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接上期)三、不要忌讳“提问”课堂上,由于教师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已乐于发表个人的感受与见解,部分学生开始有个性地学语文了,教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惟一了。但稍作观察、分析,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学生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感受不多,所见有限,思维肤浅,教学浮躁空虚,华而不实。新课程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笔者认为提问仍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有价值的提…  相似文献   

2.
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理清课文顺序,结合对重点词、句、段的理解,感受到开国大典的盛况,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染和教育。2.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教学重点:本篇课文篇幅较长,其目的是训练学生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教学时要突出这一训练重点.着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1.提问:你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什么时候成立的?导入:那么当时大典的盛况是怎样的呢?2.板书课题。解题:“开”是什么意思?“典”呢?“开国大典”是什么意思?3.检查容易读…  相似文献   

3.
前段时间,笔者听了几节初中语文课,令人诧异的是,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向学生提问,而看不到学生提问。这种情况值得反思:三四岁的小孩都会围着大人不停地提问“这是为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我们的学生就没有问题了呢?这不由得使人想起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拉比,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记者问:“是什么因素促使你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的?”  相似文献   

4.
一忌捞针式即提问要求学生像大海捞针一样回答问题。例如有位教师上《皇帝的新装》一课,让学生齐读课文后即问:“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诸如“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等。提问范围太广又无中心,学生回答摸不着边际,且与课文意思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样的教学建议,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将其演绎为:“你最喜欢哪个句子?画下来,谈谈你的感受。”“你最喜欢哪个段落就读哪个段落,谈谈你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问题是学生探索的起点,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探索的动力。俗话说得好:“学问、学问,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值得深思的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善提问?不敢反问?我们的数学教学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为什么是“你听懂了吗”,而不是“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我们的教学为什么吝啬给学生自由提问的空间或时间?  相似文献   

7.
刘长发 《福建教育》2005,(11A):35-35
一、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教给学习方法 1.从课题入手质疑。如《将相和》“将”指谁?“相”又指谁?“将相和”的意思是什么?将相原来为什么不和?是什么促使他们和好的呢?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质疑,促使学生探究。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的实施,对语文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对教师最大的冲击就是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感悟、体验、领会。于是,一些课堂常常听见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请谈谈你的阅读感受”。“还有什么要说的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等等。师生就是在这样的“对话”中,有的甚至是在远离  相似文献   

9.
一、导读:质疑问难,激发情趣新课标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教学中的重要性。趣从疑起,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教师在引入课题“好学的爸爸”后引导学生提问:“小朋友,读了课题,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小问号?”这样会很自然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我想知道”的冲动。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筛选整合出最有价值的问题:1.爸爸为什么还要学习?2.爸爸在学什么?3.为什么说他好学?4.爸爸学得怎么样?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情做尽可…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教学中的重要性。趣从疑起,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教师在引入课题“好学的爸爸”后引导学生提问:“小朋友,读了课题,你的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本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被动地进行阅读活动,没完没了地回答教师的提问,充其量只是在课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本来应该属于学生自我的阅读活动中,学生失去了“本我”,成为应答的机器。这,能实现“对话”吗?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方式,还阅读教学以本来面目,把本来应该属于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比如“发现”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如何提高提问的效率,这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近年来,我对课堂提问的得失进行了思考:为什么有的时候提问无法激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有的提问无法组织起有价值的讨论?学生究竟喜欢怎样的提问?我意识到,提问要追求有效性,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学生就会始终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之中。一、提问应具有挑战性如何设计出一个有价值的提问?备课时要慎重考虑。所提问题切忌大而空,而应当具体深入,这方面的教训很多。我在教学中发现,像“作品的主题是什么”“作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你有什么看法…  相似文献   

13.
美国关于教师提问技巧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提问,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或教学内容。教师提问则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学生做什么、如何做的指示”。例如,“你认为现行经济政策的核心是什么?”“说出光合作用的几个阶段。”这两个句子都有教学提示的作用,因为,它们都以疑问卜…··是什么?)或陈述(说出—…·)的形式交流了内容(现行经济政策和光合作用)和指示(形成观点或回忆)。1912年,美国的史蒂文斯(R.Stevensa)策一次对教师提问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他发现,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大约占去了普通学日80%的时间。教师在讲…  相似文献   

