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往学界对两汉经学的研究,或仅局限于经书、经学本身的考索,或仅满足于社会背景的简单分析,大多未能很好地揭示和把握经学与汉代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山东大学古籍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涛博士新近推出《经学与汉代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一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薄弱环节。该书二十六万余字,分作六章,从学术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角度,论述了儒家经学产生和早期发展的历程,考察了儒家经典在汉代授受、流传的情况,分析了汉代经学各主要学派形成、发展的主要原因,研究了经学与汉代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救  相似文献   

2.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提出了“理学,经学也”的著名命题,把经学视为儒学正统,通经学古.对其论著所阐发的经学与诗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经世致用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3.
符思毅 《大观周刊》2012,(41):25-25
鉴于目前学界对“经学”定义尚有争议,对民国“经学”概念又关注不够,文章试从近代历史学、治世学、传统学术三个角度对民国“经学”概念进行分析,以探究民国时期“经学”概念研究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4.
清初诸儒便倡导绾理学于经学之中,意在重拾经学来扭转学风,因此,经学之风便渐然兴起。万斯大便是这一时期经学研究的集大成者。本文就则将万斯大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探究其经学研究成就及不足,以加深对其著作的解读和对清初经学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5.
由经典和经典诠释所构成的经学,自汉代开始直至清末,成为中国学术文化延续的历史载体,并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心理。两汉经学是中国经典诠释学的肇端,其对经典的诠释方法形成了中国固有的解经传统,为中国经典诠释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一、经典的涵义与汉代经典诠释在中国传统经学中,经典是指儒家《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典籍,也称为“六经”。研究经典的涵义,就有  相似文献   

6.
林庆彰,台湾台南县人,1948年10月生。文学博士。在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学习期间,师从著名学者屈万里,得到良好的指导和培养。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兼职教授,《经学研究论丛})主编。从1978年5月写作《丰坊与姚士舞》算起,至今已出版专著6部,主编研究资料和目录10多种,翻译日本学者的经学专著《近代日本汉学家》、《经学史》、《论语思想史》,并有论文60多篇。一、对经学文献学的贡献清著名学者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十七史商榷…  相似文献   

7.
历史充满了反讽。我们今天谈论经学不是要追忆、缅怀和留恋经学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盛况,不是要和1920年代的军阀一样劝人读经,也不是要表明对于某些真诚而执著地在某几个大城市的中小学开展经典教育的独行者的赞同或者激赏,  相似文献   

8.
邱奎 《兰台世界》2012,(33):1+4
龚道耕所撰《经学通论》是在经学课程讲义基础上作成的经学概论著作,该书以乾嘉考据之学为根本学术宗尚,在对经学史分期和区别今古文经学的问题上尤有创见,既是一部严谨通达的经学入门书,又具有经学研究专著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经学队仗》是明代为适应科举经义、论、策等考试文体对仗论述需要而将儒家经典分类编选为队仗成句的类书.最早著录于明正德间夏良胜撰的《建昌府志》,题朱景元著.此书现在中国国内不存,而韩国有多种版本:韩李仁荣《清芬室书目》卷六载有朝鲜世宗朝庚子(1420)活字刊本,明朱景元撰.首有永乐二年裴琏序,知此书为永乐二年首次刻印.韩国中央图书馆藏朱景元撰《类说经学队仗》、通文馆网页所载《经学说(乾)》部分的写本《类说经学队仗》与李仁荣所录版本为同一系列.韩国中央图书馆所藏崔致远撰《类说经学队仗》、题《孤云先生经学队仗》、经学队仗研究院《经学队仗》等版本著者题为崔致远,实为崔氏后人移花接木所为,崔致远撰金喆熙译《经学队仗》是其译本.  相似文献   

