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现代意义上的诗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但《诗》在天然上又是中国诗歌的鼻祖。因此,《诗》学在某种意义上就具有了诗学的意味。特别是西汉《诗》学的文化精神,开始向西汉诗歌的创作和评论渗透,真正意义上的诗学就出现了。  相似文献   

2.
考察和描述中国传统诗学,探求其基本规律的研究方法历来有两种:一是“六经注我”,一是“我注六经”。前者是以历史来验证“我”的理论框架,后者则是运用“我”的理论作参照,去透视和审察古代诗学家的思想风貌和情感世界。《中国诗哲伦》一书(刘士林著,济南出版社,1992年12月版)无疑更倾向于后者。作者以独特的文化、历史、哲学三者兼容的把握方式,在宏观角度上,提出: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与统一的文化形态相应,必有一种统一的精神方式,而古典文化的精神方式就是古典诗学。诚如作者所说“诗学研究仍是一种思想史的研究”,作者区别于过去的一般从生产方式角度进行的唯物思想史研究,更多地从个人的思想、感情、体验和精神结构——即从诗学本体论的角度,更直接,更真实,更确切地描述出古代中国人精神结构中发生过的裂  相似文献   

3.
受《周易》神秘文化影响,在中国哲学与诗学中,处处体现着"阴阳"交感生成思想。"阴阳"之气的氤氲化生被用以说明文学创作的生命意识、心物感应构成和以"气"为主的诗性思维特征。"气"可以说是古代诗学诗性感知的生命基础,从"气"这一概念入手研究中国诗学之生命意识与心物感应构成思想,对准确把握中国诗学核心内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维柯在其代表作《新科学》中提出了“诗性智慧”。简单的说,这是一种以直观的方式观照生命的创造性思维方式。诗性与思性融合,艺术与哲学合一。这个理论不仅影响着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也将启迪人们向诗而思的生活,探求宇宙人生的意义与皈依。  相似文献   

5.
乌托邦诗学是一个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命题,也是"江南三部曲"潜在的叙事动力。格非"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以"花家舍"这一典型乌托邦意象,通过对三个不同时代知识分子精神处境的入微描绘,追问百年中国理想由生到幻灭的精神难题。在消费主义诗性匮乏的时代,"江南三部曲"中花家舍变迁所呈现出的百年中国乌托邦谱系,流动着对人类问题终极关怀的诗意的波光。  相似文献   

