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过年的时候长辈给孩子们送红包,是一种流行而历史悠久的风俗,而数红包里的钱也就成了小朋友们的一件乐事。石子彦小朋友的这篇《红包的故事》写了两个特别的红包:一个只装有一元钱,另一个甚至“一元也没有”,但它们却具有“更深的含义”,也“更有趣”。这一元钱的红包是太奶奶送的。老人家90多岁了,眼睛已失明,大年初一时由奶奶代送。这可是只名副其实的红包,“用一张红纸包着,边缘折得整整齐齐,就像一个标准的长方形”。这是太奶奶用颤抖的手精心做成的,凝结着老人无穷的爱。什么是人们常说的“礼轻情义重”?这就是。所以小作者在接受这只…  相似文献   

2.
新年到,亲人们都团聚在一起,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吃年夜饭、看春晚、送红包都是过年的习俗,代代相传,直至今日.尤其是“收红包”,这是最能使大家开心的一个活动,亲友之间或长辈给晚辈送红包,是给晚辈、朋友寄予祝福,它承载了新年讨个好彩头的美好寓意,也传递了人与人之间的绵绵情意.  相似文献   

3.
父亲的100元     
崔鹏飞 《高中生》2010,(10):61-61
吃晚饭时,父亲突然说:“我的工资怎么少了100元?“母亲忙问:“怎么了?”父亲说:“我的工资是1500元,装在一个红包里。我拿了钱,在商店前拆开了红包,就进去买东西了。”“会不会是拿出来花了?”“我身上本来就有200元.算来算去就是不对呀!”父亲放下筷子。说是要骑摩托车出去一趟。我们知道父亲是要去找钱,母亲放心不下,让我陪父亲去。  相似文献   

4.
背影笑了 《初中生》2018,(13):14-15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还有讲“段子”(笑).完成这四项工作,都需要一个重要的载体,就是文字.所以今天,我和大家聊一聊“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是血脉”的中国字. 我上课时,讲到汉字与书法.这时候,我跟我的学生说,咱们汉字是最讲道理的.因为它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在被创造的时候,其构造就代表了一层含义、一个道理、一种文化,甚至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5.
学生的红包(小小说)甘南兴隆乡乐兴村十九学校耿加平自习课上,学生们正在开“秘密会议”,研究给班主任王老师在元旦结婚随礼的事儿。“每人给王老师买件东西,钢笔、日记本什么的都行。”一个学生说。“还是随钱吧,每人5块。老师用这钱想买啥就买啥。”另一个学生提...  相似文献   

6.
我爸爸妈妈总是把我的压岁钱、红包拿走了,美其名曰“小孩子自己放钱容易丢,放在我这里,你什么时候需要就来取”。我可不信他们那一套。今儿个我突然有了一个灵感,想发明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可以安全地存钱。不行,这个东西除了能存钱以外还要有其他的功能,比如说它能打电话而且是  相似文献   

7.
红包的意义     
刘晓君 《母婴世界》2012,(2):144-145
新年对宝宝来说,不单只意味着有美味的食物,有漂亮的新衣服,更重要的是有红包收!这意味着自己可以自由掌控“钱财”,买自己想买的东西。然而,实际情况上是不是这样呢?  相似文献   

8.
摸红包     
准备:一个红包,系上绳子,里面放一小礼物(可以是一块巧克力、一片海苔)。玩法:1.家长和孩子拉手,边念儿歌边做动作:“蹲一蹲,蹲一蹲,做个小矮人。跳一跳,跳一跳,宝宝又长高。快来摸红包!”2.家长把挂有红包的带子拎高,让孩子跳起来摸。家长可根据孩子的跳跃能力调节红包的高度,最终让孩子摸到红包,拿出包内的小礼物作为奖励。园长周穗萍点评:春节里摸到红包有祝福、吉祥的寓意。家长利用“拿红包”这一传统习俗,寓教于乐,使孩子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春节的喜庆。大人、小孩一起念儿歌做动作,其乐融融又增进亲情。同时在蹲、跳的运动中还可以…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个甩手掌柜。早在2年前,就把公司总经理位置让出,常常背着照相机就跑去了非洲,要去实现摄影人生的“光荣与梦想”。与非洲结下不解之缘后,他开始四处奔走,呼吁“环保”。有人把他看成是“时尚男士”,有时他看起来像一个快乐的牛仔,而他更愿意与记者去聊环保,聊非洲动物,聊人与自然,因为他觉得聊这些是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10.
每年开学,我都会给学生准备一些上面写有“学业进步”的“红包”,里面装着我写的各不相同的新年寄语和祝福,并和任课老师一一签名。这种“红包”不装钱,它在我们班上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精神红包”,是每年开学第一天我送给每一个学生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1.
一辈子没给人送过“红包”,今年我却破例,把一个“特制”的小红包,送给考上大学的孙女。红包里不全是钱,还有我用心音写成的一篇书信体短文。下面,就是写在笺上的几段文字——榕榕,我的孙女,你今年考上大学,这是全家共同的喜事。过去由于家境困难和历史原因,不仅爷爷没上  相似文献   

