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伞下脸阴晴     
[题]“脸”是大家熟悉的字眼,其内涵是丰富的。平时我们常会想起与“脸”有关的情境,思考与“脸”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高考真题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脸”是大家熟悉的字眼,其内涵是丰富的。平时我们常会想起与“脸”有关的情境,思考与“脸”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2005年高考语文(江西卷)作文题:“脸”是大家熟悉的字眼,其内涵是丰富的。平时我们常会想起与“脸”有关的情境,思考与“脸”相关的问题。请以“脸”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略)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高考作文题目“脸”是大家熟悉的字眼,其内涵是丰富的。平时我们常会想起与“脸”有关的情景,思考与“脸”相关的问题。请以“脸”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相似文献   

5.
题目: “脸”是大家熟悉的字眼,其内涵是丰富的。平时我们常会想起与“脸”有关的情境,思考与“脸”相关的问题。请以“脸”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之内。(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4)题目自拟。(5)不少于800字。(6)不得抄袭。  相似文献   

6.
2005年高考语文(江西卷)作文题:“脸”是大家熟悉的字眼,其内涵是丰富的。平时我们常会想起与“脸”有关的情境,思考与“脸”相关的问题。请以“脸”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略)初看此题,我们发现,这是对高考语文上海卷2003年以“杂”为话题和2004年以“忙”为话题的一个继承。但我以为此题更是一个创新。因为与“杂”和“忙”相比,此题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了那种“深、难、怪”的出题框架,审题的难度值有明显降低,考生们应该更有话可说。“脸”所包涵的内在意蕴是异常丰富的。它既可解决作文高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造成的无…  相似文献   

7.
拳头和脸     
用“拳头和脸”的关系来阐述“发展是硬道理”——很有特点。运用小品《主角和配角》来阐述“拳头和脸的关系”,从“主角和配角”引出“有脸与无脸”——这是作者独特的创新成果。此文还可升格,倒数第二自然段不应泛泛而谈,应写一件实在的事例,并像第二自然段那样作类似“主角与配角”的个性化分析。  相似文献   

8.
《家教世界》2011,(9):48-48
魏晋以前的汉字中,是没有“脸”字的,当时表示“脸”意的字是“面”、“颜”等等。 其实,人的面部除了耳鼻口眼、额颊腮颔,还哪有脸可言。“脸”字最早出现时,也没有“颜”“面”之意,只是“颜面”上的某个部位。有的指眼皮,有的是指眼下可以施粉的部位。  相似文献   

9.
大观园学校响起钟声。作文课。贾代儒老师看看学生们无精打采的脸,说:“作文课的空气一直很沉闷,这也许跟作文题出得比较死板有关吧?”“有关。”大家说。  相似文献   

10.
“旋其面目”注释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工农业余初中语文二册《望洋兴叹》篇的一条注释,我以为注得不妥。原句“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旋其面目”,课本注释为转过他的脸来。按此注,译文是:于是河伯转过他的脸来,仰头向海神感叹地说:“……。”这样译,从情节上分析是不合道理的。试想,河伯是“东面而视”大海,如果转过脸来,又怎么会“望洋向若而叹”呢? 从词义上分析,“面目”译做脸是不妥当的。“面目”就其本意是“脸”的意思,而“脸”又包容着形、神、色。所以本文中的“面目”  相似文献   

11.
“脸”和“面”是一组单音节同义词,它们似乎都很常见,都可指头的前部。而根据《现代汉语字频统计表》(本表统计了1977—1982年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面材料138000000字,统计字数11873029个),“面”和“脸”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频度分剐为0.2854、0.0194;其中,社会科学汉字频度“面”为0.2152,“脸”为0.0276(文学艺术汉字频度,“面”为0.2268,“脸”只有0.0734),自然科学汉字频度.“面”为0.4507,“脸”为0.0006。显然.“面”的书面使用频率远高于“脸”。为什么会这样呢? 从语体风格看,含“面”的成语多于含“脸”的成语,在《汉语成语大词典》(湖  相似文献   

