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第10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新华社的科技新闻《“天体大十字”预言宣告破产》(新华社1999年8月18日播发)一稿被评为消息一等奖。这篇经过精心雕琢而成的精品,具有以下四点特色: 一是鲜明的引导性。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党性原则决定的。我们的所有宣传报道,都应做到江泽民同志说的“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作为新闻中的精  相似文献   

2.
在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刊登在2000年2月23日湖北日报上的消息《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荣获了一等奖。是什么原因使这篇500多字的消息获此殊荣呢?笔者认为,是下述几个方面打动了评委。一是正确导向,形成共识。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是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决定的。我们的所有宣传报道,都应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作为新闻报道中的精品,它应是对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做出正确的反映和引导,是把导向性和可读性巧妙结合起来,进而增强宣传报道的吸引力、感染…  相似文献   

3.
成飞 《新闻界》2002,(2):33-36
新华社播发的“新华视点”稿件《金钱炮制的弥天大谎———广西南丹“7·17”透水事故调查日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全国有上百家报纸和新闻网站转载了这篇报道,当时沸沸扬扬的各种失实的消息为此灰飞烟灭,新华社在一个关键时刻的“出手”,以正视听,真正发挥了引导舆论的作用。回忆这篇报道艰难的采写和播发过程,要归功于新华社记者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2001年7月27日中午,新华社广西分社有关领导接到匿名电话举报:南丹县大厂矿区发生了严重透水事件,有200多人丧生。这个消息引起了分社的…  相似文献   

4.
所谓精品,起码应具备这样三个条件:一是舆论导向正确,能对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作出正确的引导二是能抓住中央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能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和产生积极的效果;三是在采写上下了工夫,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拿这三条来衡量第九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明传人民币贬值,实为投机牟暴利》(原载《中国日报》1998年8月30日)一稿,我认为它是一篇难得的经济新闻精品。 首先是这篇报道抓住了经济工作和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并作出了正确的舆论导向。1998…  相似文献   

5.
刘保全 《新闻实践》2001,(10):43-44
在第11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登刊在2000年2月23日《湖北日报》上的消息《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荣获了一等奖。是什么原因使这篇536个字的消息获此大奖殊荣呢?笔者认为,是下述几个方面证服了评委。 ——导向正确。在新闻界,悠悠万事,导向为大。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是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决定的。我们的所有宣传报道,都应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6.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当你拿起笔来在墨水瓶里留下血和肉的时候,你才有资格进行写作。”写新闻同托尔斯泰写文学作品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是,要想写出新闻精品来,同样能用得上托尔斯泰的这句话,也就是说,新闻作品应该是有血有肉之作,是呕心沥血之作。《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载《湖南日报》2001年12月26日)这篇荣获第1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的作品,就是一篇呕心沥血写出的新闻精品。这篇新闻精品有如下几点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一、精心策划,深入采访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要…  相似文献   

7.
《新闻战线》杂志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8年8月至1999年1月联合举办的“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舆论环境”广州开发区杯征文,近期揭晓,共评出获奖作品12篇,现公布如下:“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舆论环境”广州开发区杯征文揭晓一等奖(3篇)求实精神和科学...  相似文献   

8.
在第16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文汇报》2005年11月16日上的消息《“院士崇拜”不可过度》一文,荣获消息二等奖。这篇消息的获奖并成为大家学习的新闻精品,是记者敢于直言,客观准确报实情、讲真话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精深凝练的典范之作──学习邓小平同志一篇口述新闻李显宗去年10月号的《中国记者》杂志,发表了一篇郑德金同志撰写的老新闻工作者吴象的回忆文章:《“一则小平同志口述的新闻的由来”》,其中披露了邓小平同志1946年10月口述的一篇新闻作品。这篇消息新华社曾...  相似文献   

10.
刊登在2006年7月28日《温州日报》上的《海归硕士当选村委会主任》荣获第17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这是一篇报道新农村建设的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11.
会议消息是消息具体分类中的一个品种,一般属于动态消息。采写会议消息,看起来比较简单,也没有多少学问,其实,要把会议消息写好,写得很精彩,写成新闻精品,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作品《首都女记协纪念杨刚逝世40周年》(原载《人民日报》1997年10月8日),就是一篇会议新闻的成功佳作。这篇消息,从写作上来说,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精心选材,不拘一格。写会议消息不应完全按照会议内容和既定程序来写,而应按照新闻规律,遵循创新的思想来选取材料、确定主题和谋篇布局,力求摆脱会议程序…  相似文献   

