化之艺术"的本体论(三美论)、方法论(三化论)和目的论(三之论)以及优势论,再创论等.本文拟从诗词赏析的角度,去体会许先生《唐宋词一百首》中所体现的其文学翻译理论中"三美论"和"三化论"的要旨,去领略诗译中许先生独创的艺术之美及盎然诗情.  相似文献   

15.
刘红云 《科教文汇》2007,(11X):193-193
纵观长长译河,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在文学翻译领域笔绰耕耘数十年,不仅硕果累累,而且提出了有独创性的文学翻译新论,使之成为翻译领域一大系统。其中包括被称之为“美化之艺术”的本体论(三美论)、方法论(三化论)和目的论(三之论)以及优势论,再创论等。本文拟从诗词赏析的角度,去体会许先生《唐宋词一百首》中所体现的其文学翻译理论中“三美论”和“三化论”的要旨,去领略诗译中许先生独创的艺术之美及盎然诗情。  相似文献   

16.
王新灵 《今日科苑》2009,(14):182-182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广告作为一种应用语言,是当今社会广泛使用的交流媒介。本文试图从功能派的翻译理论——目的论出发,对英汉广告语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进行分析,证明目的论能灵活运用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来很好地解决不同文化背景间广告翻译过程中的理解障碍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起到了良好的翻译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新灵 《金秋科苑》2009,(14):182-182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广告作为一种应用语言,是当今社会广泛使用的交流媒介。本文试图从功能派的翻译理论——目的论出发,对英汉广告语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进行分析,证明目的论能灵活运用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来很好地解决不同文化背景间广告翻译过程中的理解障碍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起到了良好的翻译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从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视角出发,重点研究汉语中随社会发展大量涌现的新词及流行语的翻译策略。由于中日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新涌现的新词及流行语又未及时收录到现有的词汇体系中,这对中日间的文化交流无疑形成了隔阂及障碍。笔者将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翻译目的论引入新词及流行语的中日翻译中,并比较对照2008年至2015年这几年间中国教育部及国家语言委员会发布的新词及流行语的翻译方法,参照北京出版的唯一一个日文原版综合月刊——《人民中国》中的"新词网络语"栏目中的权威介绍,探寻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目的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所产生的影响及作用,从而考察研究新词及流行语的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分析莫言《红高粱》中文化负载词不同的翻译策略,分析以目的为翻译根本,对不同的文化负载词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所产生的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一门高雅古典的语言艺术,叠词是富含音乐性、形象性和感染力的语言现象。由于叠词构成的特殊性及英汉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性,如何有效将汉语诗歌叠词译为英文成为诗歌翻译的难题。但实践表明,在相关理论指导下,诗歌叠词是可译的。本文将根据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结合汉语诗词实例《声声慢》三种译本,探讨汉语诗词中叠词的翻译策略和手段,以实现诗歌翻译的音美、形美、意美"三美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