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在理性精神与人精神相互关系的计论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人观,一种是与科学理性相交融的人观.一种是与科学理性相对立、相隔离的人观。由于中国传统化中缺乏科学理性精神,由于今天的一些学对人精神的理解仍然带有传统人观的偏狭性,全社会应大力提倡科学理性精神,并努力实现科学理性精神与人精神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2.
某些现代西方批判理论家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为控制、支配、统治人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的意识形态,造成社会的生存、发展及文化危机,把科技推到“原罪”地位。而对于中国而言,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理性和精神,政治意识形态长期占据话语霸权,科学素质和精神亟待提高,因此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科技批判理论。而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极其丰厚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对立的观点也值得商榷。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建立在早就发达起来的农业文明的基础上的早熟而缺乏科学理性的人文精神,而科学精神是现代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代的人文精神应是融合科学精神在内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界定了关于"日本的中国观"的范畴意义,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本世纪日本人的主流形态的"中国观"依时代速进,分解为六种形态,即"脱亚论中国观"、"亚细亚中国观"、"大东亚中国观"、"反省与原罪中国观"、"文革与非文革中国观"以及当前以"新民族主义"和"和平主义"为主体的"多元中国观"(因限于篇幅,作者对"亚细亚中国观"和"大东亚中国观"作了省略),并分别以充分的史料与作者的经验实证对此作了分析与辨证,从而对本世纪日本人的主流形态的"中国观"作出了比较系统的具有科学意义和认识价值的总结。  相似文献   

4.
《岱宗学刊》1999,(2):37-46
本首先界定了关于“日本的中国观看范畴意义,在此基础上,作对本世纪日本人的主流形态的”中国观“依时代递进,分解为六种形态,即“脱亚论中国观”、“亚细亚中国观”、“大东亚中国观”、“反省与原罪中国观“、“革与非革中国观”以及当前以“新民放主义”和“和平主义”为主体的“多元中国观”(因限于篇幅,作对“亚细亚中国观”和“大东亚中国观”作了省略),并分别以充分的史料与作的经验实证对此作了分析与辨证,从而对本世纪日本人的主流形态的“中国观”作出了比较系统的具有科学意义和认识价值的总结。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由生到死是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既要珍爱生命,保护身体,又要发扬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生死是对立统一的,是红白喜事;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毛泽东的生命观是科学的生命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生命观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6.
中西传统自由观都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中国传统自由观注重内在的精神自由,它与性善论相联系,强调道德自律,认为当人达到了求真、至善的境界,就不再受外在功利的诱惑,从而也就获得了自由;西方人的自由观强调理性,注重外在的物质自由,它与性恶论相联系,认为为了达到自由状态,人必须防止被他人强制。中国人由于对人性作了过于乐观的估计,而忽略了制度性构建;西方人由于被功利主义所诱导,而忽略了道德自律的重要性。通过对比得知,这两种自由观都有一定的真实性、客观性,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不断取得辉煌历史成就。新时代站在奋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起点上,科学探析中国共产党人奋斗观的生成逻辑、系统阐释中国共产党人奋斗观的主要内涵、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人奋斗观的当代价值,为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实践提供方法遵循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8.
科学观是对科学的本质、社会功能的哲学反思。西方哲学的科学观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科学观,文艺复兴之后的近代科学观,现代科学观,后现代科学观。20世纪初,“科学”取代“格致”开始在中国流行。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把人类对科学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推进到了新的阶段。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科学的价值、科学精神、科学与道德等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马尔库塞在《单面人》中对技术异化现象给予了集中的批判,揭示了技术异化的严重社会后果,即人丧失了追求自由的精神和能力,以至成为非人。然而,由于他没有把握到人类历史发展本身的二律背反,缺乏辨证的眼光和唯物史观,最终赋予了科学技术以一种原罪的性质。而且,由于他没有把科学精神纳入到当时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所制约的客观价值关系体系中去做具体的历史的考察,最终陷入了唯心主义与悲观主义。  相似文献   

10.
论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及其实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人价值是科学教育的本然价值。科学扎根于人的“生活世界”,科学与人息息相关。科学发展的每一步折射着人性的光辉,人在科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求实创新、造福人类、追求统一和谐统一和谐的精神是人之为人的特性的彰显与表征。理性主义否定了科学与人的关联,排斥了科学教育中的人价值。功利主义教育观的突显和应试教育的盛行导致了科学教育人价值的丧失,使科学教育成为了失掉一半的科学教育。科学教育应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促进人的精神完善。更新教学内容,增添蕴涵着人价值的科学史内容,穿插反映科学家人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故事,开展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教育。改革教学方法,重视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对科学中科学精神和道德审美价值的体认。完善教学评价内容和方式,既注意总结性评价,又要重视过程性评价,由过程性评价确定科学教育过程中学生人品性生成状况。  相似文献   

11.
当代人文精神的特征和形成方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代人文精神是以人本世界观为核心的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以人的整体、全面、长远和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和终极关怀的态度和追求。人文精神既有历史普遍性,也有明显的时代特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都是人类普遍追求的主体性精神,它们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的福祉。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广义的科学精神,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和终极关怀的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也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不同人群、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和谐发展的全面和谐发展观。强势平衡、信仰先行、楷模示范是当代人文精神形成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中外经典作品的演出及传播越来越在积极按市场运作,以求更大的受众面和经济效益,从而造成更加明显的经典文化和大众文化对峙竞争的趋势。从音乐人文精神的建设方面看,这种做法弊大于利。此种竞争必然导致狭隘功利目的的产生,而狭隘的功利性永远是音乐人文精神的天敌。弘扬中外古典音乐精品,其目标瞄准的不仅仅是市场,要更多地指向每个人的人文情结。  相似文献   

13.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个方面,在我国,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展开,整个社会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对人文精神的呼唤,高职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应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融合的培育,使学生既具有人文精神又具有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4.
科学精神的内涵是求真、务实、创新、怀疑和坚持,人文精神的内涵是求善、以人为本,二者具有统一性.但是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中存在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离与缺失的现状.因此,大学教育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而实现这一融合的现实途径是变革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优化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完善管理体制、评价制度,改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5.
传统师范教育以知识、技能培养为本体,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育被忽视,导致教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缺失。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关涉未来教师人本情怀、科学研究自觉性与坚定性的形成,从根本上决定着未来教师履行职责的实效和专业化发展水平。因此,探索师范教育本体转向的改革策略,确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在师范教育中的本体地位,无疑是紧迫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今,发展观已由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观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人的精神层面发展成为人发展的重要标志。人的精神可分为两种基本层面即: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具有不同的内涵特点。在人发展中所起作用也不相同,忽视任何一方都会带来不良后果。必须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统一起来、融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体育中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的角度出发,首先界定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含义,然后运用比较研究法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二者融合的因素及必要性,最后构建了二者相融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研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其他学习方式不能替代的作用。针对如何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研究生是引领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并服务于社会的高端人才。一个合格的理工科研究生应该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育理工科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除了要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及健全的培养机制外,还应该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和研究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理工科研究生科学实验研究的培养环节,以实验室为平台,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为国家造就更优秀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涵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所要求的求实精神与批判精神、竞争精神与协作精神、开放精神与创新精神等积极因子,人文精神所体现的以人为本、个人价值、和谐发展等核心理念,必将在教师专业性向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