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海峰 《云南教育》2005,(25):23-24
一、营造情境,明确任务 1.揭示课题,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的回答必须说到以下两点:①工人在筑路时被一棵橡树挡住,施工被迫停了下来;②工程师改变了设计,公路绕开橡树,橡树得以保留。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体会这篇抒情散文采用的象征方法,领会作者的革命激情,理解本文的政治意义。2.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背诵全文。二、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银杏(二)检查预习情况。教师范读课文。指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的要求 :1 .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加深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2 .练习给课文分段。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 .教育学生学习小珊迪的美好品质 ,认识资本主义的罪恶。2 .练习给课文分段。课前准备 :1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2 .投影片。3.录像带。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二、检查预习1 .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2 .学生汇报。3.教师小结。三、范读课文四、学习课文(一 )学习第 1— 1 0自然段。1 .自读课文 ,完成下面的问题。1用“   ”划出描写小珊迪外貌…  相似文献   

4.
教学要求 :1 .了解我国的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2 .学会本课生字 ,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四自然段。教学重点 :1 .学习联系句子和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培养理解词语的能力。2 .通过理解词句 ,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教具准备 :课文中提及的海洋生物的图片、幻灯片 ;录音机、投影仪 ;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3课时第一课时一、板题导入1 .板书课题。2 .简介“西沙群岛”。二、范读课文三、练读课文1 .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不好读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一、看图激趣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挂图。(1)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想告诉大家吗?(2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犤设计意图犦让学生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激发学习兴趣。二、初读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倾听,注意听清字的发音。2.学生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3.同学互读互查。同桌可每人读一遍课文,互相交流评价读课文情况。看“朋”、“生”、“娘”等重点字是否发音准确,课文是否读通读顺。4.小组讨论:你读懂了什么?犤设计意图犦用优美的音乐,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初步…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熟练、饱含感情地诵渎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蝴蝶谷”名称的来历,根据课文内容,想象蝴蝶谷迷人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宝岛台湾之情.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感知、体会蝴蝶谷的美.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情境,感悟文章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学生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已经读通、读熟了课文,课文中的这些词语大家还记得吗?(课件出示词语)  相似文献   

7.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设计(原稿)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自主认识4个生字,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3.学习本课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1.做多媒体课件。2.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文:(1)读课文,读准字音,圈  相似文献   

8.
一位教师教学《毕业赠言》一课,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教师出示学习提示:1.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力求做到正确流利,绘声绘色。2.诵读:画出课文中的美句美段,并背诵下来,最好能烂熟于心。3.品读:一边默读一边揣摩课文在表达、词语运用等方面的妙处,随时批注下自己的读书体会或感受。  相似文献   

9.
教师何时范读时机最佳?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处着手: 1.在导读新课时用范读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的内容。如《倔强的小红军》、《瀑布》等感情色彩较浓的文章,适宜在提示课题后便由教师进行范读,把学生一下子带到文章所创设的特有情感气氛之中,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以利及时帮助他们把握课文朗读的基调。 2.对课文重点处,用范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或进入情境。对课文中最能反映文章中心思想的重点段落可采用  相似文献   

10.
片段一:聆听自然之音,拨动心灵之弦,激发无限想象教师板书课题之后:师:(配乐班得瑞《翩翩起舞》)现在,竖起你们灵敏的耳朵,睁大你们明亮的眼睛,放飞你们想象的翅膀,听——《草叶上的歌》。(教师在美妙、动听的乐曲声中深情地范读课文,学生被教师深情的范读吸引,进入了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师:同学们,你们都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生1:我仿佛来到了一块草坪上,看见了绿油油的小草!  相似文献   

11.
【思路综述】本设计用多媒体动画引导入境,力求通过对语言的品读赏析,让学生感知童话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感知作品所塑造的形象,进而在表演中悟出本文的主题思想,并感知童话这种文学样式。【教学简说】一、课前准备1.学生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熟悉教材内容。2.教师制作四幅多媒体动画(配音乐):淙淙流淌的小溪、奔流不息的小河、滔滔不绝的大江、波涛汹涌的大海。二、教学过程1.感知。(1)形象感知。播放多媒体动画,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2)分组品读。①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要求分别细致地阅读课文的四个部分,从中找出最能体…  相似文献   