12.
QQ 《高中生》2003,(12)
人有脸,杂志也有“脸”,杂志的“脸”就是杂志的封面。一般情况下,一本刊物只有一张“脸”,而《高中生》则有两张“脸”,因为《高中生》有“友情世界”和“学习世界”两个封面嘛。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从2003年第9期起,《高中生》的两张“脸”都悄悄地在改变。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电脑》2010,(7):20-20
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的框架,它不是“脸盘子”,是“身材”,如果“脸盘子”“身材”都好,那就是个“美人儿”。如果“脸盘子”不靓,“身材”好也是有可观之处的。怎样使一篇文章拥有“魔鬼身材”?复杂的就不说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前者呼、后者应,首尾呼应,形成一个“圆”。这个“圆”,不仅仅是为了使结构显得严谨匀称好看,更重要的是还能固化、深化主题,强化印象,使文章风生水起。  相似文献   

14.
从本学期开始,作业本不再是单一的甲、乙批示,取而代之的是张张生动的“卡通脸”。据该班班主任介绍,过去老师批改作业的评价等级无外乎“甲”、“乙”两种,许多孩子总是看都不看就把作业本往书包里放,对错误视而不见。为引起孩子们的注意,陈老师在孩子们的作业本中画起了“卡通脸”。据陈老师介绍,给孩子们的“卡通脸”分三种,“甲”等用一张笑意盈盈的脸表示;伸着小舌头冲孩子笑代表“甲+”;若是出错的题多了就只能得到一张“苦脸”了。“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看卡通片,用表情丰富的卡通脸评价学生,学生更容易接受。”学生孔晓雪说:“我每天都…  相似文献   

15.
我们人类是非常在乎“脸”的,为了“脸”,我们可以付出许多,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这种超然和坦荡是人类精神的瑰宝,闪烁着永不褪色的光芒。  相似文献   

16.
心与脸     
打小奶奶就告诉我:“脸模好的人心就好。”奶奶的脸端庄慈祥,奶奶是我认识的最好的人。奶奶还告诉我说:“心变了脸也会变。”这个我倒不太懂。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认知与语言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感知和体验。基于美汉语料的研究分析发现,英汉语中“脸、面”词义演变的多义网络结构呈现出以下特征:英汉“脸、面”词义的延伸都是围绕其中心意义(即典型),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进行的;在两者的词义延伸过程中,转喻不仅是和隐喻同样重要的认知机制,而且是更基本的认知方式;民族文化的异质性使得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不同,导致英汉语中“脸、面”的词义范畴出现文化个性;语言自身的特点也对“脸、面”词义的概念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时间     
一位老者牵着一个孩子的手走了过来。孩子像忽然想起了什么,抬起了稚嫩的脸,问道:“爷爷,‘时间’是什么?”老人迟疑了,陷入了沉思。老人随手翻开随身携带的书籍,老祖宗的话,许多都与时间有关。《淮南子》中写道:“圣人不贵尺之宝,而重寸之阴。”《长歌行》中有“少壮不努力,老  相似文献   

19.
早上吃饭的时候,妈妈对爸爸说:“邻居三嫂说我脸变胖了,也变白了。说变胖了我不信,说变白了我相信。”我接过来就说:“脸变白了是假的,脸变胖了是真的。”爸爸听了,在一旁假装诧异地问:“为什么?”  相似文献   

20.
胡宝林 《学语文》2008,(4):20-20
俗语“寡妇脸”,用以骂人。“寡妇脸”到底是怎样的脸,我们不如找一个看看。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里就对“寡妇”祥林嫂进行了三次集中的肖像描写,三次都写到脸色。我觉得“脸色”的描写同样不逊色于“眼神”,不逊色于沦为乞丐之后她手上那根“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和竹篮里的“空的破碗”。扣住“脸色”是分析祥林嫂人物形象的又一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