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青年科技》2005,(4):22-23
2004年7月28日,我国第一个常年北极科考站--"中国北极黄河站",正式落成在北纬78度55分、东经11度56分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北极科考基地上。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  相似文献   

2.
范涛 《今日科苑》2005,(5):22-25
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于北京时间2004年7月28日下午在新奥尔松正式启用。据第一任北极黄河站站长杨惠根介绍,中国北极科考站位于北纬78.55度,东经11.56度,在实际的地理位置上,它处于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新奥尔松是北极科考的热土,目前,与中国北极科考站为邻的有挪威、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的科考站。中国站落成后,是北极地区的第8座国家科学考察站。  相似文献   

3.
北科 《今日科苑》2006,(8):12-14
中国北极“黄河站”目前已经建成极光观测实验室、地球与大气环境监测实验室、生态与雪冰环境监测实验室、分析实验室和GPS卫星跟踪站。从此,中国在北极有了支撑点,这将极大地提高我国的极地考察能力。  相似文献   

4.
科技月历     
Monday2 中国北极黄河站建站之际,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我国将投入上亿元资金改造极地破冰考察船“雪龙”号,以提高我国极地考察能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1980年代开展南极考察以来,先后建立了南极长城站、南极中山站、北极黄河站和“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等极地考察平台,全面加入了国际极地条约和有关组织,成功进行了24次南极科学考察、2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和4个年度的北极黄河站科学考察,形成了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全国共同参与的极地研究工作体系,围绕全球变化主题在极地冰川学、生态学、地质学、海洋学、高空大气物理学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了极地考察能力建设,制定专项国家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2007—2008国际极地年活动,在国际极地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不会有高原反应、夏季气温甚至可以达到4℃~5℃,一望无际的白雪、撒泼打滚的北极熊、登陆北极点后极大的满足感……从前那个人们眼中"神秘"的北极如今已十分亲近。  相似文献   

7.
《科学中国人》2008,(3):49-49
2008年1月21日,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中国北极黄河站极隙区极光的合作观测与研究”通过专家验收。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作为该项目的承担单位,以中挪合作为基础,充分利用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等大型国际科学观测设施,促成中国加入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EISCAT)组织,发展了极隙区极光地面多手段立体观测、南北两极共轭观测、星地协同观测等观测模式,  相似文献   

8.
SOS鱼儿呼救     
天,晴晴的,没有一丝云彩,小草儿也躲在高大的柳树下乘凉。 站在黄河大堤上向东看,那就是黄河的最后一座"宾馆"--东平湖了。湖里,鱼儿、虾儿正在相互追逐做游戏呢。  相似文献   

9.
<正>中科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以下简称"封丘站")建于1983年,位于黄河北岸的河南省封丘县潘店镇,隶属于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现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野外观测研究站,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重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01—2015年连续3个五年评估周期均被评为CERN优秀野外站,是中科院部署在黄淮海平原,特别是沿黄河及黄河泛滥地区,致力于农业、资源、生态和环境研究的最主要野外实验基  相似文献   

10.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17日发布报告说,被称为"地球冰箱"的北极今年继续以世界其他地区两倍的速度变暖,这一持续30年之久的"北极放大效应"显著改变了北极的生态系统,有更多证据表明北极熊数量因此下降。  相似文献   