12.
引导舆论莫忘辩证法赵利铧197年3月17日,在中国羽毛球队出征全英羽毛球赛取得历史最好成绩之际,新华社却播发了一篇题为《胜利之后敲警钟》的评论,告诫羽坛:要“戒骄戒躁”、“莫忘教训”、“居安思危”。这篇“逆耳之言”采用率及社会效果出人意料地好,不仅没...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七十年代末,发生了一件轰动一时的新闻。1979年吕月3日《新华社新闻稿》第3473期、第3474期新华社加编者按刊发了湖北省巴东县税家公社杨家坪大队谭实华给新闻单位的来信,以及新华社记者杨正文、田庄对来信的调查附记。题为《不能把落实政策的好事当“资本主义”来批》。 新华社通稿发出以后,《人民日报》、《湖北日报》、《恩施报》随即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出全文,并因此引发了一场姓“资”姓“社”的大讨论,持续了近两个月。《湖北日报》从8月8日至9月14日在一版发文《肃清极左流毒,把党的政策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4.
新华社200 1年1 1月18日播发的通稿《7年上诉冤屈未伸张》一稿,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一等奖,堪称新闻精品。这篇报道之所以获得如此殊荣,从写作上来说,它有如下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不久以前,本刊活叶版上曾对新华社在8月20日发的“美国青年体质日益虚弱”一稿(见8月21日新华社新闻稿)引起一些争论,这一次争论对我们到底该怎样识别资产阶级新闻是有益处的。这里,把这一篇引起争论的稿件和争论的过程与内容,向读者简单地介绍一下: 新闻的内容“美国青年体质日益虚弱”一稿是新华社的编辑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的一些材料摘编成的一篇消息。这条消息的全文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6.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加大抓作风改革文风力度──新华社’97新闻学术年会纪要朱国圣新华社’97新闻学术年会11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年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加大抓作风改文风力度”。年会共收到论文56篇,以党的十五大精神和邓小平...  相似文献   

17.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当你拿起笔来在墨水瓶里留下血和肉的时候,你才有资格进行写作。”要想写出新闻精品来,同样用得上这句话,也就是说,新闻作品应该是有血有肉之作,是呕心沥血之作。《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带来历史性大转折》(载《湖南日报》2001年12月26日)这篇荣获第1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就是一篇这样的新闻精品。这篇新闻精品有如下几点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精心策划,深入采访。古人  相似文献   

18.
解放日报。1999年11月20日晚8时。和往常一样,夜班编辑开始编发当日新闻稿件。但是,今天又和往日不同。一两天前已经有消息传来:中国第一艘航天飞船近日升空。今天是否赶得上发新闻呢? 下午刚从北京回到上海的总编辑赵凯走进编辑部,揭开了谜底:今日凌晨,我国已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预计飞船ZI日凌晨3时40分左右降落在内蒙古某地。 编辑大厅沸腾了。大家兴奋地谈论着:如果飞船成功返回,我们一定要争取把这条大新闻抢出来。 然而,新华社没有按惯例播发重大新闻的预告消息。致电人民日报,他们也…  相似文献   

19.
刘金城 《新闻知识》2001,(10):19-20
2000年6月16日,世界首例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元元”,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种羊场顺利降生。作为在现场采访的记者,我们在消息中较为通俗的介绍了“元元”的培育过程,并以目击式描述:“刚刚出世的‘元元’为青灰色,身长36厘米,身高30厘米,体重2.8公斤,离开母体15分钟,就摇着尾巴站立、行走,‘咩咩’地叫着寻拱母乳。”紧接着又含有激情的加了一句:“显示了很强的生命力”。6月18日,新华社播发消息:世界第一例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元元”,由于肺部发育缺陷,造成呼吸困难,导致呼吸衰竭,于6月18日凌晨1…  相似文献   

20.
精品,已经成了新闻界的共同追求和热切呼唤,“精品年”、“精品月”活动此伏彼起,鼓励出精品的各项措施频频出台,精品力作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新闻媒体上,成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一个个“拳头产品”。实践表明,精品是宣传质量和舆论引导水平的标志,多出精品,我们的新闻宣传才能战胜平庸,摆脱浅薄,才能深刻厚重,生动引人,产生人们所期待的吸引力、渗透力和辐射力。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怎样才能将求精品之志化为出精品之行,不断地向社会、向时代、向受众奉献新闻精品呢?许多有识之士提出“纸上得来终觉浅”,“涉深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