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四川方言本字研究中,有些方言本字考证得比较清楚,有些方言本字还尚未有定论。先简单列举了个别已经考证清楚的方言本字,再重点谈论对尚未考证清楚的方言用字"欠"与"忺""蹅"与""的考证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2.
方言本字考证是方言学研究的一个方面。本文根据方言本字考的三条常见标准,对苏州方言中的11个本字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3.
仙方言为闽方言的一支,考证莆仙方言本字对研究其它闽方言本字具有参考价值。目前通行的一些闽方言“本字”,以莆仙方言检验,显得不合理,它们也有重新论证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三字杂》的用韵,有一定的特色,其所体现的读音可以与今洞口方言尤其是山门话语音相印证。此外,通过分析其韵脚字,还可以考证方言本字以及订正错别字。  相似文献   

5.
陇南方言本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证方言词的本字,不仅有助于现代汉语的规范化,而且通过证音释义,推见本字,可以探讨语源,钩求古义,训释上古典籍。所以自汉代以来,方言的研究就是训诂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以甘肃陇南方言中一些常用的词语为例,来证明古音古义往往保存在民间口头语言的事实。一、今通语把煮沸的水叫“开水”,陇南方言叫“(饣干)水”,“(饣干)”读“干”上声。按“飦”是本字,“开”是借字。《说文·(?)部》中说“飦”是“鬻”的异体,与  相似文献   

6.
晁瑞 《语文知识》2009,(3):45-47
《元刊杂剧三十种》主要的整理本在方言本字考证上,各家分歧较大。根据当今方言和历史文献,对其中的相关词语提出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7.
三十年代,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调查了湖北钟祥方言,著下了《钟祥方言记》一书(简称《方言记》)。该书内容丰富,体例完备,但留下了许多本字待考,在书中用方框标示。四十多年过去了,钟祥方言的本字考证未见有人来做。不过,我们没有囿于《方言记》的方框。凡属《方言记》中的待考字,字头前边都加有角标“(?)”。《方  相似文献   

8.
闽南方言是汉语中保留古汉语成分比较多的一种重要方言。因此,对闽南方言词语的用字的考证,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它不仅有助于对闽南方言的源流作更深入的研究,而且对汉语史及汉语词汇学、训诂学的研究也有促进作用。 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汉语方言研究室主编的《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下简称《词典》)的问世,为闽南方言考本字工作翻开了新的一页。《词典》的编者根据古今语音的演变规律以及音准义对的原则,考求出了一大批音义相符的方言本字。  相似文献   

9.
徽语区各县现存十几种相互不能通用的方言,形成原因是古代北方多次移民带来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北方方言与徽语区土的方言相互渗透、掺和的结果。而“双语现象”与《乡音字汇》是使多种方言得以保持稳定的重要因素。几十种《乡音字汇》手抄本的面世,为徽语区方言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应经有关专家研究整理后申报世界记忆工程。  相似文献   

10.
《莆田学院学报》2019,(3):54-58
简述莆田市仙游县的上元节请香祭祀活动中存在若干古语词,在前人考证中,这些古语词的本字并未被明确考察。通过仙游方言的音义与《广韵》《集韵》、闽方言的其他次方言的对应关系,并参考历史文献资料,利用因音循字、因义取字的方法追根溯源,新考证出3个方言词本字"""圜""亮"以及3个方言词"脰""煞""抗"的重考之字"礻豆""刹""供"。  相似文献   

11.
指出在福建汉语方言中,只有莆仙方言有边擦清辅音声母[■],它是莆仙方言区别于其他汉语闽方言最重要的语音特征,该声母管的字数量众多。根据现有的方言调查结果,论述[■]声母是古代百越少数民族的语音特色。首次提出闽语莆仙话[■]声母与福建畲语[■]声母同源的新说。  相似文献   

12.
甘肃徽县方言是北方方言中西北方言的一个分支,属中原官话秦陇片。从对徽县境内各方言点的调查情况来看,徽县方言在语音上与普通话有明显的差异,而且其内部差异也是明显的。在此,我将徽县方言(以城关口音为代表)与普通话进行对照,找出其在声韵调方面的主要差异并进行辨正,以方便徽县境内的人更好地学习普通话。  相似文献   

13.
陈建伟 《衡水学院学报》2011,13(6):57-59,70
苏州是一个地处沿海的少数民族散居城市。回族是苏州市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其语言情况值得关注。对苏州回族居民语言使用情况、语言掌握程度、语言态度的调查表明,在苏州回族居民的语言生活中,普通话、苏州话、其他汉语方言的社会分工明显。苏州回族居民普通话、苏州话掌握得较好,回族别同用语掌握得较差。在感情和理智上,他们更认可普通话和苏州话。  相似文献   

14.
以厦门土白圣经《亻自兮救主耶稣基督兮新约》(1898)的音系分析为基础,归纳一百年前厦门话的声、韵、调系统。通过与厦门话和《汇音妙悟》中"鸡""关""箴""箱"等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韵类例字进行音读对比,得出《亻自兮救主耶稣基督兮新约》的音系基础是同安话,并兼有其他闽南次方言特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宜州市阳山话分布在北山等乡镇,20年前共约6千人会说。说阳山话的来自广东阳山县,定居宜州200多年。宜州阳山话保持了粤北粤语的基本特征,在周边方言和民族语言影响下也有不小的变异。同音字汇收3400多字  相似文献   

16.
杨正超 《天中学刊》2011,26(6):66-71
唐河方言中的否定标记[mu33nai42]和[mu33[]iou24]的本字分别是“没得”和”没有”其中“没有”和普通话中的“没有”功能相同,既可以作动词又可以作副词;而“没得”则只承担了其中动词的功能,但比“没有”作动词使用频率要高。它们都经历了从受古汉语词组“无得”或“无有”类化为“没得”或“没有”的过程,然后词化为动词,“没得”在共同语中进一步虚化为指代性否定副词。  相似文献   

17.
蔡国妹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4):39-41,74
处于闽东和闽南交界地界的莆仙话是闽东话对闽南话长期影响和渗透的产物,但往往体现出其自身独立发展演变的特征。入声舒化现象是莆仙方言最具有研究价值的特征之一,即部分白读的入声已舒声化,阳入白读混入阳平,阴入白读混入阳去。这种分化以文白读和古韵摄为条件。其产生于一百多年前,产生原理是喉塞韵尾-弱化消失,音节延长,单独成调,在语言系统的经济性原则的作用下,并入调值和调类相近的舒声类。这种入声调的演变过程在闽语的其他方言点及南部吴语和徽语中也同样存在。  相似文献   

18.
方言词汇是作家们刻画人物形象、还原原文语境和增强作品真实性的重要手段。作为土生土长的山东高密作家,莫言能够娴熟地运用当地方言。其作品《红高粱》通过方言词赋予小说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文化特色。译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在正确理解方言词汇的基础上,采用多种翻译策略,力求再现原文方言词汇的语言效果。基于此,通过实例分析,探讨葛浩文《红高粱》译本中方言词汇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今天的四川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西南官话区。明末清初“奉旨填川”后,四川人口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四川方言也不同于明以前的蜀方言和唐五代以前的蜀语。对学术界1997年-2007年的四川方言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包括对蜀语、蜀方言和现代四川方言研究情况的总结。  相似文献   

20.
今天的四川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西南官话区。明末清初“奉旨填川”后,四川人口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四川方言也不同于明以前的蜀方言和唐五代以前的蜀语。对学术界1997年-2007年的四川方言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包括对蜀语、蜀方言和现代四川方言研究情况的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