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汲汲骎骎,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悠扬动听又饱含激情的南开中学校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南开学子,南开精神也在历史的传承中被不断发扬光大。2009年是天津南开中学建校105周年,也是杨静武担任南开中学第七任校长一周年。这位年轻有为的校长拥有南开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在南开中学已工作20年,为人谦和低调,举止儒雅大气,言谈见解独到。对教育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作为南开中学校长,他如何看待百年南开的辉煌?他如何继承和发扬南开的传统?对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他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采访了杨静武校长。  相似文献   

2.
党宁 《教育与职业》2007,(34):102-104
他是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卓越开拓者;他是中国近代私立学校的伟大先驱;他始终关注着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进程;人生短短几十载,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财力和智慧都献给了近代中国的教育事业。他就是被奉为南开“校父”的严修。 南开老校长张伯苓曾高度评价他的办学功绩,“严先生道德学问,万流共仰!个人追随颇久,深受其人格陶冶。南开之有今日产先生之力尤多,应尊严先生为校父。”  相似文献   

3.
他从小被誉为“神童”:3岁会算账、6岁看三国、14岁被南开大学免试录取,成为数学基地班年龄最小的一名学生。同样是他,聪明反被聪明误。离毕业只差半年,因累计重修学分超过20分被南开大学劝退。再次高考,以宁安市第一的成绩重新迈进南开,一时被媒体树为浪子回头的典型。可时至2002年10月,他大学读了三年半后,却又一次被南开劝退……  相似文献   

4.
庞颖 《教育》2006,(22)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南开精神,激励了无数优秀中华儿女。“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精神,以其“不借妖艳争春晖,独守孤贞待岁寒”的独特气质孕育在渤海边这片肥沃土壤。走进南开园就会为一种凝重而震撼,在马蹄湖中央周恩来纪念碑上,铭刻着周总理手书“我是爱南开的”这句名言。记载着他对母校的依依眷恋,也道出了所有南开人的心声。总理雕像似乎是总理生命的延续,他注视着守望在渤海湾边母校历史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日寇炸毁南开的历史至今依旧让人刻骨铭心,炮火侵袭,所有的建筑被夷为平地,图书资料皆成灰烬废墟。在今天的南开校园…  相似文献   

5.
南开大学,很多人想去却去不了,但他“轻松地”去了,而且还是免试,那年,他才14岁。也许是少不更事,也许是易得者易失,入学后因学习成绩不合格,他被校方退学,那年他才17岁。令人不得不佩服的是,第二年他竟以高分重进南开;而更令人不解的是,就在他即将毕业的前夕,“悲剧”再一次重演,他竟又因成绩不合格再一次被南开退学……在感慨于社会、学校及家庭等诸方因素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影响时,我们不仅要问——  相似文献   

6.
商文杰 《天津教育》2022,(16):27-28
<正>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历史中方能汲取坚定前行的智慧力量,广大青少年应该走进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在感悟“四史“内涵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三爱”情怀。南开百年,话剧一直是其重要的传统之一。1909年南开编演话剧《用非所学》,1914年成立南开新剧团,1919年新文化运动先驱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文,称南开“新剧团要算中国顶好的了”。当时的话剧界就有着“南有南国社,北有南开新剧团”以及“南洪(深)北张(彭春)”的说法,话剧与南开早已紧密相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相似文献   

7.
孙希磊 《教育家》2004,(10):8-11
“绩著南开、教泽广布”是李鹏同志为纪念张伯苓先生诞辰110周年而书写的题词,它高度概括了张伯苓先生极不平凡的教育人生。张伯苓(1876~1951),原名寿春,以字行,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他从青年时代就立志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我国的近代教育事业,在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先后创办了包括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重庆南开中学以及经济、应用化学研究所在内的完整、系统的近代教育(科研)体系。他担任南开校长四十余年,不仅独创性地探索出中国近代私立教育办学的成功之路,而且还在近  相似文献   

8.
被埋80d,时后,他被救了出来,就在人们要将他抬上救护车时,他对在场的救援人员说:“叔叔,帮我拿支可乐。要冰冻的。”现场的救援人员都被这句话逗乐了,也“逗乐了悲伤的中国”。这名在地震当中永远失去右臂的17岁少年,就是绵竹市汉旺镇东汽中学的薛枭,他这一简单而乐观的要求,通过镜头,传遍整个悲痛的国度,成为令人温暖的“地震名言”,他也被人们冠以“可乐男孩”的称号。  相似文献   

