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代训诂巨著《经籍纂诂》是今人阅读古籍的必备工具书。然今人诸多论及此书的著作多将书名中的“纂”误作“纂”。从历史演变渊源来看,“纂”与“撰”同,有创作义。“纂”为“缵”之假借,乃汇集义。“籑”与“纂”二字在原始义、语法义、比喻义诸方面存在显著区别,因此《经籍纂诂》使用“纂”是不宜替代的。  相似文献   

2.
清代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是一部专门收集古书注解的工具书,在书前《经籍纂诂姓氏·分纂》和《经籍篝诂补遗姓氏·补纂》两个文件中所公布的被收入《经籍饕诂》的主要训诂文献,有一部分表述不清,今对其进行考辨,并统计被收入的主要训诂文献总数。  相似文献   

3.
一《康熙字典》作为字书,率先在“薪”字下列出了一个义项:“草亦曰薪”;晚清之《经籍纂诂》未录。后来,《中华大字典》“薪”下引了《说文》“荛也”及《通训定声》“草柴”之说,而未加按断,模棱两可。近出《中文大辞典》、《中文形音义综合大字典》与新《辞海》等,均于“薪”下列有“草”义;而新《辞源》又付之阙如。集汉语字书之大成的巨著《汉语大字典》(1986~1990)亦将“薪”之“草”义排除在外(见第五册3306页),《汉语大词典》因之。“薪”字有无“草”义,语言学界历来看法不一。至今,权威辞书不收这个义项,我们不敢…  相似文献   

4.
“风马牛不相及”是《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中的一句外交辞令。对于它的原义,前人诠释不一,主要歧异在于“风”,见清阮元的《经籍(?)诂》:一为“走逸”;一为“牝牡相诱”。今人注释仍依据这两说,或取一,或并存,或发挥之,例如新版《辞海》:“风,放逸,走失的意思,谓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  相似文献   

5.
《鸿门宴》中“军霸上”的“军”字,课本及其思考与练习均注释为“驻军,名词,用作动词”。从字义的源流上看,这里恰恰是颠倒了“军”字的字义源流。《说文》:“军,圜围也,从车从包省。”“军”的上部形体即古包字。《经籍纂诂》卷十二“军”字条:“围也,包车为军,币自为师,皆字意也”。《广雅释言》也说:“军,围也。”唐朝玄应《一切经音义》引晋人吕忱《字林》说:“包车为军皆字意也。”字形的意思正是指用战车围绕成军营,这也正是古代驻军的真实情状。  相似文献   

6.
苏轼《前赤壁赋》“如怨如慕”的“慕”一词向来鲜见确诂,今人或训为“怀爱”、“眷恋”、“爱慕”,顾久释为“悲哀”,虽较接近本真,然仍未达一间。据古代文献用例类比考释,“如怨如慕”的“慕”当训为啼哭之义,方较通顺妥帖。由“慕”组成的复词“哀慕”、“攀慕”、“痛慕”、“感慕”的“慕”是悼念怀思之义。  相似文献   

7.
阮元的校勘学和编纂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阮元在文献学上的成就,其中包括阮元主持校刻《十三经注疏》和编纂《经籍纂诂》、《畴人传》等内容,阮元在校勘古籍与编纂学上均有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于是又认为,“训”与“诂”(或  相似文献   

9.
(一)今人称“伯父、叔父”可以简称“伯”与“叔”,古代这两组称呼有严格的区别:“伯、叔”为兄弟行,“伯父、叔父”才指父辈。《尔雅·释诂》:“伯,长也。”凡“伯”均有长义。《礼记·曲礼下》:“五官之长曰伯。”《荀子·王霸》注:“为诸侯之长曰伯。”后专用为兄弟之长。《左传》定公四年传疏:“伯是兄弟之长。”长兄称为  相似文献   

10.
一、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初六册《岳阳楼记》) 其中“翔集”,课本未注释,一般的教参资料译为“时而飞翔,时而聚集”。其实,这是不了解“集”的古义而造成的失误。《说文解字》注云;“集,群鸟在木上。”《经籍纂诂》的注释同此。可见,“集”的本义是“群鸟停在树上”,古人在使用时,如侧重点落在“群”上,则表“聚合”义;如侧重点落在“停”字上,则表“栖止”义。因此,一只鸟停在树上也可叫“集”,如《庄子·山木》“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引申之,也可指其他动物的  相似文献   

11.
(一) 阮元的《经籍纂诂》一书,在我国传统的文献语言学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部书的问世,和其同时代的许多重要著作的出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我国传统的文献语言学,到了清代也确实展现出了崭新的局面。当时,学者们在对古代汉语词气、语义的研究上,确有其不可磨灭的功绩。他们还在汉字的形、音、义方面也建立了完整的体系,为了通晓古代语言,又开创了“因音明义,以义证音”的途径。并运用了语  相似文献   

12.
《诗经·卫风·氓》是古今传诵率、读本中选率最高的篇目之一,然而“氓”字字义至今未得定于一是。《韩诗》释氓为美,与诗旨大相乖违,自不足取。马瑞辰据《广雅》“甿,痴也”,解云:“氓又通作萌,氓为盲昧无知之称”。(《毛诗传笺通释》)今人有沿袭此说,释氓为“憨厚的汉子”者。马说实乃背离时代作演绎,《广雅》出自三国时代,而周代之“氓”并无“盲昧无知”义。《毛传》曰:“氓,民也”。此说势力影响最大,几成定诂,现存诸家注本、选本及教材多从之。据逻辑学,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毛  相似文献   

