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马广志 《海外求学》2004,(17):62-63
“海外镀层金,回国拿高薪”,这句曾经颇能反映“海归”春风得意的顺口溜,其流行的时间,似乎离我们也并不遥远,但曾经是“香饽饽”的“海归”如今却成了“海待”,不得不面临贬值的尴尬与困惑。“海归”不禁要问:我们还能风光依旧吗?  相似文献   

2.
《南昌教育》2004,(10):32-32
海归,你过得还好吗?走了这么久,你变了没有?昨天,一项名为“海归搜索行动”的海外留学与归国人员现状大调查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3.
《留学生》2011,(8):11-11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归”回到中国寻找发展机会.海归收入满意度问题广受关注。中国首份《海归就业力度调查》结果显示.近五成海归的薪酬在5000元以内,其中近三成处于“小白领”水平,  相似文献   

4.
经过一番可以说是部分媒体几乎连篇累牍的轰炸式的“渲染”之后,关于“‘海归’变‘海待’”的报道以及有关“海归”与“海待”问题的探讨或者争论,目前进入了平静期。但是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造成的社会舆论似乎一度让有些人对“海归”失去信心,“海归”的形象和在中国社会中的分量也似乎大打折扣。那么,“海归”在中国社会和人们心目中的分量真的下降了吗?“海归”在中国的未来又将如何?……结合这些问题,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海归”派,还是“本土”派,适者生存。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更多地追问,自己适合做什么,自己的优势究竟在哪里,和市场的契合点在哪里?找准自身优势和市场的契合点,才可能走向成功……据世界 HR 实验室发布的题为《职业测评成为“海归”求职第一关》的调查报告,文中提到,对随机抽取的1500多个“海归”样本进行统计的结果显示,35%以  相似文献   

6.
《留学生》2011,(5):6-6
【环球时报】近年回国发展的海归不在少数.但大部分人都是经历了10年左右的“打磨”后才获得成功。海归回国创业要想获得大成功,就必须学会在创业过程中“寂寞地长跑”,而不是“百米冲刺”。  相似文献   

7.
刘俊 《海外求学》2004,(13):40-43
曾经对着一本词汇书背了无数遍,可一做到题目的时候还是有“相见不相识”的无奈;曾经自信把词汇背得滚瓜烂熟了,可一看到阅读文章的时候还是有“似是而非”的困惑;曾经把模考的题目都做烂了,可拿到分数的时候还是有“就差那么一点点”的仰天长叹、欲哭无泪。面对无奈和困惑,面对失败和痛楚,你是否静下心来冷静而勇敢地问过自己:“我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了呢?”是复习得不够充分,还是临场发挥欠佳;是功夫下得不够深,还是学习方法有问题;是在应试的某一环节上出了差池,还是英语学习能力的整体薄弱?  相似文献   

8.
黄亚生 《留学生》2013,(11):32-33
以后讲到海归问题时,可能要问一个问题,是向哪个方面归案,是回归中国还是回归美国。现在有一种趋向是,相当一部分海归是90年代回来的,在中国辞去了他们的工作,现在又回到美国去了。我认识其中很多人,虽然不是“千人计划”专家,但都是人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跟陶景洲先生讲的法律保护、政治安全有关。  相似文献   

9.
萧杨 《留学生》2013,(12):1-1
对于中国海归人才来说,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为何是最坏的时代?因为随着海归人数的不断增加,今日海归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远超他们的前辈改革开放以前,包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归数量非常少。2000年左右,每年回国的海归大约只有两万人、但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每年回国海归是27万人,而在出去的40多万人里,很多人未来也可能回归.海归人数的增加,让昔日的“抡手货”不再那么吃香,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海归”变“海待”,就是最好的证明.  相似文献   

10.
宋蓓蓓 《留学生》2010,(3):22-23
近年来,中国政府制定了多项吸引海外.留学生尤其是高层次海外人才归国的相关政策,对于引进各领域高层次海外人才为国服务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对于中国160万留学大军只有50万人才回流来说,仍显得远远不够。怎样使国家吸引海归的政策更为开放兼容,并取得更好的实效.我们特邀请海归政策研究领域专家、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学长就相关问题进行访谈。  相似文献   