6.
江南城市社会是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本组笔谈以"细读"的方式揭示了江南城市生活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理论、结构与功能。刘士林认为,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在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掘这一沉潜的诗性人文资源,如何依据它提供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诗化新文明,就是我们研究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根本目的。朱逸宁认为,南唐文人在江南都市文艺精神的传承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冯延巳有着不同于北方文人伦理精神的一种气质;李和李煜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江南的诗性审美精神。曹茶香认为,以汴京为代表的都城民俗和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商埠风俗:汴京---兼容、平民化,苏杭---奢华、诗意化,在柳词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伍波认为,李渔《十二楼》以"凡尘味十足"的文人眼光看待明末清初的江南社会,反映了重道义、趋私利、逐情欲的多元并存的江南市井文化精神。丁瑶认为:富春江畔所形成的这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折射出的是人们的不同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国乡土生活与城市消费对立。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古典江南城市生活理念及其审美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传统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7.
江南城市社会是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本组笔谈以"细读"的方式揭示了江南城市生活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理论、结构与功能。刘士林认为,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在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掘这一沉潜的诗性人文资源,如何依据它提供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诗化新文明,就是我们研究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根本目的。朱逸宁认为,南唐文人在江南都市文艺精神的传承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冯延巳有着不同于北方文人伦理精神的一种气质;李和李煜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江南的诗性审美精神。曹茶香认为,以汴京为代表的都城民俗和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商埠风俗:汴京---兼容、平民化,苏杭---奢华、诗意化,在柳词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伍波认为,李渔《十二楼》以"凡尘味十足"的文人眼光看待明末清初的江南社会,反映了重道义、趋私利、逐情欲的多元并存的江南市井文化精神。丁瑶认为:富春江畔所形成的这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折射出的是人们的不同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国乡土生活与城市消费对立。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古典江南城市生活理念及其审美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传统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8.
江南城市社会是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本组笔谈以"细读"的方式揭示了江南城市生活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理论、结构与功能。刘士林认为,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在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掘这一沉潜的诗性人文资源,如何依据它提供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诗化新文明,就是我们研究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根本目的。朱逸宁认为,南唐文人在江南都市文艺精神的传承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冯延巳有着不同于北方文人伦理精神的一种气质;李和李煜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江南的诗性审美精神。曹茶香认为,以汴京为代表的都城民俗和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商埠风俗:汴京---兼容、平民化,苏杭---奢华、诗意化,在柳词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伍波认为,李渔《十二楼》以"凡尘味十足"的文人眼光看待明末清初的江南社会,反映了重道义、趋私利、逐情欲的多元并存的江南市井文化精神。丁瑶认为:富春江畔所形成的这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折射出的是人们的不同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国乡土生活与城市消费对立。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古典江南城市生活理念及其审美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传统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9.
江南城市社会是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本组笔谈以"细读"的方式揭示了江南城市生活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理论、结构与功能。刘士林认为,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在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掘这一沉潜的诗性人文资源,如何依据它提供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诗化新文明,就是我们研究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根本目的。朱逸宁认为,南唐文人在江南都市文艺精神的传承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冯延巳有着不同于北方文人伦理精神的一种气质;李和李煜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江南的诗性审美精神。曹茶香认为,以汴京为代表的都城民俗和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商埠风俗:汴京---兼容、平民化,苏杭---奢华、诗意化,在柳词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伍波认为,李渔《十二楼》以"凡尘味十足"的文人眼光看待明末清初的江南社会,反映了重道义、趋私利、逐情欲的多元并存的江南市井文化精神。丁瑶认为:富春江畔所形成的这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折射出的是人们的不同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国乡土生活与城市消费对立。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古典江南城市生活理念及其审美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传统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0.
汉文阅读学的诗性哲理荀子曰 :“诗言是 ,其志也。”(《儒效》)《毛诗序》云 :“诗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儒家诗教一开始就把三百篇提到“经”的高度 ,确立了“诗以言志”的中华诗学传统。诗之为“经”,表明读诗应采取审美和实用的双重视角 ,除了“入情”之外 ,还要“明志”。对于读书诗的品鉴来说 ,一面要体味作者的诗性情结 ,一面要领悟阅读的诗性哲理。中国诗学史上对“韩以文为诗 ,杜以诗为文”多有指责 ,那是纯粹从文学审美的视角来贬斥这种“押韵散文”的。其实 ,“文章以外 ,诗思尤精。”(欧阳修《六一诗话》)好发…  相似文献   

11.
"诗性言说"与"思性言说"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中国古代文论自陆机《文赋》始基本上都采用以诗言诗的诗性言说方式,到清代叶燮《原诗》的出现打破了一千多年以象入诗、以诗言诗的感悟式言说方式,采用接近于西方体系性、逻辑性、思辨性极强的思性言说方式。两种言说方式各有优长,在两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展现。  相似文献   

12.
D.H劳伦斯是一位具有原创性思维和表达的小说家。其小说《虹》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与意大利哲学家维柯在《新科学》中表述的诗学理论相呼应。维柯认为诗性是一切人类文化生成的根本。劳伦斯在《虹》中以诗性思维、史诗结构、意象化语言及诗性化人物丰富了小说这一艺术形式,使其成为一部诗性化的文学巨著。  相似文献   

13.
"雅"是中国诗学审美范畴,其审美内涵在先秦文化的土壤里诞生,与儒家诗学之教化观念存在密切联系。"诗教"是儒家诗学理论的重要概念,指诗的教化作用和社会功能。儒家学者从《诗经》的性质、内容、社会功用等总结出的一套文学主张,诸如教化意义、讽谏作用等,在文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内化为"雅"文学之评判标准。"雅"之审美内涵具有鲜明的儒家伦理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14.
孔子开启了"以义言诗"的时代。自孔子起,诗的性质、传承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深刻地影响了后世诗学的发展。孔子实现了《诗》到《诗经》的转变,早期文献中的"子曰诗云"便揭示了孔子诗学文化转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维柯与当代文化诗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化诗学渐渐进入中国当代学术话语体系。从理论渊源看,它源自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的《新科学》。它的核心概念是诗性思维和诗性智慧,诗与科学之间永恒的张力是其立论基础。目前从事这项研究的学人,其学术贡献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传统化的创造性阐释,但在工具理性日益扩张其描述疆域的当代,诗性则成为一个关于现实批判的寓言。  相似文献   

