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试从"意义载体"、语义关系、预设和否定词"没""不"分别与"语义否定"和"语用否定"的关系这四个方面来界定"语义否定"和"语用否定",其目的是:一方面使我们对"语义否定"和"语用否定"的概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使我们能够准确地区分"语义否定"和"语用否定"。  相似文献   

2.
新课改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语文老师要有"语用"意识,把"语用"贯穿于我们的阅读课堂教学中,并将"语用"理念渗透给学生,让阅读教学课堂绽放异彩。  相似文献   

3.
正语用学的"语用"和语用教学中的"语用"核心词理解其实是不同的。我想,语用教学指向动态语言的实际"运用",是和学生有关的,不是静态的。我们教师的固有思维总觉得"语用"更适合中高年级,其实不然,更应注重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为中高年级的写作语言运用作铺垫。那么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课  相似文献   

4.
<正>第一次接触"语用"一词是在大学的时候,那个时候选修了"语用学"课程,走上工作岗位,接触语文教学的时候,却又忘了"语用"的含义,其实,语用学的"语用"和语用教学中的"语用"核心词理解是不同的。我想,语用教学指向动态语言的实际"运用",是和学生有关的,不是静态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语文改革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就是"语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语文本体的回归。"语用"简单说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新版的课标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定位为语文性质。因此,不少老师在课堂中实践"语用",往往聚焦在小练笔上,也就是机械的读写训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狭隘的"语用"观。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不能为语用而语用。这引发了我对语用之"度"、语用之"效"的思考。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语用",再进行自我加工与创造,做到真正自己的"语用"才叫有效的语用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展示出语文学科"语用"教学的特点与魅力。  相似文献   

6.
从结构、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入手,全面分析"老师"和"教师"的用法区别,揭示了其句法表现差异的深层原因是语义上的有指和无指、单指和通指的不同,以及语用上的色彩差异、面称和背称及语体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整"与"搞"是口语和方言中被普遍使用的两个泛义动词。二者除了有泛义动词的普遍共性,在语义、语用方面也有部分共同点和细微的差别。语义上,"搞"比"整"更正式,"整"的贬义、口语、方言意味较浓重;从语用方面来说,"整"比"搞"的表达效果更加生动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语用教学是不是都应该是"写"?是不是脱离了"写"语用训练就不复存在了?阅读教学应该努力从文本特点和学生认知需要的融入点入手,强化感知体验,让语用训练指向意义理解;强化方法积累,让语用训练指向技能操练;强化揣摩洞察,让语用训练指向言语形式。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大力倡导"语用"的语境下,教师对如何有效落实"语用",促进"语用"增值,作了不同的思考与实践。找准训练点,是一条增值"语用"的有效途径。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捕捉和挖掘文章蕴含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有效地进行"语用训练",促进文本言语的"增值"?  相似文献   

10.
"说白了"与"白说了",中间的"说"和"白"前后位置关系的不同,使二者在语表、语里、语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本文即是从语表、语里、语用三个层面对"说白了"与"白说了"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语用角度出发分析副词"反而"在语用过程中具体的语用功能。副词"反而"在语用过程中具有信息功能、篇章连接功能及语气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12.
情态动词"可能"和情态副词"也许"在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方面均有或大或小的差异:语义上,"可能"的语义确信度较"也许"高;句法上,位于句首的"也许"有强调、提顿、解说作用,而"可能"没有这种作用,二者固定格式的用法也不同;此外,在语用选择和句类选择上,"可能""也许"也有差异,如"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能用于特指问句中,而"也许"不能。  相似文献   

13.
汉语普通话中第一人称复数指示语有"我们"和"咱们"两种表达形式.本文在汉语语料的基础上,对第一人称代词"我们"和"咱们"的由来、地域差异、语体差异、语用差别及其特殊语用含义等进行了分析对照,并对它们在具体应用中的特点进行了基本归纳.  相似文献   

14.
<正>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强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现在,"语用"课堂普遍着眼于课文之"语用"学习,即结合文本的典型"语言现象"或"语用知识"进行相关的指导与训练,如读写结合、迁移运用等,缺乏对"全语用"的认识,特别是对课堂中学生运  相似文献   

15.
语文学习,关键在"用"。"用"既是目的,亦是途径;既是重点,更是难点;"理解的语言"和"运用的语言"是个体学习言语过程中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实践证明,多数学生缺少"自然而然"运用的能力,更缺少"自觉运用"的意识和习惯。当下,不仅课内忽视"用"——"光学不用""光讲不练";课外更是缺少"用"的具体指导,学生有意识"课外习用"难以保障,"大语用""全语用"的"气候"及环境无法真正形成,严重影响"语用"素养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语文学习的过程,从实质上说是获取语用经验的过程。只有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丰富语言积累,关注语言表达,才能习得语用经验;只有走出文本,适度拓展,有效迁移,才能内化别人的语用经验,提高自身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But"和"但是"是英语和中文里常见的话语标记,都被认为是表示语义转折的标志。且在英译汉的过程中,二者经常被认为等同。通过观察发现,"but"与"但是"在语用功能上存在差异。基于前人研究基础,经过研究分析,可将but的语用功能可归纳为:话题引出、话题转换、否定期待、修正补充、委婉表达、情感标记。"但是"作为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可归纳为:话题引出、话题转换、否定期待、修正补充、强调突出。因此,二者确实在语用功能上存在些许差异。  相似文献   

18.
"时"与"时时"是现代汉语使用频率相对高的一对副词,是副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与"时时"在语义、句法功能和语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细微的差别。文章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层面对"时"与"时时"进行对比分析和探究,对"时时"的历史演变和成词过程进行考察,并探究了"时时"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9.
语用平面是语法研究的重要环节,语用研究的重点在于对语言环境的研究。语境不同,所表达的意义便会存在差异。"及时"和"准时"都属于时间词,两者都涉及时间这个范畴,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二者所能出现的时间语境对二者进行分析。本文将运用语用学中的语境和时间指示等理论,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分析,探讨时间词"及时"与"准时"的语用差异。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中"也"、"就"、"又"这些起到语用标记的词在文章脉络发展,反映人类对话语控制,体现人类元语用意识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人类对自己的话语会进行有意识地监控,以便更好地传达信息、交流沟通,让听话人明白自己的目的、态度,而这种元语用意识就通过这些小品词体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