14.
<正>一、区分对比,建构除法含义1.教师设计“开放性”问题:“把12个竹笋进行平均分,你会怎么分?”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两种分法的区别和联系。提问:这两种分法有什么区别?引导发现“平均分”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先确定份数;另一种是先确定每一份的数量。将“等份分”和“包含分”融入到平均分的应用过程中去。2.展开活动,学生分一分、圈一圈并用“连减”方法记录平均分的过程,初步渗透“连减”模型,引出除法算式。教师提问:“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里各数的意义,并且给出等分除和包含除的定义。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花同》时,一位老师出示《花园》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发现小鸟在天空中飞”,“我发现地上开了许多小花”,“我发现地上还有许多小草”,“我发现图中有一片树林”……10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师也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又有许多新的发现。可想而知,这堂课要想完成下面的教学任务将会很闲难。  相似文献   

16.
一、真心承认“感受是无罪的”。“感受是无罪的”,这是心理学专家告诫我们的一句话。因为,感受只是一种内心体验,它并不影响别人,而有的教师对此并没有深刻理解,如某班换了思品老师,一名学生对班主任说:“一见新老师严肃的样子,我心里就害怕,不敢提问。”班主任马上批评道:“乱说,老师有什么可怕的!你怕老师,今后他怎么教你,一定要喜欢他。”在这里,班主任不但没有帮助学生消除畏惧的心理,还责备学生的感受,也许从此后,这位学生再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了。这种心理如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久而久之,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堂上,我喜欢对学生说:“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读了这段话,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呢?”“课文学习到这儿,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我觉得,语文课堂应该倡导学生对文本的个性阅读,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富有个性的阅读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积累良好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8.
李维鼎 《湖南教育》2002,(16):36-37
多年前,一位教师为了引出“蓝天”,曾这样启发学生:同学们,你的头上是什么?(头发)头发上面呢?(帽子)帽子上面呢?(天花板)天花板上面呢?(……)教师穷追不舍,直问到蓝天为止。这一个近似笑话的教例,简直可以成为相声素材。但它代表着一种阅读教学理念,即教师在教学时以“提问—求答”的方式将学生纳入“范式”,很有些“引君入瓮”的味道,但出发点据说绝对纯正。在我的认识范围里,钱梦龙先生教《愚公移山》时的问题设计是最成功的,远非“头顶蓝天”的提问所能望其项背。钱先生一问参加移山的都有哪些人,再问移山难不难…  相似文献   

19.
开心直播室     
“森林在这里!”余纲智无题老师:现在我给大家出一道题。划去下列词当中与其他词意义完全不同的那个词:奇妙、奥妙、寻找、奥秘。学生:划去“奥妙”。老师:为什么?学生:“奥妙”是洗衣粉,当然与其他词不同啦!(武进市东安初级中学吴萌珏)言而无信老师:现代人爱打电话,不爱提笔写信。大家想想,这种现象叫什么?学生:言而无信。(王嵩)爱提问的孩子儿子:爸爸,你说过,你最喜欢爱提问的孩子,是吗?爸爸:对呀,学问、学问,学要多问!儿子:那,我提个问题行吗?爸爸:好孩子,你大胆地提吧!儿子:你刚买回的香蕉什么时候吃…  相似文献   

20.
经常有同学前来咨询,更多的同学是在网上提问:“老师,我的数理化不好,马上要中考了,如何才能快速提高成绩呢?”“老师,上课时我老是走神,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不走神呢?”“老师,我一学习就瞌睡来,我应该怎么办呢?”……面对这些提问我多数在犯难,因为基本上提问同学的期待是:老师你给我解决这个问题的法宝吧,只要有了这个法宝我自己不要费什么力,使什么劲,就能轻而易举地就获得我想要的东西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