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语》是“以国分类”,“以语为主”编撰的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它以朴实凝练的语言记载了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公元前967年-公元前453年)活跃在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历史舞台上的人物和事件。女性作为政治交锋中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在《国语》中也被着墨甚多,由于历史的浩瀚和史书的限制,《国语》中有记载的多为贵族女性。她们有的知礼守法、勤劳节俭、聪慧机智、仰照后代;有的醉心权术,心狠手辣、狡猾阴险、惨淡收场。在这些女性角色身上也或隐或显的寄寓了先秦古人关于女性的品性、美德、价值、情感等多方面的评判标准,体现了时人以礼法为准绳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2.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全书共二十一卷,七万余字,记述了周王室和鲁、齐、晋、郑、楚、吴、越等诸侯国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约公元前947年)、下至韩赵魏共灭智伯(约公元前453年)、前后约五百年间的历史,其中尤以春秋时期的历史为重点。(国语)所记述的这一时段,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时期,王室衰微、诸侯纷起、大国争霸、杜会在动荡中变革进化构成了这一时期社会历史演进的大势。在传统与变革之间,人文思想异常活跃,社会历史的发展面临着多元的文化选择。(国语》着重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比较客观地勾划…  相似文献   

3.
我在1981年写的《我国先秦时代租赋思想的探讨》一文(载《中国经济思想史论》一书)和以后写的《管子经济思想研究》一书中,都对管仲“相地而衰征”的改革措施有所论述,但论述分散,未能充分说明此改革措施的重大意义。今以专题方式,缕陈愚见,以就正于专家。 1 春秋时期,大政治家管仲(?——公元前645年)相齐桓公(?——公元前643年),实行重大政治经济改革,其中一项,是租赋制度的改革。此事载于《国语·齐语》及《管子·小匡篇》,除个别文字外,二书记载完全相同。作为史实来说,应该是可信的。《齐语》所载整段文字如下:  相似文献   

4.
《叔向贺贫》选自《国语》。《国语》是以记载周代和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要内容的一部书。它常用对话来刻划人物性格并通过对话来论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权向贺贫》正具有这一特点。《国语》中叔向这个人物写得较多,如叔向谏杀竖襄、叔向论系援、叔向贺贫  相似文献   

5.
《左传》作者是否为左丘明至今仍有争议,争议的主要原因是左丘明生活年代与孔子同时而《左传》却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之后。本文借助一些史料推理分析,认为左丘明当是《左传》的始撰写者,撰写内容传授给弟子,其弟子据自己亲眼所见对预言及某些内容按照左丘明的思维轨迹进行了调整增删,最后的定稿人至少活到了公元前403年。关于左丘明与《国语》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写作过程的逻辑推理,认为编撰《国语》是撰写《左传》的必经步骤,但是左丘明编撰之《国语》今已不传了。  相似文献   

6.
浙江初中教材《社会》第四册第三章中关于中国铁农具和牛耕讲道:“春秋时期,铁器已在农业、手工业中使用,炼钢技术也已出现,农业上开始用牛耕地。”可是在本书第六章中关于中国古代农业中涉及铁农具和牛耕时又讲道:“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已使用铁农具和牛耕,重视改造土壤……。”关于“铁农具和牛耕”在农业上的使用,教材中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时间概念———春秋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而每位学历史的人都知道春秋时期并不等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是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春秋…  相似文献   

7.
《左传》《国语》中记载的《易》例,是探讨春秋时期《易》学的重要根据。《左传》《国语》中引《易》例有二十二事,可分为非筮占类引《易》和筮占类引《易》两类。对这些《易》例的归类分析,有助于探讨春秋时期的筮法以及《周易》在当时的应用。春秋时期卜、筮并用,占断吉凶的依据不限于《周易》,得到卦象的方法也未必是《周易·系辞传》中所记载的大衍之数起卦法。《周易》卦爻辞的写作目的本是系统地阐述吉凶之理,故判断吉凶未必通过卜筮。“某卦之某卦”有时用来表示爻题,有时则表示变卦,不可执泥其一。朱熹在《易学启蒙》中提出的断卦原则,或于史无徵,或与史相左,当非先秦古法。  相似文献   

8.
《春秋》是圣人孔子依据东周春秋时期鲁国的史料编篡的一部编年史,上始于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共计242年的历史。这242年的历史,既是东周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史,也是姬姓鲁国国君———以“十二公”为主轴的姬姓家谱史。站在家谱文化学的角度,可以说《春秋》是孔子为老姬家所修订的242年的家族史。“十二公”,即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  相似文献   

