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化身份一直以来都是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主题,其定位在华裔美国文学吏上屡经变迁,即从文化认同、反认同再到否定的认同;或是像黄玉雪那样完全屈服于美国文化,或是如赵健秀对美国文化完全对抗,但是任碧莲却在其作品中表现出了文化身份定位的特殊性,超越了长期以来华裔作家在两种文化处境中苦苦挣扎的困境,展现给我们一个多元文化杂交的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2.
文化身份的探寻、中美两种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一直是美国华裔文学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伴随并推动了美国华裔文学发展的赵健秀与汤婷婷之间的"赵汤论争",从侧面反映出华裔在思索自我身份、寻求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美国主流文化与少数族裔文化间的碰撞、冲突和交流。  相似文献   

3.
王刚 《考试周刊》2011,(79):20-21
离散是近年来族裔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国华裔作为一个离散群体,在文化身份认同方面表现出离散文化的特点。本文从离散理论的视角研究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的《梦娜在希望之乡》中主人公梦娜的身份建构,试图说明任碧莲用梦娜不断变化的身份认同质疑族裔与文化身份的固定化和唯一性,从而提出华裔离散者身份建构的流变性与混杂性。  相似文献   

4.
《女勇士》将母亲的“讲古”与叙述者的想象巧妙结合在一起,以对话性叙事结构表现一个华裔少女寻求自我身份的过程。而叙述者主体身份的建构是在与现实和历史人物的对话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抗拒的抉择中和中美文化的融合中完成的。这部作品开启了华裔文学与美国主流文学、文化的对话。  相似文献   

5.
认同何种文化,对于美国华人来讲是自我身份界定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美国华裔作家的作品中对于中美文化的界定,探讨美国华裔作家群的文化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6.
自传体小说作为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主题与写作题材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构建自我"身份认同"的愿望。西方文化批评视野下的当代美国华裔女性自传体小说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创作所致力于讲述的"他者"在异质文化中的"边缘"处境和身份探寻。  相似文献   

7.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在第一部小说《喜福会》中探讨了文化身份问题,并揭示了她对文化身份这一问题的深刻理解。在作品中,谭恩美讲述了四位华人母亲和美国女儿之间的冲突以及和解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母女们文化身份认同的过程。笔者紧扣文化身份这一主题,尝试应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以及他对文化身份认同和杂合性概念的阐述,对母女们的文化身份认同过程进行解读,意在为《喜福会》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视角,同时,也为华裔和其他移民或族裔群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构建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第五代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在亚裔美国文学与文学评论领域里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的小说《唐老亚》(DonaldDuk)描述了美国华裔青少年唐老亚在春节期间对华裔美国人历史的探索和对自我文化身份认同的转变。该小说在文体上属于成长小说的范畴。从成长小说的视角对《唐老亚》的成长主题、成长领路人和成长仪式进行分析,探讨唐老亚的文化身份建构过程。对美国华裔青少年的成长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曲静 《海外英语》2015,(3):180-181
该文以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的小说《典型的美国人》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适应的U型曲线模式分析小说中张家人来美后的发展变化过程:从对美国生活的新奇到在文化冲击下对中国文化的固守,到后来完全被美国化,最后到对美国文化完全适应状态完成自我文化身份的重建。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的小说《典型的美国人》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适应的U型曲线模式分析小说中张家人来美后的发展变化过程:从对美国生活的新奇到在文化冲击下对中国文化的固守,到后来完全被美国化,最后到对美国文化完全适应状态完成自我文化身份的重建。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的主流文化中,脱离本族文化的华裔已经被边缘化为“他者”。他们是具有双重身份但又同时被两种文化排斥的群体,在文化身份问题上必然经历两种文化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然后形成了一种既非此亦非彼的混杂属性。在谭恩关的成名作《喜福会》中,无论是中国母亲,还是美国女儿,认同一种既不是纯粹美国的,也不是纯粹中国的混杂的移民身份。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将以中国人民传统的娱乐休闲活动——打麻将为基点,通过分析麻将对东方文化的传承作用﹑麻将桌建构的"第三空间"和麻将作为融合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阐述后殖民主义下身处美国主流社会边缘的中国移民的尴尬处境,展现小说主人公对东方文化的深深眷恋和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情,并探寻以谭恩美为代表的美国华裔作家在平衡东西方文化冲突上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运用散居批评理论分析华美文学中散居者的身份寻求,可以发现,部分散居者选择了一条在"存在"与"生成"的并置和平衡间建构散居身份的跨文化途径.他们在中国和美国文化间架起桥梁,使其身份跨越种族的、文化的篱笆,承载中美结合,坐拥文化杂糅,笑纳身份流变.  相似文献   

14.
旧金山中华化中心建立于1965年,是一个主要基于社区的非盈利性组织,其目的是促进美国对中国和中美艺术、历史,化的理解和欣赏。在旧金山唐人街和其它美国的华人社区,中国新年的庆典并不能理解为中国化的直接移植。由于他们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不同,这些地方性的庆典已经变得各具特色。唐人街的庆典活动不仅有直接来源于中国的古老习俗,也包含了一些对于美国的其他化的适应性变化。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的双重影响,美籍华裔作家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身份的问题,所以她们在创作时还往往承担着文化译者的职责。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研究美籍华裔作家汤亭亭和谭恩美的小说中的翻译现象,认为美籍华裔作家积极打破殖民者眼中的刻板印象,主动接受自身的杂合身份,在"第三空间"为解殖民斗争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针对《汉字化》发表的《由美国的一则民谚说起》这篇短存在的问题,本从思想内容、汉字知识、语言字规范等方面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分析批评,驳斥了“汉字是智能型字”的荒谬观点。目的在于净化学术环境,维护先进化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7.
陈靖姑信仰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点。在古田临水宫祖庙举办的陈靖姑文化节上的祭祀大典中,通过各种仪式的展演,唤起并激发了人们"两岸同源、根脉相连"的集体记忆,增强了两岸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要发挥古田陈靖姑文化节祭祀大典在强化两岸文化认同中的作用还应注意:祭祀大典应官方与民间相结合;合理选择象征符号来阐释仪式的展演;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两岸祭祀文化互相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新疆具有特殊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多文化共生的地域。多元文化共存的现实虽然带来新疆文化繁荣的景象,但是也对新疆的安全和稳定带来一些隐患。7·5事件之后,文化认同的危机问题在当下新疆显得尤为关键。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以文化认同凝聚国家认同,是消解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疆文化安全威胁的一条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美国主流文学中的华裔是被作为他者进行再现的,其形象具有定型化的特点。美国华裔文学出现后,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华裔文学中华裔形象的再现经历了从自我东方化到对主流社会的文化霸权主义进行渗透、解构和重建的历程。后殖民理论视角下的华裔文学中的华人形象再现,揭示了再现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再现与权力的关系问题。华裔文学中自我再现的变化是美国社会各种权力竞争、变动的结果,重建自我是对主流文化霸权主义进行抵抗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谭恩美《接骨师之女》中的女儿露丝是第二代美籍华裔移民,处在中美文化夹缝中的她感受到被两种文化边缘化的痛苦,由此坠入迷茫与困惑深渊。直到认同中国文化后,露丝才走出文化身份缺失的困境,并完成了对自我的重构。作者借此表明华裔移民应该在中美两种文化间找到一种平衡,并利用其独特的文化身份为两种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