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意义空间,它通过各种具象元素来表情、表意。当美食作为一种隐喻文本在电影视觉空间中被展示的时候,它不仅仅是一种口中之物、眼中之物,更是一种心灵之物。它既隐喻人类的情欲本能,亦是理性抗争的推动力象征,更是非同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符号意象。文章以电影中的美食为研究对象,挖掘其作为一种隐喻的文本所可能承载的意义内涵与价值能力。  相似文献   

2.
王瑞金 《大观周刊》2011,(35):24-25
隐喻是一种利用已知事物来理解未知事物的认知手段,人类以自身结构去认识世界的人体隐喻也是隐喻中的一种常见方式,而人体中首、尾也是经常被用来指代时间、空间等概念。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head(苔/头)和tail(尾)隐喻的不同,揭示了其跨语言、跨文化的共性及个性,在认知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研究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隐喻的认知功能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修辞学研究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现象,现代隐喻学研究发现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还是人类认知在语言上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说明了隐喻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郭雉妮  杨洁 《大观周刊》2011,(13):56-57
电影对白是一种口头功能语篇,具有日常交际口头语的特征,而人际隐喻虽是英文正式语体的主要特点,但为了使日常口语交际新颖,在交流中适当得使用人际隐喻修辞手法,能够使口语交际更加成功。人际隐喻在口语交际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电影《国王的演讲》中的角色对白为例,浅析了人际隐喻在电影对白中的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谚语是人类面临社会环境所形成的具有不同历史意义、文化意义的生活图景,是古老文化的集中反映和语言凝练。近年来部分学者从概念隐喻视角研究谚语的应用情况。概念隐喻作为一种人类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度融合,也为人类文化交流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涵。分析概念隐喻与谚语的内在关联发现,概念隐喻蕴藏在不同语言的谚语之中,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和多维研究相关文献,以期增进人们对谚语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疾病是生命的阴面,是一种更麻烦的公民身份.每个降临世间的人都拥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中一个属于健康王国,另一个则属于疾病王国".这段话出自<疾病的隐喻>一书的引子,作为思想者,作者苏珊·桑塔格关注的并不是身体疾病本身,而是如影随形附着在疾病身上的隐喻.所谓疾病的隐喻,就是疾病之外的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社会重压.疾病属于生理,而隐喻归属于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汪雅倩 《今传媒》2014,(12):62-63
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北美媒介生态学之父尼尔?波兹曼首先提出了媒介即隐喻的著名论断。他认为,媒介就像一种隐喻,蕴藏着强大的暗示力,能够影响、定义乃至重构现实世界。如今,我们已从电子时代跨越到网络时代、新媒体时代,而媒介隐喻依然存在并发挥着重要影响。本文将以微博为例,运用媒介隐喻理论分析微博的娱乐化倾向及其给公众话语带来的暗示意义。这种理论话语对于反思新媒体时代的微博娱乐化给大众带来的影响有着警惕和启发意义,特别能够提醒媒介受众时刻保持应有的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8.
张名章 《新闻界》2008,(6):109-111
隐喻是一种修辞也是一种思维,本文探讨的是网络新闻标题制作中隐喻的语用功能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以新华网与人民网为例探视当前三大主导隐喻的具体使用。  相似文献   

9.
体育新闻中的战争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隐喻一直仅仅被视作一种修辞手段,随着语言学的迅速发展,人类对于隐喻的研究开始走向认知领域。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IJako西和Joho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掀起了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隐喻研究热潮。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只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特征,是人们认知、思维、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但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语言。语言中的隐喻有多种形式。本文主要借助系统功能学的语法隐喻的研究成果,分析新闻标题里的语法隐喻(主要是名词化)的表现及功能。  相似文献   

11.
刘婉婷 《大观周刊》2010,(37):27-27
隐喻不仅是简单的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根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英汉文化有差异,英汉植物词汇隐喻意义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结合范例对部分英汉植物词进行对对比分析, 可以认识到文化对词汇演变的制约以及词汇所载蓄的丰富文化。  相似文献   

12.
传播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同时 传播自身又是人类认知的对象。本文从认知隐喻 的角度,分析了几种常见的关于人类传播活动的 隐喻,每一种隐喻都折射出特定语境下人们对传 播活动的理解。作者进而思考了传播隐喻产生的 社会基础以及不同隐喻下的传播活动对社会建构 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引言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语言的信息功能的有机结合,使用隐喻的目的在于创造一种非形象性语言所不具备的感染力,使读者更深刻地领会语言信息。针对新闻英语语篇的特点,译者既要准确地理解原文隐喻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组织经常以隐喻的方式,来建构组织认同。要理解一个组织的组织认同的建构和相关意义生成,我们必须深入考究组织隐喻的建构、发展和维系。本文以慈济功德会的"寺庙"隐喻为例,剖析组织隐喻、组织认同和意义生成之间的复杂和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十三五"期间,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2016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品质西安"概念。笔者选取了《西安日报》中的部分新闻标题进行分析,其中大量隐喻的使用,将是本文研究的焦点。主要以概念隐喻理论中的结构隐喻、空间方位隐喻、本体隐喻三种分类为主。  相似文献   

16.
李永朝 《新闻世界》2014,(5):170-172
台湾学者邓育仁和孙式文基于概念合成空间理论提出了一种关于图像隐喻的解读模式,本文以此模式来研究公益广告中的隐喻现象,并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提出公益广告中隐喻使用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7.
汉英体育新闻的战争隐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比赛是一项充满竞争、对抗激烈并极富刺激的竞技活动.为了准确、生动地对其进行报道,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体育新闻就必须注重语言的应用.笔者经研究发现,隐喻是体育新闻报道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语言手段,特别是以战争隐喻这类概念隐喻为主.这不仅反映在汉语体育新闻的语言中,英语体育新闻的语言也是同样的.美国著名学者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工具-"我们最平常的概念系统,我们用来所思考的和所行动的,基本上是隐喻性的".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21,(6):21-28
"建设"一词是反映共产党执政历程的核心词汇,研究其在执政时期的意义变迁,对于探讨中国共产党角色转型、丰富当下的执政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1949-2020年《人民日报》"七一"社论为分析对象,融合批评隐喻分析和观念史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建国以来"建设"意义的变迁。研究发现"建设"最常用的四大隐喻是战争、建筑、进程和有机体隐喻。"建设"的"建筑隐喻"意义在改革开放后得以凸显。共产党在转型后的工作重点在于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解决国家建设过程中的实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2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早期中国互联网超常规模的创新扩散一直是西方学界津津乐道的议题。不同于传统上聚焦互联网接入与使用情况的测量,本文从认知语言学"隐喻"的视角切入,将技术的创新扩散视为一种意义整合的社会过程,并围绕特定事件与案例重访了1987-2003年间关于中国互联网的历史叙事。研究发现,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生成出诸如"盗火""信息高速公路""知识英雄""第二人生""广场""江湖""家园"等多种隐喻。其背后是国家政府、市场经济、网民群体、国际势力等多元行动者在具体历史语境下的复杂互动,并且民族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纽结点"缝合了诸隐喻之间的裂痕与间隙,使隐喻体系保持了整体的连贯。以上也揭示出早期中国互联网在全球与本土、国家与社会、集体与个体之间所形成的微妙平衡以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杜雯 《大观周刊》2011,(31):126-126,150
本文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对广告中的隐喻进行尝试性的探讨,认为广告中的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交际,广告标题是广告内容和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本文对主要翻译理论进行了回顾,提出以关联理论为指导,选择最具隐喻语言特色的广告来探讨隐喻翻译,尝试对隐喻翻译问题做出自己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