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关于“诗中有画”,学术界比较倾向于认为它是指在诗中呈现出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事实上,“诗中有画”存在于两个层面:创造和接受,同时还有一个前创造层面。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王维的“诗中有画”,我们可以发现,其独特之处正在于他运纯熟诗法,融绝妙画技,成鲜明之境。  相似文献   

2.
“诗中有画”、“色彩描写”是中国古诗中的普遍特点或重要议题,“诗中有画”与“色彩描写”具有“相关性”,需从“色物不分”的“大色彩观”下去审视.本文通过色彩与语言的特性比较等方面进行美学透视。  相似文献   

3.
对“规范汉字”概念的提出,以及当前学术界各家对该概念定义的描述总结,综合、比较了各种定义内涵与外延,进而概括出现行“规范汉字”较为科学的定义,并总结其性质特征。以达成对现行“规范汉字”定义的理论共识。  相似文献   

4.
王维的诗歌富有诗情画意。早在唐代天宝年问,殷璠《河岳英灵集》即有“在泉为珠,着壁成绘”的赞誉;到了宋代,大豪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099从此,“诗中有画”便成了王维诗的定评。  相似文献   

5.
马晶 《青海师专学报》2004,24(3):113-115
“诗中有画”是指通过语言在审美想象的作用下把头脑中的表象组合起来,形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画中有诗”则是指通过线条、色彩的视觉刺激,产生诗一般的审美体验,二者通过意境相互沟通。  相似文献   

6.
<正> 一、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和现实根据 “素质”这个词本来是一个生理学的概念,一般是指个体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和行为模式。但自从80年代中期一些教育学家提出“素质教育”这个概念之后,“素质”便被当代各界学者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外延。由于学术界对素质教育争论较大,再加上近年来“素质”这个概念有被泛用的倾向,因此做为学术研究者首先必须对其进行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一般认为尼采学说是“战国策”派的依据,其实,“战国策”派与尼采学说有较大的差异:“战国策”派是为国民党政府建立“意志集中,力量集中”的极权政治服务的,而尼采思想却是高扬生命价值的学说。  相似文献   

8.
苏轼明确指出王维的山水诗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张岱对此提出了质疑,当然历代也不乏苏轼的支持者。其实,争论的双方都没有事先界定物质画与想象画,也混同了“有画”与“可画”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卢娇 《学语文》2021,(1):65-67
以往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联的解读还不能完全揭示该联的审美内涵。实际上,除了通常所说的“诗中有画”外,该联也体现了盛唐诗歌“兴象”和“情多”的美学追求。同时,东坡所谓“诗中有画”不是单纯说王维的诗像传统绘画一样形象鲜明,而恰恰是说它超越了传统绘画对“形似”的追求,因为此处的“画”特指文人画。“诗中有画”效果的取得,不仅有赖于诗歌意象的选择,也得力于作者对诗歌语言的组织和安排。  相似文献   

10.
"女书"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女书”现存于湖南省江永县及附近一带,它是在当地妇女中世代流传的一种奇特文字。1983年,“女书”进入学术界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年来对“女书”的破译,研究和抢救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龚健 《昆明大学学报》2006,17(3):45-47,69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仅善于结合自己的感受来写景,而且善于在写景中表达自己的心情。王维的写景诗,能做到使山水的形貌、神韵与诗人的情致完美地统一起来,给人以浑然一体的印象。有人认为王维的《终南别业》,只写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闲适情趣,其实在表现闲适情趣中,也透露出淡淡的寂寞和无奈。如果我们欣赏王维的作品,不联系其生平和作品写作时的思想状况,就只能看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不能体会到隐含其中的更为复杂的滋味。  相似文献   