11.
《留学生》2010,(10):6-6
【新华网】海归一直被相亲界奉为“绩优股”.单身、适龄.有结婚意向的海归更是婚恋市场的“紧俏货”。然而,年轻海归一代同样面临着“长期抗战”的境况.“女恨嫁,男未娶”的现象在年轻海归中已不鲜见。  相似文献   

12.
张中梅 《留学生》2010,(7):20-20
古人道.“师夷长技以治夷”。海归从政始自清末,辉煌于民国,黯然于“文革”.复兴于当代.每一代留学生均是时代进程中冲关夺隘的急先锋和生力军.推动了中国的近现代革命.完成着中国全面超越发达国家的使命。与历史上叱咤风云相比.当代海归对中国社会的最大贡献是专业技能与先进理念,改革开放后的一大批海归更是中国现代发展的栋梁。  相似文献   

13.
熊丙奇 《上海教育》2013,(33):69-69
日前,《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发布,2012年中国留学回国人员同比增长46.56%,被称为“史上最大海归潮”。调查还显示,“海归”的含金量在缩,77.5%的海归都表示实际薪资比理想薪资低,仅1.8%的海归表示实际薪资高于自己的期望值。蓝皮书还指出,海归收回留学成本的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4.
话题     
《留学生》2010,(6):6-6
海归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催化剂” 【中国新闻网]《世界日报》报道.专家指出,30年后的今天.号称“海归”的前留学生们将在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决策中发挥重要的影响力。“美国之音”报道了华府权威智库布鲁京斯学会4月6日举行的“海归现象”研讨会。  相似文献   

15.
当下谈起留学生就业,总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机感。 “我国去年海归人才超30万”、“海归就业遇冷”、“海归精算学生遇尴尬”、“海归就业战,你的心理够强吗”……时时扑来的媒体报道,为即将结束留学生涯、真正扛起社会责任的留学生带来了种种揣测和不安。 无论是留在海外还是回国,就业考验着每一个留学生对梦想的坚持。这个过程充满了眼泪与欢笑、期待与失落、坚持与放弃、失去与收获。  相似文献   

16.
楚仁 《神州学人》2008,(11):45-45
前不久.“海归羊城.新锐广州——广州留学归国人员创业论坛”在广州举办,有关海归创业者分别从回国创业建议、创业融资,创业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与广州市海归企业代表和留学人员约80多人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相似文献   

17.
谢婷婷  李璐 《留学生》2010,(10):16-21
新一代“海归”被历史推到了时代变革的风口浪尖。在这场时代的变革中,无论是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还是社会层面的各项制度建设,他们都拥有得以发挥平生所学的舞台,并将自己的智慧全力奉献给祖国。  相似文献   

18.
前几年有个说法,叫做:“出国镀层金,回国拿高薪”。那时候“海归”是个令人羡慕的新名词。但最近两年.又出现了一个新词儿,叫“海待”,意思是从海外留学回来却找不到工作、在家“待业”的人。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海归”已不再是精英了吗?记者通过调查,带我们走近新时期的“海归”一族。  相似文献   

19.
言论     
我们进行了鼓掌练习,练得我的手臂都酸了。我不明白为什么鼓掌还要练习呢?不是拍拍手就行了吗?——张安妮是位“小海归”,  相似文献   

20.
五月的北京,“科博会”总是个热门的话题。从创立开始,“科博会”就是一个留学人员活跃的展示实力的舞台。今年的“科博会”,无论是举办人才招聘、创业论坛,还是力推创业新锐、创业成果,都浓缩着当今“海归”求职、创业已是艰难百战的现实。而同期由本刊与有关单位联合推出的“留学论坛”活动,仍传递出“海归”们在“去”与“留”之间的艰难抉择。这些,不约而同地汇聚成人们对“留学后的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