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余昌顺 《视听纵横》2004,(6):118-118
电视采访由于其依赖设备的程度较高,我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与被采访对象进行触膝般的交谈。我们不是为交流而交流,需要用摄像机记录这种交流,并使这种交流符合“我们的要求”。庞大的采访设备是对“场景”的一种破坏,被采访对象面对它多少会产生拘谨,如何将这种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是我们电视记,尤其是社教节目的电视记需格外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在人物采访中这个问题显得特别突出,怎样才能使人物处于“自  相似文献   

2.
朱瑛  任玲 《视听纵横》2009,(1):109-110
人物专题片要想打动人,关键在于要赋于人物思想和感情。而这就给记者的采访带来了很高的要求,必须深入到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采访对象,并与采访对象产生心与心的交流,这样才能使采访对象吐露心声、流露真情,才能使刻划出来的人物血肉丰满、真实感人。那么如何才能与采访对象产生心与心的交流呢?  相似文献   

3.
在人物采访中运用情感引导是记者提高自身采访能力的体现,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两者之间进行交流需要进行情感引导。其在进行人物采访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决定采访过程的质量。在人物采访中融入情感,可以缓解采访过程中的紧张气氛,有助于让记者轻松采访,使采访对象积极配合记者采访,使两者建立友好的关系,做到与采访对象相互动,了解情感引导在人物采访中的价值[1]。  相似文献   

4.
何瑛  刘畅  华伟 《新闻前哨》2005,(10):36-37
作为一名记者,人物采访是经常要面对的一项工作。在采访人物过程中,提问显得尤为重要。从事记者工作13年来,我们采访了各种类型的人物,从中也获得了一些心得。高质最的提问离不开采访前的充分准备。采访对象做了哪些具体事情?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潜在动因是什么?他行为的背后有哪些深层社会原  相似文献   

5.
人物专访是一种以交谈和问答的方式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人物专访与其他报道类文体不同之处在于一个“专”字上。它是记者事先带着一个比较明确的、专门的目的,对有关人物进行的专门采访,对采访对象的谈话加以实录,穿插一些现场实况和背景材料写成的。那么怎样写好人物专访?第一、明确目的选好专题。专访是对某一个人物或几个人物的专门访问,所以人们通常习惯又将它称为人物专访。它与人物通讯不同。人物通讯的报道对象是新闻人物,而人物专访虽然是对人物的访问,但它并非专门报道人物本身。一般来说,它是通过对人物的专访,或报道某一人物,或…  相似文献   

6.
施世奇 《视听界》2013,(3):103-103
1.前期准备 访谈前做充足的准备,尽可能找到与之相关的资料,这是节目成功的要素之一。人物类访谈,必须准备好人物背景等资料,对采访对象有大致的了解,使提问、交流有的放矢;话题类访谈,必须熟记与话题相关的资料。财经节目经常会涉及到政策条款,要预先学习。比如今年4月《新@财经》做的一档春季房展会的访谈,说到“国五条”对二手房市场的影响,主持人应该知道“国五条”的内容是什么,并延展到之前出台的“国八条”的内容,为什么现在要推出这个政策,只有把这些都弄清了,才能与嘉宾站在同一层面,继而深入地交流。在录制之前,主持人要熟悉策划方案,与编导探讨脚本,  相似文献   

7.
新闻必须真实,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电视新闻(含专题报道)自然不予例外。我们可以说,新闻是拒绝导演的。然而,我们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实际工作中,导演的影子无处不在。当然,这里的导演比戏剧导演要隐蔽得多。比如采访时,记者指点采访对象要如何如何做,怎样怎样谈等等,这是记者在充当导演角色;采访对象为了形象光面些,在言谈举止及服饰上刻意追求,这是采访对象自己导演自己;至于旁人导演记者该怎么拍,采访对象该怎么表演,更是屡有所见。  相似文献   

8.
刘爽 《声屏世界》2011,(10):55-55
行前有准备 找好契合点 著名主持人倪萍说过:“无论谁作嘉宾,只要在我的节目中出现,我都会提前到他们的住处进行采访,了解一些资料,体验对方那一份感情”。在她的节目中出现的人物访谈。虽然时间很短,但都抓住了人物的闪光点,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些都缘于充分的前期准备。之所以要在采访前对采访对象有一定的了解.主要是找到一个契合点,使对方愿意接受采访,使话题容易打开。否则话不投机,容易吃闭门羹。  相似文献   

9.
搞好新闻人物报道,关键在于人物选择:它是决定人物报道能否成功的第一个环节。从人物报道的准备过程来说,一般要做两个“筛选”:一是从对社会的解剖中筛选人物;二是从对人物的解剖中筛选材料。“新闻的人物,人物的新闻”是这两个“筛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说,要通过筛选,将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和人物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作为人物报道的报道对象和所要展示的内容。那么,又该怎么样选择人物报道的采访对象,怎样从对社会的解剖中筛选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呢?  相似文献   

10.
有人认为,人物专访只是一个技巧问题,只要采访者占据主动位置,就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这种认识未免有些偏颇。一、思想定位──人物专访的关键1997年5月18日,我国第二届国际庄子学术研讨会在庄子的故里蒙城召开,这次会议学术性很强,怎样采访?采访什么?当时心中无数。庆幸的是,我先睹为快拜读了大量递交会议的学术报告,对庄学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庄学的初步了解,把庄学定位在为现实服务的层面上,使会议采访的主题进一步明确了。为避开与各大新闻单位题材相撞,我选择了三个切入点:一是避开庄学的学术思想,侧重庄学…  相似文献   

