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3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教材的文言文《种树郭橐驼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缲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课文注释将“字而幼孩”解释为“养育你们的小孩”。这样解释“幼孩”的含义,过于简单,其实等于没有解释。因为《现代汉语词典》的“小孩儿”有两个义项:儿童。也说小孩子。子女(多指未成年的):你有几个?这下问题出来了,  相似文献   

2.
闫丽 《语文知识》2004,(9):25-2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中有“宇而幼孩”一句,课文释“字”为“养育”。高一学生对此感到很陌生。“字”究竟有哪些意义呢?笔者在此试作解释。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执教唐代散文大家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文章讲述了一位种树能手的故事。种书寸能手郭橐驼种的树“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当时长安权贵和卖果者争相购买:有人问其缘由,郭橐驼则曰:“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顺应树木的生长规律,促使其本性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正是他植树高人一等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纪实性的传记散文名篇,《种树郭橐驼传》则是“幻设为文”、“以寓言为本”的传记散文名篇。两篇文章虽一实一虚,但都寄寓了作者的政治思想:为政和居官是否有“生人之意”、政治主张:改革弊政。但再渎《捕蛇者说》和《郭橐驼传》,却发现两篇文章还有诸多相同处:  相似文献   

5.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中有“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之句,对其中的“植木之性”.书上的注释是这样的:“[植木之性],种树的方法。性,性质,方法。”《教师教学用书》作了这样的翻译:“大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它的)土要旧的。  相似文献   

6.
徐松 《语文知识》2006,(2):24-24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有一句“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句中有“我”又有“吾”,细心的读者不禁要问: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相似文献   

7.
李金龙 《阅读与鉴赏》2009,(5):33-33,32
《种树郭橐驼传》是柳宗元的一篇传记散文。它通过对种树人郭橐驼既善种树又善管树的“养树术”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制漆性”(即尊重树木的生长规律)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即官吏治理民政)也必须“顺性”,不能“好烦其令”的道理。反映了作者希望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使百姓能各务其业不受烦扰的改革愿望。  相似文献   

8.
近来翻阅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感受柳文中的“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树“八字方针”,颇受启发:作文教学是否也能“顺人之天.以致其性”呢?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种树郭橐驼传》(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修订本)一文中,在介绍郭橐驼名字的由来时写道:“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课文对“偻”的注释是这样的:“[偻(jǔ)]脊背弯曲,即伛偻病。”对这个注释笔者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其中的“伛偻病”应作“佝偻病”。  相似文献   

10.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名篇《种树郭橐驼传》通过给郭橐驼立传,借郭橐驼之口介绍自己种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最后“得养人术”。若以其道,移之教理,得育人之术,也未尝不可。  相似文献   

11.
郭橐驼是唐代一个“病偻”的残疾人,以“种树”为生。这样的一个小人物本来是不能为如今的我们所知的,但柳宗元的名篇《种树郭橐驼传》却使这个小人物“名垂青史”。中国素有“以史为鉴”的优良传统,今天,我们就用这面小镜子照照现在的语教学吧。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有言日:“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告诉我们一个高明的种树人,不一定是杰作频出的园艺师.因为他懂得——生命会在自己的大剪刀下失去原本意义。郭橐驼种树之所以能枝繁叶茂.结果早且多.其原因在于他能顺应树木的自然本性.遵循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诗人用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的道理。同样,学生是树.教育可以借鉴种树的经验——“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道:“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意思是种树要顺应树木的天性,德育评价亦如此。尊重学生的天性,让学生自由发展,方能彰显德育评价的力量。为此,南京市东山小学在“长善而救其失”的德育理念指导下,对传统的德育评价体系进行了变革。  相似文献   

14.
《种树郭橐驼传》是柳宗元的一篇寓言体传记,是其早年在长安任职时的作品,它与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写的《捕蛇者说》可以说是形神兼似,有异曲同工之妙。首先,在格式上两者非常相似。《种树郭橐驼传》是先介绍郭橐驼其人,突出他种树的绝活;主体部分是一问一答,主要是郭橐驼的“答”;最后是问者由此而发出的感慨。《捕蛇者说》是先介绍永州郊外所产的“异蛇”,由此引出捕蛇者蒋氏;主题部分也是一问一答,主要是蒋氏的“答”;最后同样是问者即“我”的感慨。其次,在主题上两者遥相呼应。《种树郭橐驼传》中经由种树的老百姓郭橐驼之口道出了“长人…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讲哲理,种树高手郭橐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这并不是因为他有特殊的能耐,而是他能够顺应树木生长的习性,无为而治罢了.而其他人之所以赶不上他,是因为对树木"爱得太深,忧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离开之后又回头去看看.更过分的做法是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验察土是松是紧".其性质是"虽日爱之,其实害之",其结果"树的天性就与实际情况一天天地相背离了".这个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无为而治"的哲理.  相似文献   

16.
《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有深刻的思想意义需要教师去发挥引导作用。本文再现了《种树郭橐驼传》一文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7.
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的著名散文《种树郭橐驼传》脍炙人口。但是人们对其中“种树”的理解多不确切。一般读者、教师、注释者甚至名家(如“百家讲坛”主讲人)都有意无意地把“种树”理解为今天所说的“种树”即种植树木。其实这是误解。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005年6月版)选有唐代文人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文章在介绍郭橐驼名字的由来时写道:“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相似文献   

19.
高诗令 《文教资料》2010,(10):45-47
《论语》中孔子的话语中用来表示第二人称的代词有“女”、“尔”两个字。但“女ru”只表作第二人称单数代词,而“尔”既可作单数,又可以作第二人称复数代词。从孔子话语中表示第二人称单数代词的不同用字.我们可以看出《论语》并非一人理事编撰而成。  相似文献   

20.
唐朝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里描写了一个十分成功的职业种树者,其人所种之树“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问其秘诀,倒也平常,“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只不过顺应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而已。每读此文,便若有所思:“顺木之天”,这简单的四个字其实不正道尽了教育的全部真谛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