12.
“画中有诗”是研究诗画关系时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话题,然而与之相关的论述实在罕见。“画中有诗”的具体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物故事画犹如叙事诗,画面可以再现历史内容;二是山水画犹如山水诗,山水诗、画的意境是十分相近的;三是寓意画犹如寓意诗,画中寓意增强了绘画的审美功能,这种画风已经成了绘画的主流。“画中有诗”是没有争议的,然而画中之诗是否能被观画者品出来,这与个人的艺术修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苏东坡<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中的"河东狮子吼",实指柳真龄说经以戏陈季常,非指陈季常的夫人柳氏"凶妒",也非指陈季常"畏内".南宋人洪迈言"河东狮子,指柳氏"的说法,是错误理解了此诗的原意,亦误解了黄庭坚与陈季常尺牍的含意.清人王文浩对"河东狮子吼"的注释虽然正确,但言柳氏于元丰六年病故,言陈季常无妹亦有误.  相似文献   

14.
《周易》中"比"卦的卦象和卦意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哲学在本体论、认识论上的基本思想。"比"即为象征,以"赋"与"兴"作"两翼","赋比兴"实际构成中国诗学中完整的象征主义。如果说"赋"代表了一种"醒","兴"则代表了一种"醉",而以"比"为核心的"赋比兴"在整体上体现出了中国文艺理论中这种似醉还醒的象征主义精神,它们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上给予文艺创作一种坚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对王维边塞诗《使至塞上》的诸多误解、曲解,不仅损害该诗积极向上的思想意义、雄迈豪逸的格调,更贬低了它崇高的美学价值。误解之源,在于不了解“孤烟”的特定意蕴和美学意义,因而导致对全诗的思想内容和主旨理解的偏颇与谬误,从而大大贬低了边塞诗之冠冕的崇高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曹植诗歌之“骨气”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植的诗歌具有“骨气奇高”的特征,但对于这个特征的理解颇多歧义,笔认为,在曹植一生追求理想并屡遭失败的过程中,他面对骨肉相残的现实所表现出的或顺从权势,或抗争灾难,或沉溺痛苦,或超脱尘外,以及任性而行和持性而作等矛盾对立是其诗歌“骨气奇高”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形成这个特征的根本原因是他的儒道互补的人格和对风骚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17.
先秦孔子以"诗"为教,言修身当先学诗,强调诗的政治教化作用,即为"诗教". 后世推尊儒学,奉《诗》为经,"诗教"思想遂传承久远. 探其广传之根源,其一,"赋诗言志"[1]对春秋时期"诗教"思想的传播起到了极好的推介作用;其二,"独尊儒术"是"诗教"思想极盛于汉的重要原因;其三,封建科举取士制度是隋唐及此后"诗教"思想在士子阶层广为传承的根本原因;其四,宋元明清时期话,本小说、杂曲百戏等民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艺样式,也使"诗教"思想得以在市井细民之间广泛传承. 及至近代,虽因读经之衰落而致"诗教"思想沉寂良久,但今人若能在继承古之"诗教"传统基础上,假之现代科技之条件,丰富创新"诗教"之传播方式,必将有利于"诗教"思想之复兴,有助于"诗教"兴国之大业.  相似文献   

18.
“书画同源”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为古代学者所关注。在当代美学界中,对这个命题也作了很多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也存在诸多不足的方面。本文以“书画同源”之“源”为切入点,认为“书画同源”不仅指中国书画有共同的起源、共同的用笔技巧、共同的思维方式,更重要是书、画有着共同的艺术意境的追求和共同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在与读者目光相接触的瞬间,能引起大多数读者愉悦的景物描写叫做乐嚣,反之则叫做哀景。《青青河畔草》中“乐景写哀”技法的运用已十分成熟,乐景在客观上使主人公的衷情在读者的心目中得到了极大的强化,使全诗产生了惊心动魄的力量。客观上的“乐景写哀”现象经楚辞、汉诗而不绝,至《古诗十九首》而蔚为大观。有唐以后,此技法应用的频率和范围更高更广了,清《红楼梦》更是达到了乐景写哀的极致。  相似文献   

20.
周济词学思想承张惠言而来,在其“比兴寄托”说的基础上提出“寄托出入”说。此说不仅强调内容上的雅正立意,还追求艺术风格的浑化无痕。周济“寄托出入”说,是香草美人诗学理论在词学领域的延伸,既推尊词体,又深化了词体的功能,具有双重价值,同时也是清代词学诗学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