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张江姚“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大造反革命舆论,挖空心思,无所不用其极。叛徒江青借着谈论《红楼梦》,大搞比附影射的鬼蜮伎俩。她对晴雯的“赞赏”,就是怀着不可告人的罪恶用心的。一九七五年,遵照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指示,在邓小平副主席主持下,中央政治局严肃地批评了“四人帮”的反党宗派活动。但是,江青一伙不仅没有丝毫悔改的表现,而是伺机反扑。一九七六年,特别是毛主席病重和逝世期间,江青一伙更加猖狂活动起来。她颠倒是非,造谣惑众,向党反攻倒算,说什么她是“受迫害”的,“整了我几个月”,“连说几句话都不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江青借着晴雯来比附自己,她说“我最喜欢晴雯”,“睛雯是左派,袭人是右派,晴雯的眼睛总是盯着右派”,还说晴雯是受人家“诽谤”、  相似文献   

2.
吴兰征及其《绛蘅秋》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曹雪芹的《红楼梦》问世并风行之后,各种“《红楼梦》戏曲”(以下简称“红楼戏”)便应运而生,使得“红楼故事”不仅传阅于读书人之手,而且流香于市井乡野之间、妇孺村叟之口。在清代众多的“红楼戏”署名作者中,吴兰征作为唯一的女性创作者是不容忽视也是不应该被忽视的。那么,她是怎样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来解读《红楼梦》并融注到她的《绛蘅秋》创作中的呢?我们从她的这部“红楼戏”中,是否能捕捉到一些可贵的信息呢?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探究的。  相似文献   

3.
胡适的《红楼梦》研究,态度严谨,实事求是;与之相比,胡适弟子苏雪林评《红楼梦》,往往信口雌黄,动辄诅骂,显得粗鲁无知。正因如此,胡适晚年多次严厉而又剀切地批评了她,并教诲她“不轻易写谈《红楼梦》的文章”,认为写这样文章是“平心静气的工夫而不可轻易发脾气的工作”。虽然胡适晚年也说过《红楼梦》“毫无价值”的愤激之言,但从他对苏雪林的批评教诲中,仍可看出他的学术良心和人格风范。而苏雪林在胡适去世后,更无顾忌,出版了《试看红楼梦的真面目》,对《红楼梦》这部名著,极尽诅骂之能事,其学术品格与她的老师胡适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自觉地从中国传统小说中汲取营养的小说家。她非常推崇传统世情小说,自述《金瓶梅》与《红楼梦》“这两部书在我是一切的泉源,尤其《红楼梦》”;还说“《醒世姻缘》和《海上花》一个写得浓,一个写得淡,但是同样是最好的写实的作品”。同时,  相似文献   

5.
简飚 《师道》2002,(2):37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的学识和才气具有“超级教师”的水平,这在《红楼梦》里是有据可查的。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像林黛玉这样的女子去当教师是不可能的,但《红楼梦》却写她当了一回货真价实的老师(如她教香菱学诗),这一点也可看作《红楼梦》向传统思想挑战的又一战绩。《红楼梦》第48回写林黛玉教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材节选了《红楼梦》第三回里的一段——《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在人物描写、性格塑造方面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也是学习的重点。王熙凤作为整个《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人物,作者对她的塑造是不遗余力的。在节选的这一节里作者除了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为王熙凤的登场营造声势外,还不惜笔.圣地描写了她的衣饰、容貌、体态、神情,再通过语言描写、行动描写,淋漓尽致地向读者展现了她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作者塑造了秦可卿这个理想的女性形象,把她作为“情”的化身,她的毁灭奠定了全书的悲剧色彩。因此,秦可卿是作者创作意图与主旨的集中体现,是《红楼梦》中的纲领性人物。  相似文献   

8.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晴雯这个人物曾经为不少人所注目;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更得到了“四人帮”的赏识,被吹捧到空前未有的高度。自称为“半个红学家”的江青公然声称:“我最喜欢晴雯”,晴雯是受“诽谤”、“迫害”的;甚至在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病重、全国人民忧心如焚的日子里,她仍然兴高彩烈地窜到北京大学,再次喋喋不休地谈她  相似文献   

9.
“足的”,《红楼梦辞典》释为“一直的”,但从《红楼梦》本身及相关文献和方言用例来看,其确切意义当为“非得……不可”;“拾头打滚”中的“拾”,《红楼梦辞典》释为“往地上碰”,据对相关文献和方言的考证,其确切意义当为“用头钻,用头撞”;“尽着”,《红楼梦辞典》释为“总是”,但其在《红楼梦》中还可释为“本来已经……偏又……”;“咱们”、“我们”在《红楼梦》中存在特殊用法,即分别用为“排除式”和“包括式”;“别要”是“不要”连说混音形成“别”之后,在剩余因素尤其是原式的影响下“要”音复原的新旧嫁接形式。  相似文献   

10.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的学识和才气具有“超级老师”的水平,这在《红楼梦》里是有据可查的。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像林黛玉这样的女子去当教师是不可能的,但《红楼梦》却写她当了一回货真价实的老师(如她教香菱学诗),这一点也可看作《红楼梦》向传统思想挑战的又一战绩吧。  相似文献   