11.
陈晓龙  王平 《资源科学》2021,43(6):1260-1274
北极地区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北极升温速率超过全球平均速率的2倍,这一“极地放大现象”和海冰的快速消融不仅造成当地环境的剧烈变化,还深刻影响着中纬度的天气和气候系统。深入理解气候长期趋势的季节和地理分布特征,有助于应对北极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并为未来开发北极资源服务。考虑到北极地区观测台站稀疏带来的不确定性,本文利用多套格点化的观测分析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结合线性趋势分析,研究了1979—2017年60°N以北陆地地表温度、降水、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及相关极端气候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①各资料中气温变化的一致性很高,但对于降水在2008年之后的变化,不同资料差异较大,可能是金融危机下可用台站数量急剧下降造成的。②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能够很好地再现北极陆地温度和降水的整体增加趋势,变化速率分别约(0.57±0.07) ℃/10 a和(0.10±0.05) mm/d/100 a。春、秋、冬季升温趋势强,而夏季升温趋势较弱。北冰洋沿岸地区升温速率最大,局地可超过1.0 ℃/10 a。③降水的增加趋势在秋季最大。西伯利亚降水的增加与局地升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中秋季西伯利亚东部平均和极端降水的增加趋势可达热力学约束的8 %/K。④夏季气温日较差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春季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呈显著增大趋势,其他区域则以减小趋势为主。气温年较差在北欧、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呈减小趋势,在西伯利亚西部和东部呈增加趋势。无论冬夏,温度最小值的升高趋势比最大值更显著;冬季温度最小值的升高趋势比夏季更显著。研究表明,地表升温是北极陆地局地降水增加的重要驱动因素,不同区域降水变化的差异则可能与环流变化有关;观测台站数量的减少对降水趋势的监测有显著影响;ERA-Interim可作为北极地区观测分析资料的重要补充,特别在台站稀疏地区和台站数量减少的时段,ERA-Interim可提供一致和可信的气候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12.
2008年3月6日凌晨,一条状如翡翠如意的极光带由北向南纵贯挪威朗伊尔城上空;3月10日凌晨,中国北极黄河站所在的挪威新奥尔松北极村上空出现了美丽的极光。2008年3月28日消息,南极西部的威尔金斯冰架上月开始有一块巨型的边缘冰层倒塌,已崩塌冰架面积约等同三分之一个香港,目前情况"命悬一线",预料15年内完全瓦解。南极近年不断有冰架倒塌,威尔金斯冰架长期依附在南极半岛西南端,总面积逾1.29万平方公里。2008年1月12日,我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经过长达21天、1286公里的艰难跋涉,在人类历史上第二次成功地登上了南极的"冰盖之巅"。历经156天惊涛骇浪、冰雪交加的洗礼和考验,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凯旋。4月15日,科考队抵达在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悬河段断流对沿岸地下水影响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下游悬河段地下水系统分布面积29288.27km2,含有两个含水层组.浅层含水层组赋存潜水和微承压水,中深层含水层组赋存承压水;并对含水介质结构、边界条件及地下水流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构建了三维地下水流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识别和验证,进行了悬河段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的模拟研究:预测了黄河下游在不同的断流时间和断流河段长度下,黄河侧渗量的变化趋势.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花园口站-河口段全年断流时,黄河悬河段无侧渗补给;断流300天时,黄河全年侧渗量为2.98×108m3,较现状年侧渗量减少了52.25%.夹河滩站-河口段全年断流时,黄河全年侧渗量为1.6×108m3,较现状年侧渗量减少了74.4%;断流300天时,黄河全年侧渗量3.46×108m3,较现状年黄河侧渗量减少了44.5%.泺口站-河口段全年断流时,黄河全年侧渗量为4.83×108m3,较现状年黄河侧渗量减少了22.58%;断流300天时,黄河全年侧渗量为5.17×108m3,较现状年黄河侧渗量减少17.06%.利津站-河口段全年断流时,黄河全年侧渗量为6.15×108m3,较现状年黄河侧渗量仅减少1.5%.上述研究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黄河水量人工实时调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中国人》2004,(9):64-64,F003
“探测二号”卫星发射成功 “双星”姐妹太空相聚北京论坛开幕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我国成体干细胞研究获重大进展“探测二号”卫星发射成功 “双星”姐妹太空相聚中国科学院和波兰科学院签署科学合作计划我国已正式启动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科学评估中国首座北极站——黄河站建成北京时间7月25日15时5分18秒,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改进型火箭成功将“探测二号”卫星送入太空。标志着我国实施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取得圆满成功,与欧洲空间局“磁层探测计划”的联合布网,使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对地球空间六点立体探…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众》2008,(3):32-33
为什么南极比北极冷?广东省佛山市焦云春两极间的温度差异主要是由于它们海拔高度不同所致。北极(冬天的月平均气温大约是-30℃)位于北冰洋表面的海冰上,而南极(大约为-60℃)位于南极洲大陆冰原上,高于海平面2800米。  相似文献   

16.
北极——地球最北端,一个"高高在上"而遥远的地方。那里常年肆虐的风雪、白亮耀眼的冰山和深不见底的海域,似乎都隐藏着无数神秘莫测的故事。北极——目前人类还没有完全征服的地球两极之一。雄心勃勃的人类,能够在未来的某一天潇洒地在那里自由往来吗?北极——在人类社会面临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的今天,似乎就是《天方夜谭》中的黄金宝库,就等待人们去发掘、去分享一样。仿佛一旦我们踏上那片海域,从此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千百年来,人类以热切的憧憬和希望,在探寻、问候着北极;北极也仿佛不断展示它的魅力,正在迎接人类的到来。  相似文献   

17.
梦系北极点     
地球有两个极,即南极和北极。两个极的中心有两个点,即南极点和北极点。这两个点有如下的共同特点:一是只有一个方向,东西方向没有了,如果你站在南极点,所有的方向都是北。如果你站在北极点,所有的方向都是南。二是一年只有一天,半年太阳不落,半年没有太阳。三是只有公转没有自转。  相似文献   

18.
1936—2018年环北极典型流域气温与降水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水是环北极地区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定量分析气温与降水时空变化是深入理解环北极地区陆地水循环过程的基础。本文选取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流域为对象,利用167个俄罗斯国家气象站点1936—2018年的气温与降水观测数据,结合线性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点检验,揭示环北极典型流域气温与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流域多年平均气温为0.06 ℃、-2.98 ℃、-7.41 ℃,年均增温速率分别为0.27 ℃/10 a,0.22 ℃/10 a,0.15 ℃/10 a。年内极端最低温(TNn)上升尤为明显,约为年均增温速率的1.3倍,春、冬季增温速率大于夏、秋两季;②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96 mm、428 mm、369 mm;年降水量显著增加,其中叶尼塞河流域增速较慢(3.36 mm/10 a),而鄂毕河(13.02 mm/10 a)和勒拿河(9.59 mm/10 a)流域增速较快,降水增加集中在春、秋、冬三季;③在空间上,增温较快的区域集中在西伯利亚高原和山地,最大增温速率达0.60 ℃/10 a,而平原地区普遍偏低;降水的空间差异大,西伯利亚南部高海拔地区(>1100 m)年降水量达1000 mm左右,北部低海拔地区普遍为300~ 600 mm。上述观测数据指示,环北极流域正在变暖变湿,且空间差异大,可能与“北极放大”及流域下垫面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9.
傅丽君 《科技风》2012,(22):215
以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南极"主题的博士论文和"北极"主题的博士论文相关文献的学科分布、年代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研究,揭示南北极研究论文数量、优势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继2011年8月公布"北极战略"后,今年1月17日,丹麦率先设立北极大使,极大地增强了其在北极的实力。而在这场夺宝大战中,丹麦还只能算是小角色,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挪威大秀武力甚至兵戎相见,瑞典、芬兰和冰岛也跃跃欲试。在极地宝藏之争的背后,是由庞大的企业集群组成的多国部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