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古人说:“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明镜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这些古训,脍炙人口,尽人皆知。它告诉人们:记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说明今天的发展不能抛开历史。然而,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中,抛开历史,尤其是抛开中国历史的现象,却时有发生。因此,寻找历史对今天的提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2.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就是说,历史作为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认识一代代的兴亡与更替。但是,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第一,镜子其实是有各种各样的。“真实”在不同的镜子面前,必然产生变形。有的夸大;有的缩水;有的扭曲;有的拔高。当然,也有那种“真实再现”历史的镜子,但是那不仅少,反映的“真实”也不过是单薄的平面。历史是什么样的镜子,才能使我们知兴替?其实我们很迷惘。第二,过去常被提起的一句话是“历史,是统治者的历史”。其实,客观地说,历史是后人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历史教育是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要求学生应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树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运用有关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4.
历史是一门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学问,上下几千年,对初中生来说,如何把握好,是一大难题。如果把握不好,容易造成主观上的两种弊端:一种是讲得过深,逻辑性较强,教师侃侃而谈,学生如坠雾中,久而久之,对历史产生畏惧感;另一种是就书论书,让学生勾划出重点,然后记忆,典型的照本宣科,时间久了,学生就觉得历史无非就是多背而已,是“贝多芬”,这两种情况都将导致学生厌学历史。另一方面从客观上来讲,近几年的历史学科考试范围已将中国近现代史内容大部分删除,重点考查世界近现代史(包含新航路的开辟、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这部分),但历史学科在中考科目中所占的分数比例正逐年下降,甚至不计分,有的人将历史学科视为“鸡肋”;有的家长还抱怨自己的孩子“傻”,把时间花在学习历史上;有的教师也感叹:这样方法,那样方法,学生不感兴趣,老师就没法教。以上两种情况都造成人们对历史科的重视程度严重不够。纵使老师苦口婆心,大谈历史是一部社会教科书,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以史为鉴,可以通古今,知社会兴替之道,学习历史对于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思想境界、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学习做人等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习历史时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还具有独特的作用,诸如此类。可是学生没有兴趣,他体会不到,说什么都没用。他们反而认为历史都是过去的死的东西,记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为什么要浪费时间?还不如多花点时间在语数外上,考个重点高中。  相似文献   

5.
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弗兰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司马迁则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  相似文献   

6.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电?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以上是摘自高中第三册语文《察今》中的一段文字。人民教育出版  相似文献   

7.
“天下大事”论坛的讨论会正式开始。 版主:大家好!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本论坛要讨论的主题是——回眸悠悠历史,评点亡国之君,从他们亡国的背后,  相似文献   

8.
<正>法国历史学家米细勒曾经说过"历史是民族的史诗"。历史的功用不言而喻:大到一个国家,以史为鉴可以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察古观今方能展望未来;小到具体的个人,历史提供给我们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是精神食粮,"读史以明智",历史使人聪慧、使人明理,因为历史本就是一个个鲜活的经验与教训,历史的重要性自不必细  相似文献   

9.
开学伊始,又将迎来一批新生。第一节历史课,总有学生会问:“老师,历史有什么用?”我不想用老生常谈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门智慧之学”来敷衍学生;更不想用“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来吓唬学生;我想对我的学生说:历史,让我们拥有人文情怀。何谓人文情怀?我想人文情怀的本质特征应该是敬畏生命,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从一定程度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其终极目的就在于寻求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新史学》共六部分,依次为“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正统”“论书法”“论纪年”,而对“中国之旧史”的批判是“新史学”论纲的突出部分。梁启超认为,“中国之旧史”有“四弊”:一是“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是“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是“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是“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相似文献   

11.
历史是已经消逝了的现实,现实是正在活动着的历史。历史和现实在相互碰撞中,彼此呼应、回荡。司马迁《史记》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因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得名。近代历史学家梁启超曾批判经学“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事实,而不知有理想”。同时心理学研究证明,高中生求知欲强,思辩能力已初步发展,他们关注时事政治和国际关系,较热衷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探索问题。  相似文献   

12.
如何引导初一学生学习历史,打下坚实的历史基础,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智慧”。中国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说“以历史为镜,可以知兴衰”。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懂得许多道理,学会怎样做人,尤其是学会怎样思考、分析、处理问题,进而变得聪明起来。  相似文献   

13.
唐太宗曾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本文旨在希望校长们通过别人的眼来重新审视自己,看到自己得失加以扬弃。校长,一个学校的灵魂人物。犹如作战,他就是三军的统帅;犹如经营,他便是商场的CEO。历史上传扬下来的著名将帅不多,譬如姜子牙、诸葛亮;现在商场崇尚的精英也为数寥寥,譬如李嘉诚、张瑞敏。要做一名校长,难;做一名好校长,更难。要做一名流芳百世的校长,难上加难。那怎样的校长才是好校长?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看待心目中的好校长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的百年留学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间如白驹过隙,世纪之交就在眼前。人们在100年里需要总结的东西太多了,本刊把焦点对准“留学”则天经地义。 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一位史学家言:“离开留学生群体,中国近百年历史不成为历史,历代留学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为此我们邀请了几位对留学颇有研究或感受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百年留学”展开“笔谈”,希望他们所谈的也是读者想了解的。但愿我们只是想让大家在告别20世纪之际,回转过头看一看,加深一下对过去100年中留学的总体印象,观赏我们的先辈和我们自己在来时路…  相似文献   

15.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知兴替,知根知源,就应该知道为什么在这个时代提出并强调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历史教育的作用在于展现国家发展历程,展现发展历程中的荣与辱,让受教育者知道自己的文化根源,知道自己的国家和生存的环境的情况,从而在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时有更多的自信走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历史教育对个人价值观、综合素养等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在历史中可以看到什么是事实,可以学会辨别史实,可以从中汲取人文营养。换一个视角而言,历史教育同德育并行,当两者共同发挥出效果与价值,最终可见“文化德育之光”。为此,如何真正把握好历史教育与德育的融合,需要进一步展开思考,《文化德育之光》一书谈到的德育模式,可以相应作为参考和延伸。  相似文献   

16.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朕尝宝以三镜,用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由此可见,古今伟人之所以成就伟业,除其具有坚韧不拔之志,必具有其超人之术。唐太宗以“三镜”之宝成就其“贞观之治”盛世。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历史老师注意在教学中运用丰富多彩的材料。“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探索之路上的我有一些思考与同仁分享。  相似文献   

18.
历史是一部教科书,"以史为鉴"可以通古今之变、知社会之兴替。历史同样也是健全人格教育的重要素材,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去挖掘人格教育的内容,把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素材发挥得最好。同时在教学中注意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历史教学人格教育的效果;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相似文献   

19.
“照官”自有“三面镜”田永清唐太宗李世民在敢死谏的宰相魏征死后十方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肤亡一镜矣!”此后,唐太宗的“三镜”之说便不胫而走,流传至今。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对于古今为定者来...  相似文献   

20.
历史学是通过利用史料来研究和描述人类历史的学科,史料是史学的组织细胞,史料不全或不真,则绝无真实之历史,傅斯年提出研究历史应该“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从而做到“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教师特别强调学习历史要做到“论从史出。史由证来”,那么这需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史证方法,即通过收集、分析和运用史料得出历史结论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