11.
读写新闻     
某女生读了情况不妙《红楼梦》余养健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说,他读初中的女儿读完《红楼梦》以后情况不妙,首先是变得不爱说话,时常出现忧郁状,接着又发现她作业没有先前认真,甚至还有些题目做错了。父亲问她为什么,她说做人没什么意思,“反正到最后什么都是空。”父亲又问:“怎么会什么都是空呢?”她说:“你看贾府,那么富贵,那么繁华,最后不是变成白茫茫一片?”直到这时,作父亲的才感到问题严重,才知道女儿是看《红楼梦》看得入了迷。余养健由这件事情引发了许多关于中学生读文学名著的思考,他认为,在让学生读名著前要做到三点:第一,教师…  相似文献   

12.
“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一的秦可卿,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笔较少而又意义非比寻常的人物。她的美丽,她的智慧,以及她的乱伦情事都是复杂而又矛盾的。解读秦可卿,解读她的悲情人生,也就读懂了她在整个《红楼梦》中所体现的深刻的人物内涵,同时对理解《红楼梦》的思想价值、美学价值,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打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其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鲁迅都给以高度评价。然而。人们并未能完全理解鲁迅在红学领域提出的美学思想的真谛。鲁迅在阅审《红楼梦》最早的话剧本《绛洞花主》后,撰有著名的《小引》,提出“《红楼梦》的神情”这一命题,亦未引起红学界的重视。《红楼梦》的神情,包括《红楼梦》情节结构主线、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塑造。这些都是研究《红楼梦》原著的主要课题,却历来存在纠缠不清的问题。鲁迅作《小引》的《绛洞花主》剧本,是我们探索《红楼梦》神情的珍贵史料;通过鲁迅指明的“神情依然具在”这座桥梁,比较研究、对照探索,势必得以揭示出鲁迅体味到的《红楼梦》的“奥秘”。  相似文献   

14.
论胡适的“红学”研究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胡适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红学”研究始终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直到他逝世的前三天,还在答复金作明先生的信中.谈及有关(红楼梦)版本的辨伪问题,表现出他对“红学”研究的极大热情。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六十年代初,在延绵四十年的时间里,胡适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从事“红学”研究,先后写出十余万字的理论著述,其全部篇目排列如下:《《红楼梦》考证》(1921年)《跋《红楼梦》考证》(1922年)《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1927年)《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1928年)《跋乾隆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钞本》》(193…  相似文献   

15.
一部洋洋大观的《红楼梦》中尤氏仅是个次要人物,在《红楼梦》的电影和电视剧中饰演她的演员,不管怎样尽态极妍,可以说是连个“配角奖”都捞不到的,因此向来“评红”的大块文章中都没有专门谈到过她。然而曹雪芹在塑造她的形象时并没有掉以轻心,其一举手一投足之间仍然打上她自身特有的印记,同样赋予了她丰富的社会内涵。《红楼梦》的次要人物中有不少栩栩如生,尤氏在人物的无足轻重上完全属于这个层次,因此把尤氏作为一只“麻雀”来进行解剖,是可以看出曹雪芹在塑造红楼人物形象时是如何细大不捐,对之无不惨淡经营的匠心。 尤氏是个怎样的人物呢?这得先从她的出身谈起。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白话长篇小说,她的伟大贡献不仅在文学方面,在语言上对汉语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她历来被认为是典范的白话文作品之一,她的不少语法格式今天的现代汉语还奉为圭臬。王力先生曾以《红楼梦》中的语言为样本,写了著名的《中国现代语法》。《红楼梦》是一座丰富的语言矿藏,至今还远未被开发完毕。  相似文献   

17.
绛珠之泪     
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风,是风翻开了《红楼梦》;泪,是泪滋润了《红楼梦》。那涟涟的泪水,好凝重,好凝重,是深情而又绝望的绛珠仙子之泪。法国作家缪塞说过“: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何止是诗歌,曹君泪洒红楼,这《红楼梦》不知倾注了曹君多少的泪水,不知承载了绛珠多少的眼泪。千年前,她说过“: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千年后,她带着“水…  相似文献   

18.
在《红楼梦》所塑造的众多形象中,女性无疑是最被看重的,故有“《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亦乃女性的赞歌”之说。《红楼梦》中女性是复杂的,既可爱、独立,又从众、自卑。在《红楼梦》中,女性是“闺阁良友”,是受喜爱和倾慕的对象。然而,在当时封建礼教及各种清规戒律之下,《红楼梦》中的女性很难摆脱自卑、自抑及从众心理。  相似文献   

19.
她痴迷《红楼梦》,从小便与之结下了剪不断的情缘;她是一位“奇人”,被誉为“巴蜀才女”,虽年逾古稀,仍笔耕不辍,众多作品相继问世;她退而不休,不仅勤于书画,还致力于老年教育及其它社会工作,她就是我国“女性续红第一人”——著名作家周玉清女士。  相似文献   

20.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少有的几个“全始全终”的人物。他的一生扑朔迷离,令人难解。传统评论认为她是一个道德论丧的人,《红楼梦》是揭示大清王朝社会生活的《红楼梦》的正文多侧面地揭示了满族的历史文化,人物设置也往往体现有满族文化意蕴,如果把秦可卿看作萨满女神下凡,把他与公公贾珍、叔叔宝玉暖昧关系纳入萨满文化中民风古俗里去考察便不足为怪。秦可卿在书中有预示作用,是《红楼梦》悲剧序幕的预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