12.
倪文锦先生是中国大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第一个博士生导师,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成员之一,平时工作很忙。早就跟他约定的采访,因为忙,而屡屡改期,尽管这期间我和他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常见面。拖至2005年国庆节前,他说,实在不好意思,估计要腾出整块的时问接受你的采访,看来不很现实,那么,我们就在衡山路上的“唐韵茶坊”里,随便聊一聊吧,总算是“聊”胜于无嘛!于是在这个地方,有关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些问题,轻松地“聊”开了。  相似文献   

13.
共享时代     
王磊  背影笑了 《初中生》2018,(16):12-14
有一次上课讲中国古代史,我讲到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如何影响这个世界的.这时,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您知道中国新四大发明吗?”我问是什么,他说:“这都不知道啊?高铁覆盖,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原来是这四大“神器”.还真是啊,尤其是“共享”这个词.好像有人管2017年叫“共享元年”.似乎平常我们聊天的时候,如果不带这两个字,感觉都没法往下聊了.  相似文献   

14.
汉高祖刘邦算不上多高尚,多高明,但他为了成就帝业,懂得“拒绝”还是高人一筹的,即如范增所说,刘邦对占领地区的库府银两不过问,美女不接触,其志不在小。刘邦的“拒绝”,在今天仍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所谓“拒绝”,就是“拒绝”你不该做的事情和不该得的东西。这常识连新生儿都“明白”,他(她)吃足了奶,便吐出奶头,任你怎么“哄”也不“接受”,所以新生儿不会因贪吃闹肠胃病。在这点上,现在的一些大人不如新生儿。比如在医务界,随着“红包”的出现就开始了对“红包”的抵制,结果,仍有人不懂“拒绝”而失去医者的人格和资格…  相似文献   

15.
在影视文化极为普及的今天 ,“蒙太奇”一词 ,早已为中学生耳熟能详。或许有人会问 :“蒙太奇是电影的手法 ,它跟作文有什么关系 ?”这话问到了点子上 ,也说明发问者对蒙太奇并不十分了解 ,或许 ,他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了类似于影视艺术的蒙太奇手法而并不自知。这就有必要聊一聊有关蒙太奇的话题。蒙太奇一词是法文montage的音译 ,原意为建筑学上的“构成、装配” ,后被借用到电影中来。作为一个专门的电影术语 ,尽管理论家们对蒙太奇的理解和分类并不完全一致 ,但是谁都不否认 ,蒙太奇最核心的东西是镜头 (摄影机从开拍到停拍为一个镜头 )…  相似文献   

16.
李广生:李老师,看了上次你和杨清老师关于谈心的对话,颇受启发。不过,我还就这个话题聊一聊。李镇西:可以呀!“谈心”本身就是一个聊不尽的话题。你对“谈心”还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先说来听听。李广生:我感到一些老师把“谈心”与“谈话”完全等同了。其实这二者虽然都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基本形式和  相似文献   

17.
《初中生》2017,(29)
这一期,首先跟同学们聊一聊口语中最高频的表达之一,怎么来表达“我认为”“我觉得”呢?大部分同学肯定会脱口而出“I think”.当然,“I think”是最经典的表达方式之一,但只会一成不变地使用同一个句型,难免太单调.来看看有哪些可以替代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8.
拳击家两个旅客坐在一个车厢里,经过互相自我介绍之后就随意聊了起来。东南西北地聊了一大堆,最后谈起哲理来。“我宁可施于人,不愿受于人,这是我对待生活的原则。”“您大概是位博爱家?”“不,我是个拳击家。”越说越露陷有一个司机,开车经过一个路口,一个交警走过来说:“先生,恭喜你,你是经过这个路  相似文献   

19.
通知书变啦     
展示了人物的超常举动——“父亲坚持要把我送上车”、“当晚,母亲为我整理衣物,我的书包里塞满了各种好吃的东西”——父母在知道“我”学习成绩不佳的情况下,仍然对“我”循循善诱。父母给“我”红包不是超常举动,是为超常举动提供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20.
打车神器     
丁科 《留学生》2013,(10):37-37
最近在杭州出差,要赶飞机回北京时朋友用快的打车帮着叫了出租车,还挺自豪地说这是“神器”,当时我还怀疑这东西的效果,没想到第一时间就有了司机的回应:车一会儿就到。上车就跟这司机聊上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