10.
儒学的危机引发了北宋学者的文化忧患意识,他们出于维护儒学权威、阐扬儒学价值的目的,对经道关系、汉唐经学以及儒家经典进行了重新审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们的尊儒、崇道、宗经等意识比汉唐儒者更为强烈;二是出于“卫道”的目的,对儒家经典进行了重新审视;三是在提倡经世务、重义理的同时,对汉唐经学进行了反思与批评。但是,北宋学者对儒家经典的新观察不是为了损害儒经的权威,而是为了强化经典与“圣人之道”对社会生活的支配作用,重建对经典、对儒学的信仰。他们虽然对汉唐传注之学有过激烈的批评,但并不否认传注对于理解儒家经典的重要性。北宋学者通过对传统经学的反思与批评,促进了经学变古和儒学革新,使儒家经学走出了汉学,构建了宋代经学的基本特征,为儒学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西学的冲击之下,面对时局之危,如何在救亡图存的同时保存中学,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为解决传统经学纷纭错乱、博而寡要、劳而少功的弊病,充分发挥经学在造就人才以救世方面的作用,张之洞提出了“守约施博”的经学改革方案。作为张之洞幕宾的曹元弼,延续并践行了张之洞经学改革的方案,不仅撰《原道》《述学》《守约》对《劝学篇》相关议题予以阐释,而且受张之洞嘱托,按照《劝学篇·守约》所示七例编纂《十四经学》;并且在辛亥以后依然延续张之洞的经学理念,从“政教相维”“经正民兴”的角度,试图通过审别经学源流、阐释群经之义、弥合汉宋之争以正学术人心,这客观上又使其辛亥以后的经学研究呈现出集成性和总结性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两汉全书》包含的经学著作,第一次向世人完整展示了汉代经学著作的现存状况,这为我们全面了解和研究汉代经学学术,提供了最基础的资料和必备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经典诠释学中的两汉经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明策 《兰台世界》2005,(12):68-69
由经典和经典诠释所构成的经学,自汉代开始直至清末,成为中国学术文化延续的历史载体,并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心理.两汉经学是中国经典诠释学的肇端,其对经典的诠释方法形成了中国固有的解经传统,为中国经典诠释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扬州学派是清代一个重要的学术派别,近年来学术界对扬州学派的研究方兴未艾,经学是其中的 荦荦大者,对扬州学派经学的研究自然会引起学者注意。刘建臻的《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江苏人 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对扬州学派的界定、兴起的原因、主要代表人物的学术师承、特点及影响作 了会面、细致的梳理。  相似文献   

15.
从《汉书·艺文志》看汉代经学之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首部史志目录,它以目录体的独特形式对汉代经学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深入的历史性总结。本文特以此作为研究汉代经学的切入点,考据所涉及的经学源流、发展和演变,以期对汉代经学的起源、发展、特点、价值等做一全面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6.
正郑杰文主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学到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学,再到程朱陆王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先贤留下了数以千计的注经、说经乃至改经的著述。《中国经学学术编年》即在此基础上,以时间为经,以相关传世文献资料和出土资料的编排为纬,交织经学著述资料、经生经师资料、经学事件资料、经学思潮资料、经学背景资料五大方面内容,依次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相似文献   

17.
由清代今文经学家皮锡瑞著、近代经学史家周予同注释的《经学历史》名噪学界,早已成为习经学史入门之书。然其间不免皮氏门户之见,如对三国王肃,皮氏即大加鞭挞,将之与刘歆并称为"经学之大蠹",指责其伪造群书诸注,所论似甚痛畅。近因研究《孔子家语》,重读此书,居然发现皮氏在此却出现一低级谬误,而周注更错上加错。读之愕然。第五章论经学中衰时代时有云: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经学概论讲义》鲜为人知,有关记载也有不实之处。作者从有关文献记载出发,又经过亲自访查,考证其书写作时间、经过,以及印制讲义和孙晓野《笺证》事实。  相似文献   

19.
屈万里(1907—1979)先生为台湾知名学者,专研群经、目录版本、甲骨金石,曾任国立中央图书馆馆长、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学术成绩斐然,于1972年荣膺中央研究院院士。此外,先生执教上庠逾二十载,培育硕彦无数,尤其指导多位学生从事经典研究,后俱能任教于各大专院校,对经学研究之弘扬倡导可谓贡献卓著,堪称台湾经学之领航者。  相似文献   

20.
张星鉴的<国朝经学名儒记>是继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之后对清代经学家生平及学术成就的又一次较为系统的总结.文章对<国朝经学名儒记>的内容和版本进行了梳理,并通过与<国朝汉学师承记>的比较研究,指出其价值与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