11.
崔云 《传媒》2015,(4):53-54
在采访过程中,对人物的专访常常是“重头戏”.让采访对象放松、自如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是关乎采访真实性及可读性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笔者认为,在采访过程中,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才能保证人物采访的成功. 做好访前准备 “每一次采访之前都要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意大利著名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如是说.因此,人物专访之前,要做足准备工作,包括对被采访者从事工作的专业知识进行了解,避免采访时问一些外行话.  相似文献   

12.
也许,我们做记者最怕的,就是采访对象不在或拒绝采访。因为,一般认为,没有采访对象,意味着没有采访过程。但成熟的记者会在没有采访对象时,通过对采访者周边环境及人物的观察了解,同样能写出更为精彩的作品。这就是外围采访。  相似文献   

13.
采访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许多有经验的记者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而采访时除了要善于察言观色、进行现场观察外,了解采访对象心理也相当重要。特别是批评报道的采访,犹如短兵相接,少不了斗智斗勇,分析采访对象的心理,既要对记者的心理进行必要的调节,又要采取相应方法调节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使记者和采访对象两方在采访过程中互相协调配合,提高采访工作效益,达到圆满的采访目的。 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非常活跃,而这种活跃的程度又与采访对象在新闻事件中所处的位置有很大关系。有的新闻同行把它称为“新闻座位”,按采访对象在某一新闻事件中所处的位置,可分为中心人物、边缘人物;局中人物、局外人物;素材提供人、素材佐证人;顺意人物、不顺意人物等。座位不尽相同,意愿不相同,会导致他们临访心理活跃程度,乃至接受采访的意愿。显然,批评报道的采访对象,除了素材提供人和部分佐证人外,作为报道对象的采访对象,本身就是批评的对象,难免  相似文献   

14.
从系统论观点来看,采访活动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概括地讲它大致由采访主体(记者)、信息交流(内容)、采访客体(对象)等三方面因素组成。任何一次成功的采访都不可忽视这些因素。采访对象又是一个由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的小系统,从多方面制约和影响成功的采访。诸如采访对象的态度、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等都是记者要考虑与重视的。本文不涉谈采访对象的所有因素,只谈谈采访对象的“印象管理”怎样影响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所谓印象管理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其含义是在社会交往中,人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意  相似文献   

15.
记者下去采访,一般都要事先做些准备工作。譬如,你要采写那个单位、那个人物,先看一下他们的有关材料,熟悉一下采访对象;还要翻阅一下报纸,看过去见过报没有。通过以上的准备工作,在你脑子里必然有个初步设想。这样,下去前就有个小小的打算,比盲目下去要强得多。初步设想并不是框子,不是在家定好主题(也叫角度)下去找材料、找例子。须知,主题应当是在采访过程中形成。我们在家所想的,不一定符合采访对象的实际情况,不一定就是最佳角度和最理想的主题。这方面,我就有深刻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采访不是人求我”。每次下基层采访前,我都要细细掂量这话的含义。作为一名战士报道员,身在基层,要想写出好稿,显然离不开采访。采访不是人家求我,而是我在求人家,如果说顾客是上帝的话,被采访对象其实就是我们报道员的“上帝”。我们要热情地尊敬被采访者,与他们交朋友,谈心,无论对职务比自己高的,还是低的,都一样。千万不能把自己真的看作是“无冕之王”,看作“特殊人物”,有一种优越感。没有心底的交流,只会居高临下的询问,或不着边际的胡侃,是摸不出真情况的。因此,每次下基层采访,我必正正规规有个兵样子,连队也…  相似文献   

17.
李鹏飞 《今传媒》2010,18(10):128-129
面对记者的采访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种戒备心理,对方一般都会说一些他愿意说的而回避他不想说的,而这就要考验记者的采访功力了。在与采访对象交流时有的记者干脆就按照事先罗列好的问题一个一个来问,其实这样做有时候会失去一些能出彩的回答,有的时候采访对象的回答只要记者再追问下去就很能表现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18.
王普普 《新闻窗》2007,(4):24-25
人物专访是新闻采访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采访类型。人物专访按被采访对象或行业,可以分为对国家政要人物的采访,对企业家的采访,对娱乐界明星的采访,对文学、历史学者的采访,对艺术家的采访等等。而政要人物专访是指对活跃在国家政治舞台上的领导阶层这个特殊人群而做的专门采访,这些人物的决策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工作中,新闻采访是非常关键的流程。在具体的采访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必须对采访的内容以及采访对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灵活的应用采访技能技巧,与采访对象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新闻内容的目的。然而目前新闻类节目的采访却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针对这些问题给予解决。  相似文献   

20.
氛围和心态是指事件在镜头前积累起来的一种状态,是情节发展、人物言行、人际关系等在记录过程中演化而成的紧张程度,是现场人物心态的外化形式。电视纪录片的选题绝大多数都是直接关注人,关注人生、人性、人的生存状态等永恒主题的。因此在电视纪录片中,心态和氛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它往往能起到结构全片、创造节奏、抒发情感、深化主题等重要作用。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要营造好特定的氛围和心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一、与采访对象进行充分的心理交流。创造交流的语境,进入人物心灵的深层空间纪录片《沙与海》中有这样一段采访(记者采访住在沙漠里的一位牧民的女儿)。记者问:"结婚了没有?"回答:"没有!"问:"有对象吗?"姑娘停顿几秒,羞涩地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