16.
《史记》除了自身的史学特征之外,还呈现出浓郁的诗学特质。司马迁在取法《诗》《骚》传统和熔铸身世之悲的过程中,形成《史记》抒情言志的诗学内质,连类美刺的诗性思维,参差摇曳的诗化语言,悲凉慷慨的诗歌意境,这些都是《史记》诗学特质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透过长达近百年的一组"落花诗",挖掘近现代诗学一支深隐的心灵诗学谱系。即从陈宝琛到王国维、吴宓、陈寅恪,代代相传、自觉而灵心相通、有文化托命意识的一种精神传统。"落花之咏"成为认知的图式和抒情的背景,笼罩着众多繁杂深细的诗学书写。其中又隐藏着有关近现代诗与思、历史与政治、个人命运与家国大局、信仰与理性等论域的重大信息。在百年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传统与变革大背景中,既属知识心灵的一种诗性记忆,亦不失为极富启示意义的一笔美学遗产。  相似文献   

18.
黄宗羲是一位炳炳百世、熠熠万代的伟大思想家,他的诗学思想散见于平生所作的诗序、传记、碑表、墓志铭中,并与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等相关领域问题的论述纽结在一起,他的诗学思考视野开阔,于多层面、多角度的批评实践中提出了"史亡而后诗作"的"诗史"命题,该立论在三个维度上引发并深化着对传统"诗史"观念的探讨:1."诗之与史,相为表里者也";2."诗补史之阙";3."诗为史外传心之史".曲折的遗民人生经历使黄宗羲把诗看作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特殊存在,他用诗来作为思索社会的起点和记录心脉的总结,意图在矛盾纷繁的时代境域焦虑中突围.他的"诗史"思想谱系隐喻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浓郁的文化内涵--批判性精神、兼收并蓄的胸襟和经世致用的旨归,他以其"诗史"实践勾画出晚明的眉目,震响着清初的风雷.探究黄宗羲"诗史"的思想内涵及文化品格,必须把黄宗羲对"诗史"观念的论述纳入到中国古典诗学流变的整体历史进程中来考察,并结合黄氏所生活的明清鼎革易代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来作横向和纵向的审美观照,以期管窥其对传统诗论承传与创新的过渡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孔孟儒学的诗学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学的基本形态是由相关的哲学基本形态分析而来。在中国哲学总体结构中,从诗性哲学到诗性艺术与审美(诗学),是一个伸延的过程,是从本体到现象的一个方面。孔孟儒学的诗学基本形态,是“礼——乐”诗性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形态。孔孟儒学的诗学方向,基本上是围绕“礼——乐”社会存在本体论的方向旋转的。如果向内深挖一步,此即儒家哲学之心性本体,这是“知人尽性知天”的巨大生命力,更是一种诗性精神(亦哲亦诗);如果向外拓展开去,则是由象征性思维方式呈现出来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诗现象。儒学的诗性智慧,按中国哲学的互补互动功能,又可大别为两种类型:以“水”为象之乐和以“山”为象之乐,即山水(智/仁)之乐。  相似文献   

20.
黄节号称为"岭南诗宗"(1),是民国初年重要的古典诗人之一,其《诗学》一书撰写体例、形式与传统"丛残小语"或语录体的诗话迥不相侔,前后体系完整,用以论述中国诗学流变,内含七小节,依时代排序,撮其精义,可归纳为"诗义"、"诗辞"、"诗用"、"诗史"开展诗学观点,究竟此四维度与《文心雕龙·明诗》关涉如何?盖《明诗》为中国最早阐发诗学重要理论之一,内含诗学渊源、流变、诗之效用、品评诗人、诠评时代风格等内容,而黄节《诗学》全书有四轴线,其中,"诗义"论诗之谲谏,"诗辞"论句式流衍变化,"诗用"论诗歌分期进化之运用,而"诗史"则总览历代诗歌之发展,揭示名家名作,标举风格。据以探论二者之关涉,冀能考察身处清末民初的黄节,如何援用《文心雕龙·明诗》篇作为潜在纹脉,开展宏阔中国诗歌史之论述,进而探查其论述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