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周登朝 《福建教育》2005,(11A):20-22
新课程大力倡导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体验”、“感悟”,于是众多教者蜂拥而上,课堂上“体验”、“感悟”之风盛行。一片热热闹闹的说读评议声中,似乎忘记了培养理性思维也是阅读课堂的教学任务之一在新形势下。重新审视理性思维的教学价值,让体验活动和思维活动如车之两轮,并驾齐驱,相信可以给课改波涛中的弄潮儿们以适当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不忘“主体”——在尊重主体中感悟。学习活动是学习个体的一种自主活动,别人无法代替,也不是由教师单向可以决定的。不同的学生即使在同一位教师的指导下,对课的理解和体验也会各不相同。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课的理解和体验也会不甚一致。其实,学生不尽相同的个性主张是对话的丰富资源,而肯定学生的个性主张是对其主体地位的最大尊重。如在古诗《江雪》一课教学中,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也就是说我们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相似文献   

4.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阅读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丰富。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应“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充分挖掘教材中情感宝藏,借助教学中的情感因岽,唤起学生心灵上的感悟。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共同发展。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感悟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师的指导不仅在于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还要让学生逐步学会感悟。  相似文献   

5.
“自学讨论法”数学课堂教学是建立在学生求知欲的天性之上,给学生提供一种令人愉快的环境气氛,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使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有效地统一起来,使他们的兴趣、爱好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数学理论,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数学理论,形成数学思维。在自学讨论法教学中教师的地位作用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示范一引导。教师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学习的方法上,对学生做示范,让学生看到如何展开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6.
赵海英 《小学生》2012,(8):56-56
新课程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经历、体验”。本着新课改的理念,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相似文献   

7.
“体验”“感悟”是语文新课标中的关键词,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突出的位置。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还要重视为学生设计体验感悟性活动,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并不断探索出实施语文体验感悟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让活动贯穿课堂”是杭州市西湖区在进行义务教育七年级《思想品德》(人教版)新教材课改实验中提出的响亮口号,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实现成长,已成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追求。课堂活动成了《思想品德》课教学体现新课标精神的有效载体,构成了新时期课堂教学的主体要素。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设计课堂活动,利  相似文献   

9.
周继章 《云南教育》2005,(10):44-44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细读思考,我们不难发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而非教师给予现成的结论去获得道德知识。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19世纪时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了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因而从“体验”人手,适时地开展各项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相似文献   

10.
“动态生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当今课堂教学中广大教师的普遍追求.更是目前教学研讨的时髦话题.生成,既有教师通过“预设”预约的.这是教师的期待.亦是对教学的肯定:生成.也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凭借自身的探究、体验、感悟进发出的“灵光”,令人惊喜!课堂教学是施教者与学习者的“成长历程”.动态生成是教师教学生命的体现,更是学生学习生命的体现。精彩的动态生成,体现了课堂的活力.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生命化课堂的理想状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吴建强 《辽宁教育》2007,(11):55-56
“体验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以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体验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下,在一定的情境下,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有所感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积累个人的经验,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关注的是学生的个体特征,旨在让每一个个体都经历学习过程,引起个体心灵的震撼、内省、反思,激发对学习材料的独特领悟。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告诉我们,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走进文本,吸收文本精华,丰富精神世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读”和“悟”这两条主线,将阅读教学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真正融及心灵。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绪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下面笔者就谈谈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教师该怎样实施这一教学目标呢?  相似文献   

15.
戚敏华 《广西教育》2007,(10A):21-21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者共同的实践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体现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处理好“教”与“学”,“动机”与“效果”的关系,否则就会出现“教多”与“学少”的反差,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本文想就“生生对话”中教师的功能和作用做一点粗浅的探讨。所谓“生生对话”,即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现实的情形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体现对学生“自我体验”的尊重,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意见观点看法一律赞成而不加评判,其实这是对“尊重”的误读,也是对课改精神的误解。毫无疑问,课改的目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但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教师作用的强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17.
翁文方 《考试周刊》2011,(88):153-154
新课改注重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知识,强调“留白”艺术,强调“生成”。生成性教学是一种课堂状态,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它依然强调教师的作用,强调备课的重要性,强调知识目标的实现,但更加注重的是实现知识目标的过程。“生成性”是对学生被动“接受性”的一种批判和超越,是对教师“预设性”的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从“独自”走向“对话”.正是给了学生广阔的阅读发现、研究、探索的舞台。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心灵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建构“对话”型的课堂教学,促进对话的有效性,提升对话的质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染和熏陶,使阅读教学充满个体的价值。“对话”型的课堂模型为:  相似文献   

19.
感悟包括感性的体验和理性的思考,是对语言内涵的体味和对语言形式的深层理解。阅读教学中的感悟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注重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使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角度和生活经验,获得“自然得之于己”(朱熹语)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20.
学习是一种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发展与应用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数学活动的过程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增强对知识的感悟,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文章以“完全平方公式”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增强学生活动体验,提升学生学习实效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