9.
《勾践灭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国语》。背景为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战争。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只剩下五千人。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与鉴赏》2002,(1):21-21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到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这三百六十几年诸侯的力量逐渐强大,周天子已经徒有虚名,无力控制各诸侯了。这段时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恰好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所记载的历史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与这段历史的时间大致吻合,所以,历史上就把这段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11.
现存先秦文献成书时间极为复杂,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先秦文献的思想形成或成书时代分为三个阶段:春秋以前、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其中成书于春秋以前的有《周易》、《尚书》、《诗》的部分内容;成书于春秋时期的有《春秋》、《左传》、《国语》等以及《尚书》、《诗》等的部分内容;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有《墨子》、《孟子》、《庄子》等以及《尚书》、《周易》等的部分内容。考察并了解先秦文献的成书时代,对于正确引用和解读这些历史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最早记载黄帝的史书——《国语》、《左传》中,都把黄帝说成神话和传说人物。黄帝究竟是人是神,千百年来,始终是一个谜。然而,《黄帝四经》的出土,使五千年悬案迎刃而解。《黄帝四经》在汉文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入土,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  相似文献   

13.
周代是我国古代文化璀璨辉煌的时期,其中春秋战国之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已臻于相当完美的阶段。《国语》一书就是这个时期一枝独放异彩的先秦历史散文奇葩。《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分国记事的国别史。它记载了上至西周穆王三十五年(公元前九六七年)下到东周老王元年即鲁悼公二十七年(公元前四四○年)五百多年间周王朝及各诸侯国间的大事以及贵族卿大夫的言论、生活,间或涉及一些人民的疾苦和他们对统治者的反抗斗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全书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个国家先后次序分卷记事,对每个国家又依照时代先后顺序叙写国务活动。计《周语》三卷,《鲁语》二卷,《晋语》九卷,  相似文献   

14.
海内外叶姓华人的始祖叶公子是春秋末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其家世生平的材料散见于《左传》、《国语》、《论语》、《荀子》、《新序》等古代典籍中,本文试作点考述,以便于对之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叶公生活的时代《左传》记载,子高任叶尹在楚平王五年,即公元前524年,他所参预的最后一次政治军事  相似文献   

15.
本文据《左传》《国语》《孟子》《史记》等古籍,朱熹《四书集注》、焦循《孟子正义》注疏以及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董洪利《孟子研究》等著作,为第五册“孟子专辑”五章内容提供相关简明背景材料,期于教学有助。桓文霸业《齐桓晋文之事》关涉到齐桓公、晋文公,这是春秋时代两个最著名的霸主。齐桓公姜姓,名小白,公元前685—643年  相似文献   

16.
齐桓公,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在位,齐桓公在位时期,重用管仲、宁戚等一批贤能之事,改革内政和军事,发展生产,使齐国强大起来,成为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霸业的成功,某种意义上说,是齐桓公用人思想和实践的成功。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是我国政治制度大变革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为了在混战中求生存、求发展,纷纷调整各自的统治政策,并且展开了人才竞争,“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各国诸侯几乎都认识到了人才对国家兴衰的重要作用,齐桓公对人才的重要作用也有深刻的认识。《管子》中…  相似文献   

17.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不仅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中国文艺美学理论最为重要的奠基者。孔子的文艺美学观是他的整个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观点主要渗透在《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中。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公元前322)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他的文艺美学思想也是他的整个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观点集中表现在美学专著《诗学》、《修辞学》中,此外他的《伦理学》、《政治学》等著作中也时有文艺美学思想闪现。孔子文艺美学观与亚里士多德文艺美学观的相似点,主要表现在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文艺的社会功用、文艺批评的标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期(公元前684年),齐国和鲁国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战争,史称“长勺之战”。教材选自《左传》中的《曹刿论战》,记载的就是长勺之战,文中写鲁国打败齐国的战争过程只用了52字。战斗紧张而激烈,作者为什么只用了如此少的文字呢?  相似文献   

19.
一叶知秋     
叔孙豹,又称穆叔、穆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重臣,主掌鲁国外交事宜,目光犀利,善于辞令,既刚正不阿又深谋远虑,是古代著名的贤良。他能高屋建瓴,见人所未见,预见人事祸福,由此而事先做出有利于君主的判断与抉择,避免事到临头的茫然无措。在古代经典《左传》中,他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被当做圣贤来写的典范类人物之一,而《国语·鲁语下》中的一段故事,恰好反映出叔孙穆子目光如炬的远见卓识。虢(guó,郑地)之会(公元前541年春,晋、鲁、楚、齐、宋、卫诸国派使臣会盟),楚公子围(楚康王之弟)二人执戈(此特指仪仗)先焉。蔡公孙归生(蔡国大夫)与郑罕虎(…  相似文献   

20.
《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它是一部独特的历史著作,与《国语》一样,是国别体史书,按战国时期秦、齐、楚、赵等十二国的次序,辑录与十二国有关的史实497条,33卷。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讫于秦并六国之后,约当公元前452年至公元前216年。它可能是秦汉间编纂的史书,作者及成书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原来可能只是战国时期史官们记录下来的史料和纵横家、策士们用于揣摩、演练口才的文稿。这样的拼盘式的东西,名称也极多,如《国策》《国事》《事语》《短长》《修书》等。后经刘向整理,并定名为《战国策》,这一堆芜杂而错乱的文稿才变得流畅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