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教学中,教学内容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应该有效地开发、运用课程资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从儿童的身边挖掘出有教育意义的资源,搭建历史与生活的桥梁,让历史更立体更饱满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教学内容因此而变得更"厚"起来。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倡导的是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的新型课堂教学。因此,要构建有效的品德课堂,必须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在各种活动中获得直接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一、立足学生生活,还原"真实"的课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意思就是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真正的作用,并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求把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实效,也会使课堂上出现生机和活力。1.教学内容生活化品德教材的内容极其丰富,教科书多以图画、真实的照  相似文献   

3.
<正>多年来,我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中坚持让品德与生活课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的生活以活动、模拟等形式在课堂中再现,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长。一、教学内容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虽然来源于学生生活,但是它与生动的社会现实有一定距离。因此,为使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生活,在教学中我尽量选取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感受与体验表达出来。我结合班内存在的浪费现象:教室里的电灯  相似文献   

4.
<正>学生品德的培养离不开他们的生活,学生的生活空间有多大,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就有多大。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是要让品德与生活同行。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品德与生活》教材在贴近学生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教材都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学生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  相似文献   

5.
正品德与生活教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增加生活体验,以此拉近书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品德与生活教学更"生活化",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等方面都要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理念认为品德教材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创造性完成的教材.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的预设.有针对性地挖掘各种有利因素.使课堂教学与儿童的真实生活紧密相连.不断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教学品德课时.努力通过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阵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力求品德教学更具实效。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从课程内容、课程性质、理念、课程教学目标等方面作了具体的陈述,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实现品德课程的这些功能,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相互讨论中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有效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教学内容实施开放性、教学资源加强整合性、教学方法重视参与性、教学评价体现激励性.  相似文献   

8.
品德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品德知识和规范要求,懂得一些生活思维方式,还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待人接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应立足品德课堂,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等方面入手,改进、优化教学,提升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正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要回归生活,品德培养更要回归生活。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之中进行。为此,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教学中做到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一、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  相似文献   

10.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潮的迅猛推进下,《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的许多教师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诸多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使品德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品德教学实效仍然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是:1.品德教学内容仍存在成人化、教条化的问题,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材的编写由于考虑到根据《思品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既要注意传统的内容,又要注意培养现代意识.还要面向广大的学生,因此教材针对共性问题而编写,  相似文献   

11.
感恩教育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培育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材处处渗透着感恩教育内容。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利用教材、拓展教材,让感恩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知恩、感恩、报恩,树立正确的感恩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正>当前素质教育改革后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生品德绝大多数来源于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价值。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让学生能够用眼睛去观察周边的世界,用自己的思想去评判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品德教育源于生活,因为品德教材中绝大多数的素材是从生活中提取的,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去寻求生活中的教育内容,时刻关注学生对生  相似文献   

13.
林立村 《时代教育》2014,(6):161-162
《品德与社会》课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脱离了现实的品德教育就会失去其实际意义。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回归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教学中要因地制宜,结合情境,充分利用社会中的实际案例拓展教学空间,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实效性。因此品德课教学就应该由教材、学校拓展到社会生活当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14.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材编制主要围绕着大课程的纲要,其分别是《品德与社会》和《品德与生活》。而据我国《纲要》强调,该课程的活动性较为突出。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这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调整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活动氛围中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以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5.
王璋贵 《教育》2012,(27):39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教科书的编写把学生当作主角,设计了一系列学生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烦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让课堂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在课堂中创设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传统学习封闭性的生动写照。它造成学生学习负担重、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人文性等等。究其原因在于传统教学以书本知识、教案为本位,教师拘泥于教材而照本宣科,远离了生活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的大课堂致使《品德与社会》(文中简称“品社”)教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凝固了品社课堂的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是品社课堂失去了新鲜的活力。那么如何才能让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生活,走向“生活化”的道路,让儿童在学习中明白道理、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呢?  相似文献   

17.
蒋惠英 《成才之路》2013,(36):27-28
“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感悟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生活的体验和磨炼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此,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格外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为教学空间,让他们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笔者认识到品德课堂也要拓展教学时空,在教学中紧紧围绕"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深入研究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课程资源,重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活动为主线、以育人为主旨、重视道德行为的践行、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体会学习的快乐,感悟做人的道理。  相似文献   

19.
由于学生年龄及心理正处于成长和发育时期,因此,教师要完成基本教学内容,实现主要教学目的,就必须在课堂教学时,认真钻研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研究教学方法,努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的知识,进行实际有效的教学。一、巧用媒体,激发兴趣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直观形象,能够较好地让低年级的学生集中注意力,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内在动力等  相似文献   

20.
让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是品德教学的追求。如果教师只进行单纯的说教,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则会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我们应让生活成为品德教学的源头活水,将教材与生活相结合,促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