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本对安旗所《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中关于李白第二次出长安的编年提出异议。作依据李白诗歌和历史献经过详细考证,重新确定了李白第二次出长安的时间和取疲乏,纠正了《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中的编年错误,此对研究李白生平行实及其作品的感情轨迹具有拾遗补阙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白一生之经历,足以见出其“吴楚情结“.从青年时代出蜀到逝世,李白大部分时间是在吴楚之地渡过的;从创作看,李白有近半数的诗文作于吴楚之地,其中有相当多的是他的代表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李白思想情感上的吴楚文化因子,这就是:大鹏情怀、楚人情怀、吴歌情怀和吴楚一体.  相似文献   

3.
《李白资料汇编》的问世,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李白在后世的接受与影响提供了较为全面而珍贵的资料,然而仍有遗珠之憾。对其进行补遗,对于全面了解和研究李白在后世的接受与影响,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补遗,应注重以下几点:注重搜集后世化用杜甫寄赠李白诗句的资料,继续注重搜集与李白有关的文学或文化现象资料,注重搜集别集中诗文题目不含李白词语意象而诗文中却又涉及李白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河东文化历史悠久,汪洋浩瀚,对唐代李白诗歌的创作起到了一定的滋养作用。具体表现为李白诗文之中大量使用了河东人物与典实,李白也自觉地接受了先唐时期一些河东作家的文学传统与养料。  相似文献   

5.
李白一生两次入道,是名副其实的道教徒。古往今来,诸多学者对李白与道教之关系作了诸多方面的探讨,然而对于李白究竟属于道教哪派之苗裔,其表达思想属于道教哪派甚是不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伊始,学界才基本弄清了李白属于道教上清派,然则考李白诗文,李白不仅信仰上清派,同时也认可丹鼎派,道教二派之思想在李白身上皆有体现。  相似文献   

6.
赵民 《甘肃教育》2010,(12):39-40
细读李白的诗作,我们会发现女性形象在李白诗歌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传世的诗作,现存有九百九十多首,其中有关妇女题材的,约有一百三十余首,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其他诗人。这一现象得到了历代文人的关注,也曾引起人们的批评、指责。当代一些研究李白诗文的学者也常常提醒人们在解读李白的作品时不要受李白妇女诗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多次来往鄂州,并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文。可是,历史上的江夏、武昌、鄂州,与今武汉市武昌区这一地名曾多次易置和重叠,以致今之读者、诠释者多将其地望混淆,难免张冠李戴。该文意在重新检索,将李白作于鄂州的8篇诗文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8.
刘芳 《现代语文》2006,(5):38-38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文苑英华》选入“歌行·楼台宫阁类”,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现可确认,后题是此诗的原题。天宝十二载(753)秋,李白自山东南下宣城(今安徽宣城),巧遇族叔监察御史李华,与之登上六朝南齐诗人谢眺在此任太守时所筑大高楼,饮酒观景,纵观诗文。事后李白作了这首七言歌行。一、直抒胸臆,内涵丰富李华既是李白的族叔,又是一个秉性耿直、颇有作为的良吏,且善属文,各高一时,是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这对于被逐出京师以来耳濡目染奸臣当道的丑行、身受颠沛流落之苦的李白,自不能仅仅用“知己”二字来概括。…  相似文献   

9.
李白寓家兖州城东门外的这一观点在兖州国际李白研讨会上曾得到了多数与会者的认同,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这种观点的主要根据是李白的诗文中有“鲁”、“东鲁”、“邹鲁”、“鲁城”、“鲁门”、“鲁门东”、“东鲁门”等称谓。笔者仔细分析了李白的其它诗文,发现这个观点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10.
在李白的一生中,有两种事物影响并主宰了他的性情心境与诗文蕴藉。他爱月成痂;他嗜酒如狂。以对月亮崇拜和酒神崇拜为切入点,试析其对李白性情及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论李白的咏侠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侠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汉魏六朝时期侠的形象开始出现在诗歌中,对侠的歌咏到了盛唐时期更是蔚为大观,其中以李白最为杰出,他的咏侠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个性鲜明,堪称盛唐咏侠诗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2.
歌咏侠义精神和侠客风采是李白诗篇中的重要一类,这类作品反映了李白个人不可一世的胸怀和气度。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塑造和文学写作上,不光当时具有深远影响,在今天同样具有历久弥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白在描写妇女的诗歌中,大量运用“花”,“月”,“玉”,“云”,“春”等一系列优美意侧面点染,烘托女性之美丽可爱,坚贞纯洁,构成了鲜明独特的诗歌意象群,从而使他笔下的女性成炎一种客观存在的,普遍的美而令人赞叹,其妇女诗也因之而显得高雅隽永。  相似文献   

14.
在杜甫诗歌中,有典故人物与诗歌实指人物姓氏相切的用典方式,即“切姓用典”。这种修辞手段能取得意外的修辞效果,丰富了杜诗的修辞艺术。但由于创作中取材的局限,使得“切姓用典”可能因“断章取义”而失之精切。而不精切和与之相关的“过誉”现象,正是杜诗“社交诗”性质所决定的,是以公认的社交文化为背景的。杜甫“切姓用典”有自己的特色,特别在与李白诗歌的对比观照下,杜甫的“崇汉”心理和重视艺术技巧的创作态度再次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5.
在对李白诗歌的研究中,往往以西方的"酒神精神"来阐释其饮酒诗的创作.但是"酒神精神"与李白饮酒诗所体现的"诗酒精神"具有文化内质上的根本差异性,其文化根源、主要内涵及醉所表现的精神实质都不同,于是对其阐释的有效性理应遭到质疑,因此不能简单地以西方的"酒神精神"理论套用在对李白饮酒诗的阐释和研究上.  相似文献   

16.
传世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词,并非李白所作。这是因为:(一)被目为今云南彝族先民的“天菩萨”,并非为唐玄宗时期的女蛮国人“菩萨蛮”;(二)《湘山野录》的记载不可相信;(三)魏夫人的《菩萨蛮》三首与传为李白之作的《菩萨蛮》毫不相关;(四)词的平仄声律在盛唐时期尚未建立起来,至中唐才为人所重视。  相似文献   

17.
作为我国古代最富有浪漫气韵的诗人李白,其题画诗的风格超迈飘逸,用词也值得反复玩味.本文选出李白题画诗中的粉壁、粉图、流泉、名工、石磴、扫、五色、旋、绎思等词语略加释读,以求得对李白诗歌内蕴的更深层面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18.
李白和杜甫的赠内诗,由于两人人生经历、思维方式、个性禀赋及所处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在主旨内容、情感抒发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李白赠内诗内涵比较丰富,情感变化跳动,抒情直接坦率;杜甫赠内诗内涵较为单一,情感恒定稳固,抒情曲折委婉。  相似文献   

19.
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的魅力就是盛唐气象的魅力,他诗歌中透露出的狂放气象是盛唐气象中最绚丽的部分,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其狂放气象形成原因的探讨还比较零散。李白胡化血统的家世,批判性的崇儒意识,唯侠是命的气魄,从道归隐的遐思以及强烈的自我认同感,是促使其狂放气象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苏武李陵诗》简称《苏李诗》,是假托苏武、李陵之名而写的一组组诗,有关作者写作此诗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对诗歌的评价,历来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观点。关于苏李诗的形成:《苏李诗》是从梁代的《李陵诗》中派生出来的;《李陵诗》并非后人伪作;《李陵诗》是汉末交州避难难民之作。苏李诗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离别诗具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