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莉 《辽宁教育》2014,(3):49-50
正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有一句名言"我们知道的远远超过我们所能言传的"。他认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等来表述的明确知识;另一类是镶嵌于实践活动和情境中,富有个人色彩的默会知识。在传统的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多地关注了课标与教材中用文字和图像表述清楚的明确知识,而忽略了隐含在文字背后的默会知识。而这些知识,恰恰是教师  相似文献   

2.
一、缄默知识及其分类 Polanyi首次提出“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意义上可以用概念、命题、公式、图表等加以陈述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而在人类知识体系中存在的无法言传或不能清楚意识到的,能够被成功地运用到科学创造、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知识称之为缄默知识。  相似文献   

3.
李莉 《辽宁教育》2014,(2):49-50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有一句名言“我们知道的远远超过我们所能言传的”.他认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等来表述的明确知识;另一类是镶嵌于实践活动和情境中,富有个人色彩的默会知识.在传统的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多地关注了课标与教材中用文字和图像表述清楚的明确知识,而忽略了隐含在文字背后的默会知识.而这些知识,恰恰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和前提,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4.
葛操 《政治课教学》2008,(10):27-29
一、缄默知识及其分类 Polanyi首次提出“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意义上可以用概念、命题、公式、图表等加以陈述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而在人类知识体系中存在的无法言传或不能清楚意识到的,能够被成功地运用到科学创造、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知识称之为缄默知识。  相似文献   

5.
一、缄默知识及其分类 Polanyi首次提出"缄默知识(tadt knowledge)"的概念.[1]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意义上可以用概念、命题、公式、图表等加以陈述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而在人类知识体系中存在的无法言传或不能清楚意识到的,能够被成功地运用到科学创造、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知识称之为缄默知识.  相似文献   

6.
一、隐性知识理论在当代知识理论中,知识总体上可分为两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或缄默知识。英国学者波兰尼明确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别:显性知识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也被称为明确知识、言语的知识、清晰的知识,而隐性知识  相似文献   

7.
徐红 《甘肃教育》2009,(2):60-61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默会知识的概念。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分为明确知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隐性知识)两类。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语言、文字和符号等去清晰表达的知识;默会知识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常使用却又难以或不能用语言、文字、符号清晰表达的知识,如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所拥有的知识。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能够言传的。”  相似文献   

8.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958年提出了隐性知识概念:"人类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1]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具有隐晦性、难以传递性特征,大量存在于初中语文课本。  相似文献   

9.
一、“教师个人知识”(一)“教师个人知识”的含义“个人知识”一词是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人知识》这部巨著中提出来的。波兰尼认为,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的个人知识如个体的判断力、理智的激情、信念、责任心等对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人文社会科学中更是如此。他进而指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一种知识称为明确知识,而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明确知识…  相似文献   

10.
韩艳 《教学与管理》2006,(9):111-112
阅读是人类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活动。阅读是随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唯其与文字的密切关系,在口头语言优先的西文语言学语境下,对于英语阅读过程的研究一直处于滞后的境地。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英语阅读被看成是孤立于其他各项技能的独立活动。学习者只要掌握了一定词汇和语法知识就自然会读。在此阶段,英语阅读基本上就会被当作一个自然的识字过程。  相似文献   

11.
<正>默会知识是一种经常被忽略的知识,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提出的,它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一种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我们通常看到的表现在语言、书面文字下以各种文本形式传递的显而易见的知识,这种知识逻辑性强、可言传,同时又是明确的具体知识。默会知识与之相反,也就是以我们通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形式存在。我们头脑中的默会知识到底是什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对知识有过很多定义,也有过很多种不同的知识观,但大多都把知识视为正确的、经过检验的、被专家学者系统加工整理过的人类认知成果。自网络诞生以来,人类的经验被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存储在数字媒体中,并通过网络迅速传播,一种新的知识类型开始出现并受到重视。这种还在形成过程中的、尚未被系统加工整理的知识,被称为软知识,而传统的、经过系统加工整理的知识被称为硬知识。区别软、硬知识最主要的指标是知识的稳定性,包括结构的稳定性、内容的稳定性和价值的稳定性。以软、硬知识为主要划分标志的知识观被称为"新知识观"。新知识观引发了一系列变化,产生了新学习观、新教学观以及新的教与学和理论与模式,对新时代的教育变革和教育信息化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种默化知识,通常表述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部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是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认知感悟,它通过隐性的方式对学生语文的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活动正是要努力搭建意会和言传的桥梁,促进学生意会和言传的不断转化。一、语文教学的意会和言传语文教学的意会和言传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通过作者的言传还原于作者的意会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手段的变革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界定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物质工具 ,它作为一种活动传导体和媒介物存在于教学过程中。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对教学手段产生巨大影响。纵观人类科技发展 ,教学手段的变革大致主要经历了四次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产生于人类文字的出现。在人类文字出现以前 ,教育和教学的基本方式只能是口耳相传、身体的示范、摹仿、练习等 ,知识的储备只能凭借大脑的记忆。书面语言的出现 ,使学校教育离开生产劳动过程成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活动现象 ,不仅出现了学校 ,而且开始采用粉笔、墨板作为运载…  相似文献   

15.
阅读是人类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活动。阅读是随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唯其与文字的密切关系,在口头语言优先的西文语言学语境下,对于英语阅读过程的研究一直处于滞后的境地。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英语阅读被看成是孤立于其他各项技能的独立活动。学习者只要掌握了一定词汇和语法知识就自然会读。在此阶段,英语阅读基本上就会被当作一个自然的识字过程。传统上对于阅读的种种定义都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上:阅读是一个私人的心理过程,它是以主体(读者)和客体(文本)的二元中心为前提的。正是这种将…  相似文献   

16.
任兴洲 《教书育人》2007,(11):63-65
一、隐性知识的概念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85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考察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1958年,英国学者迈克尔·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图表或数学公式表述的。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的行为的某种知识。"波兰尼把前者称为"明确知识"(即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缄默知识"。  相似文献   

18.
从默会知识看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默会知识的内涵与表征默会知识,亦作意会知识,也有人译为缄默知识、隐性知识。顾名思义,默会知识是指不能明言的知识。波兰尼指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这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前者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称为显形知识、明确知识,也称为名言知识,即能够明确地表述的知识,而后者则称为默会知识或非明言知识。波兰尼认为:“在默会知识能被默会地掌握的同时,显性知识则必须依靠既有的默会知识去默会地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一、缄默知识概述 缄默知识最早是由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Polanyi)提出的。1958年,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明确提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如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那么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  相似文献   

20.
沈赟 《四川教育》2001,(12):18-19
汉语中有一条成语叫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思是“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无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这条成语中有两个重要概念:“意会”和“言传”. 言传,即通过语言交流信息,表达思想。言传的知识表现为外显的编码化知识,如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或图表和数学公式表达的知识。意会,是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感悟。意会知识就是通过体验、感悟而达到的一种微妙的尤法用语言来表达的隐含经验类知识。随着现代认知理论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越来越关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认识活动,如对艺术作品的欣赏、科技创造活动小的灵感和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