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主体性语文教学是在新课标下出现的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在这种模式下,许多老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变“满堂灌”为“满堂问、满堂论、满堂动、满堂看”,甚至违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与课改的精神背道而驰。这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出现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同样是贻害无穷的。主体性语文教学必须从“形似”走向“神似”,从而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2.
当今的语文教学改革中,人们已从过去单纯强调语文教育的社会性而逐渐认识到语文教育与语文学习的个性化作用,并且有向语文学习主体绝对化的倾向。这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做法,对语文教育的良性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本文针对语文教育的社会化、语文教学的个性化及语文学习的个性化诸因素,提出了如何处理好语文教育、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三者之间关系的方法,并进而指出了正确处理三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董晓玲 《辽宁教育》2003,(10):40-4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给中学语文教育带来了全方位的、意义深远的变革,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且不说课改实验区的如火如荼,广大语文教师的积极探索,就是非实验区学校也已进入了“隐性课改”,语文教学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如何把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内化为语文教师的个性化认识,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是一个关键问题。在课改实验中,由于某些教师对语文教育的新理念缺乏深入的理解,对新的教学方式没有很好地把握,丢弃了传统的有益的东西,盲目地“跟风”,追求“时髦”,致使语文教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陷入了…  相似文献   

4.
李华 《学语文》2011,(4):45-45
新课程的实施已近十年。这期间我们走过了很多曲折.其中对文本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争论也很多。曾经有专家把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奉为语文教改的至理名言.淡化了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强调教材只是我们教学的“材料”,而不是我们教学的“内容”.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语文教学伴随着巨大的惯性进入一个超越现实的伪科学的泥淖 ,教师和学生束缚在一个虚拟的学语文的环境中 ,本末倒置地去“研究”语文 (为了应付考试 ) ,而不是实事求是地去“学习”语文。文章针对这一现状 ,从课程与教学的结合上提出了科学地界定“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的看法 ,即处理好课内、课外语文学习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带来了一场语文教育的革命,语文教学犹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尽显生机。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百花齐放。在教学实践上,以前的那种传统的教师凌驾于课堂之上、学生唯教师的马首是瞻的教学方式已被坚决地否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理念:以生为本,服务学生。但在实践中也有一部分教师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迷失了方向,抛弃文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些教师刻意求“新”,锐意“改革”,尤其是在一些展示课上非常突出。  相似文献   

7.
徐莉 《学语文》2021,(2):23-25
传统家训不仅可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其内容中也包含着宝贵的语文教育思想。古代传统家训中的语文教育思想直接促进了古代的语文教育,研究、挖掘和继承传统家训中的优秀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将此运用到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极大地促进当代语文教育的发展。本文侧重探析“大语文”背景下传统家训中“应世经务”的语文教育作用、“修身力行”的语文教育目标以及“阅读、写作和言语”等语文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8.
夏智 《现代语文》2006,(8):18-18
最近在《语文建设》2006年第3期上读到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的一篇文章——《新课程的当务之急》,感觉到王尚文教授又“急”了。尽管王尚文教授表示“由于教育问题往往不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问题”,但依然是担心“语文新课程下一步怎么走”。他在为今天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中“泛语文”和“非语文”现象而着急。我昕过王教授的报告,也看过王教授的一些文章,确实感到王教授是一个喜欢“急”的人。我想王教授和其他关心我国语文课程建设的人士一样,真的在为今天语文教学现状的不如人意而着急。  相似文献   

9.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给语文教育洞开了一片美丽的天地,教育教学理念、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都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弥足珍贵。然而在悉心洞察和静心思忖之后,我们似乎又感到语文教学从一个极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目前的语文课堂仍不尽如人意:有的教师依赖多媒体课件,以频繁切换的文字或图画来显示备课的完整和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育教学固然没有定法.但语文教育教学必须得法。语文教育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语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有效教育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语文教育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语文教育教学有效吗?”“我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合适吗?”“有没有更有效的更适合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杨和平 《文教资料》2014,(29):169-171
新课标的关注点是“语文素养”,着力点在于“全面提高”,在这一背景下,作者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就如何完成语文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主要任务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自2001年秋在全国各实验区开始运作至今,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当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些课堂现象,不难看到“热闹”背后透视出来的放任、随意与“急功近利”,笔者认为,这是“课改”中语文教学的误区,若不引起足够的重视,语文教学将会从一个极端(因重“训练”而肢解语言文字、破损语言现象)滑向另一个极端(因重感悟,重个性体验,而任其自然)。长此以往,语文学习质量令人忧虑。以下列举几种误区现象及由此而引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语文创新教育是通过语文的教育和训练等活动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在创新教育模式下,教师要树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的现代教学观和新型人才观,坚持教学民主的原则,努力从“知识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转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其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4.
当前,国家教育部提出了“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贯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应当做到“:一个认识三个到位”。一个认识:充分认识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文课程的人文特性为实现语文的育人功能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语言文字是用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正所谓“文以载道”。我们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运用语文学…  相似文献   

15.
在百年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训练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由曾经的被特别凸显以致发生异化,到新世纪以来的被冷落甚至淡出,语文训练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两种极端表现,只有建构存在论视野下的语文训练观才能真正使语文训练理性回归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课程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发生鲜明的变化。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很少建立在对传统理念的扬弃上,时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课堂教学“热闹繁华”的背后,语文教学一直存有争议的四大关系又出现了新的不和谐的现象。如何在矛盾中把握平衡,在实践中求得统一,取得语文教学的和谐发展,笔者对此现状进行反思,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三点导读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语文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一个读书写字的工具,更应该是工具和人文教育的统一。”本文拟就语文教学如何以文载道,以美育人、以情感人等方面来探讨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因此,我校“大语文”教育的主体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为了使学校的整体语文教学达到一个较高水准,我们创建了“大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三段四步”课堂教学模式。“三段”指“课前准备”“课中探究”“课后拓展”三个阶段;“四步”指课堂上进行的“师生确定教学目标”“师生互动教学”“质疑问难”“迁移运用”四个教学步骤。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模式变式来组织实施教学(见下表)。  相似文献   

19.
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这是李明新老师从事多年语文教学实践所悟出的“理”,也是虚心学习前辈和同仁先进语文教学经验的体会。“实”与“活”作为一种语文教育思想,对于丰富和发展语文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指导当前的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尤其是在防止和克服语文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等方面,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随着“知识经济”、“创新意识”、“素质教育”等词汇在当代教育理念中的注入,语文教学也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审美教育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语文课堂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相反,审美教育也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深度。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语文教学和美学教育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