12.
大纲指出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教学《小蝌蚪找妈妈》(第四册 ) ,我们可以把着眼点放在朗读训练上 ,让学生充分地读 ,引导他们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在读中理解难句新词 ,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兴趣。这篇课文的朗读训练可设计以下四个层次 :1 .听读。新课伊始 ,让学生对课题质疑解疑后 ,让学生听教师范读 ,并让学生边听边思考 :故事讲的是谁 ?他的样子有什么变化 ?安排该环节的目的是 :(1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 )训练学生听的能力。 (3 )让学生受到教师声情并茂范读…  相似文献   

13.
第一课时的教学,教师使学生初步领会课文大意;在介绍作者的生平及故事的背景时,出示湖北、江西省图,指出萍乡、安源山等地方。并出现“萍矿银行、滥印‘矿票’、银行倒闭”等词语进行解释。范读课文后,提出了以下问题:1. 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还有  相似文献   

14.
彭娟 《青海教育》2003,(6):25-26
一、教材内容选自《注·提实验》教材第24课。具体内容(复印剪贴)二、学生特征分析:(分析学生基础水平)1.学生:小学二年级学生;2.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朗读、分析能力;3.学生当前仍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三、教学内容与学习水平的分析与确定1.知识点的划分与学习水平的确定(如图)2.学习水平的具体描述(如图)3.分析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理解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四、教学实施过程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多媒体演示广阔无限的自然风光,引入新课。2.学习课文。(1)范读。范读思考:课文写了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而争论起来了?(2)分组学习(分组…  相似文献   

15.
语文"阅读课文三步法"就是将阅读课文分为三步走:走近课文谈感知,钻进课文深理解,走出课文写作文。具体操作如下。一、走进课文谈感知感知的内容:感知写作思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感知语言。感知的方法:1.预习。预习是"走进课文谈感知"的开始,预习时提出明确要求:(1)标段,(2)勾画中心词句;(3)概括主要内容;(4)积累词语、走进作者。"1、2"记在书上,"3、4"写在积累本上,这四项内容每课必须提前做好,第二天上课才能水到渠成,不至于措手不及。2.自主阅读、以读代讲。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如默读、个别读、齐读、竞赛读、快速度、分角色读、听录音读、教师范读、自由练读等等,使学生顺利完成"走近课文谈感知"的任务。谈感知不但要说也要写,只有落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目标1 .理解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2 .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3 .培养学生语感、朗读能力。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美好景物、事物的喜爱之情。三、教学过程(一 )内容呈现1 .快速默读课文 ,扫清文字障碍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并揣摩读技的巧妙与方法。3 .学生自由朗读 ,体会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喜悦之情。(二 )设置问题情境这篇课文可从不同角度提出许多很有意思的问题 ,你能从文中提出一个最有意思的问题么 ?(三 )交流对话1 .教师与学生对话话题 :这篇课文通过选取春天最有特色的景…  相似文献   

17.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此为理念,依据课文内容自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实施,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设计特色】以创设的独立的学习情境——“橡树该把奖章颁给谁”贯穿教学始终,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自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组成。【教学流程】一、营造情境,明确任务1.揭示课题后,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要说到…  相似文献   

18.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此为理念,依据课文内容自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实施,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设计特色]以创设的独立的学习情境——“橡树该把奖章颁给谁”贯穿教学始终,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组成。[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一、营造情境,明确任务1.揭示课题后,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的回答必须…  相似文献   

19.
“范读”是语文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我们几乎都是听老师“范读”长大的。要是说教师的范读影响了我们大家朗读能力、理解能力的发展,大家可能接受不了。在新课改的今天,用新的教育理念来审视语文教师的范读,我们觉得将范读,尤其是将教师的“范读”前置确实弊端多多。教师范读似乎总留有对学生不放心的“教师主体”的影子。教师范读,学生只能模仿;教师范读里所流露出的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影响学生对课文其他角度的理解;用新课改理念来思索,它存在抑制学生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副作用。因而,要改变教师范读在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位置,应将教师的“范读”放在学生充分朗读、理解之后。这时,教师的范读就变成学生对课文理解的一个参照:朗读的参照,理解的参照。  相似文献   

20.
一、揭示课题,认识大禹1.指名读课题。2.出示大禹的图片,教师简单介绍大禹这一人物。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要求(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2)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