9.
张伯苓学校管理理念研究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伯苓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是南开教育的创始人,被后人誉为“南开之父”,对其学校管理理念的研究能给我们当今的学校管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校长风采     
校长风采马跃南开小学校长.南开区十佳校长之一。他依靠学校干部教师研究确定“三应一体.分层管理,目标分解,四力合一.系统控制,完善环节,重视过程.严格评估”的学校内部管理改革思路,健全管理网络,优化管理流程。学校曾被评为综合评估优秀单位.体卫工作优秀单...  相似文献   

11.
天津南开中学原名天津南开学校,始创于1904年,是由我国名爱国教育家严范孙和张伯苓创办的系列南开学校的发祥地(现有一所大学,六所中学,一所小学。南开校友总会包括八所大、中、小学的校友)。南开中学现所在地即南开学校旧址,以“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12.
《家教世界》2014,(4):38-39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不要因为一件事的终止而感到悲伤,因为终点就是起点,它将为你开拓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今天,我们告别了小学的快乐生活,在南开,踏上了新的追梦旅途……  相似文献   

13.
爱国主义的灵魂张伯苓先生奋斗终生,为中国遗留下1所著名大学和4所著名中学,为祖国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曾在南开学校工作和就读过的学生不下20万人。张伯苓先生把他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宗旨概括为一个抽象的概念,称为“南开精神”;把所有与南开事业发生过联系的人统称为“南开人”。  相似文献   

14.
魏智渊 《教师博览》2004,(10):24-25
张伯苓是南开的创始人,1934年,南开中学在河北会考中成绩很不理想,应邀前来讲学的陶行知先生戏作一首《贺客与吊客》送给他:“什么学校最出色/当推南开为巨擘/会考几乎不及格/三千里路来贺客/请问贺客贺什么/贺你几乎不及格/倘若会考得第一/贺客就要变吊客。”张伯苓哈哈大笑,不以为意。  相似文献   

15.
提到“南开精神”,人们很自然就想到南开中学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一校训影响了南开中学千千万万的学子。南开学子,无论走到哪里,都自觉地遵守这一训导,把它作为为人处事的座右铭。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在纪念母校95周年校庆题辞中写道:“大猷1921年入南开,中学四年,大学四年,任教二年。六十余年以来,求学、为人、就业从未有违伯苓校长教诲(之)南开精神。”诚如老校长张伯苓所讲:“南开精神不可变,  相似文献   

16.
当代史学大师范文澜的早期革命生涯与学术生涯都与天津有着密切的关系。范文澜1917年在北京大学文科毕业。1922年来天津,在南开中学和大学任教。1925年起专任大学教职。这年,在天津投入“五卅”爱国运动,参加群众游行活动。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任南开大学学生支部书记。当时,教员中还没有支部,他实际是被任为天津南开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17.
南开学校创办人张伯芩先生是南开精神的阐述者,他将南开精神高度概括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八个大字,并作为南开学校的校训。张伯苓先生指出:“允公是大公,而不是小公,小公只不过是本位主义而已,算不得什么公了。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教人,发扬集体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  相似文献   

18.
肇建于严氏家塾的南开中学是南开教育发轫的基础。其创立者严修是清末民初在教育领域最有影响的维新派人物之一。他秉承一切从实处去做的理念,创办了南开学校,并与张伯苓一起,逐步使南开中学变成了全国最好的中学之一。在此基础上,张伯苓又提出建立由小学到大学的南开教育体系,以保证南开精神能够贯彻如一。张伯苓在三育并举训练方针的基础上,提炼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校训,并以“公能”训练完成其塑造南开精神,育才救国的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19.
“允公允能”是南开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 上世纪八十年代,宋璞领导南开师生探索建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隐性课程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课程体系,致力于促进学生品德、人格、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在他的倡导下,2002年南开中学启动“南开讲坛”,通过与演讲者面对面的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个人时代──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美何文林川端康成说:““悲哀’这个词同美是相通的。”(《不灭的美》;在他的创作中,“美”与“悲”是紧密结合的,构成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悲伤”与“美”、“哀怨”与“美”、甚至“死亡”与“美”,是贯穿川端文学的主调。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