13.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  相似文献   

14.
“诗无达诂”一语在我国文学理论中被广泛引用,人们对它也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理解,即:诗歌乃至其它各种文学作品,没有什么确定不变、唯一正确的意义,寻找这个意义既不可能,也没必要,读者完全可以“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沈德潜《唐诗别裁·凡例》)。在这里,“诗无达诂”成了人们对文学作品某种特性的概括解释。这种引申推衍的理解不能算错,但相对于“诗无达诂”的本义而言,却显得过于宽泛。“诗无达诂”一语在其原初时期,有其更为具体确切的蕴涵。本文发意,即在于暂时将“诗无达诂”一语的种种引申发挥义搁置起来,根据目前能见到的一些史料,厘定其初始的准确含义。先正本清源,再阐微至显,也就是说,紧紧抓住其“本义”,先“考”后“释’,看一看它对现代文学理论会有哪些启示。 一 “诗无达诂”,最早见于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篇》:“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董仲舒此语,有两点须特别注意:一是将《诗》与《易》《春秋》并举,可知所言之“诗”,乃专指《诗经》而非泛指一般的诗;二是既言“所闻”,可知此说已先于董子而流行,是先秦时就有的一种观念。从这两点看,“诗无达诂”应该与春秋以来人们对《诗经》的认  相似文献   

15.
《经籍籑诂》,清阮元主编。是一部汇编唐以前诸书文字训诂的古汉语字典。今人张舜徽先生说:“是书荟萃古义,蔚为大观,凡群经子史旧诂,悉载兹编”。(《中国古代史籍举要》第212页)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官至兵部侍郎、礼部侍郎及内阁大学士。他既是一个大官僚,又是一个大学者。其论学,自经史小学以及金石诗文,巨细无所不包。曾在杭州创立诂经精舍,在广州创立学海堂,提倡朴学。常罗致学者从事编书刊印工作,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撰写《四库未收书目提要》、《畴人传》等。我国古代讲训诂的书很多,不仅有《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等等,而且经传子史本文也有训诂,各家注释更是异常繁多,一直没有把这些东西汇为一篇。阮元鉴于此,所以在督学浙江的  相似文献   

16.
《曹刿论战》中的“小信未孚”,中学语文课本注:“(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孚,为人所信服。”将“孚”解为“信任”“信服”,实际上是对旧注的承袭,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注:“孚,大信。”此训实乃杜氏之臆测,既无训诂根据,又与文意相悖。《尔雅·释诂》:“孚,信也”;《说文·爪部》:“孚,一日信。”据此,“孚”为“信”义,而非“大信”。作为晚于《尔雅》、《说文》作者的经学大师杜预绝不会不知道“孚”字的信诂,可能是他考虑到,如果将“孚”训为“信”,那么,“小信  相似文献   

17.
“请”字本是动词,本义是“告”。《说文》:“请,谒也”,“谒,白也”;《尔雅·释诂》:“请,告也”。引申为“问”。如《李愬雪夜入蔡州》“诸将请所之”,“请”就是“问”。今有“请安”,就是用的“问”义。  相似文献   

18.
理解《庄子》,“乾嘉之学”用处少,西方哲学用处似更少。所以难。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包含《庄子》的根本精神。训诂学家说,逍(遥),古声通(淡)泊。淡泊就是“无为”。无为,就是无所为(古去声)而为。游,就是无心而任化,不必定是远游或“旅游”。行不出乡里,在斗室之内,能安静宽松,就是能游。其次,游,就是游戏。游戏一词,是庄子说的。《史记》卷六十三,《庄子列传》记楚威王使人聘庄子。庄子曰:“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这是游戏一词的初次出现。正统词典如《经籍纂诂》游字下不收此词。汉代人实多说游戏。《广雅·释诂》三:“游  相似文献   

19.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内。) 1.下列辞书按音序排列的是 ○ ①(康熙字典》 ②《说文解字》 ③《经籍籑诂》 ④《辞海》 2.《广雅·释诂》:“暂,猝也。”所用的释义方式是 ○ ①描写 ②直训 ③义界 ④譬况 3.下列辞书中,收集古书中以联绵词为主的双音词的是 ○ ①《辞通》 ②《经传释词》 ⑧《经籍籑诂》 ④《词诠》 4.通过分折汉字结构说明每个字的造字本义的工具书是 ○ ①《康熙字典》 ②《说文解字》 ③《汉语大字典》 ④《词诠》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 ○ ①杨树达 ②王引之 ③王念孙 ④刘淇 6.下列各组字为异体字关系的是 ○ ①亡 无 ②蹟 迹 ③陈 阵 ④飞 蜚 7.古书训诂资料汇编的工具书是 ○ ①《辞通》 ②《词诠》 ③《经籍籑诂》 ④《助字辩略》 8.《说文》分析汉字结构,有一个术语是“从某从某”,指的是 ○  相似文献   

20.
孙孟明 《语文知识》2000,(10):14-15
汉朝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卷三《精华篇》里云:“《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这可算是“诗无达诂”的起源。所谓“达诂”,换一种说法,即“通达的解释”。何以会产生“诗无达诂”的现象呢?因为凡诗历来就有“贵曲忌直”之评说。“贵曲”指写诗隐晦,是一种含而不露的艺术手法,通常称之为“含蓄”。诗之“含蓄”,我们以为可分“单义性含蓄”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