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民族性与民主性:两种维度的国家认同教育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水兵 《教育学报》2013,9(1):21-26,36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民族"与"国家"的融合体。民族意义上的国家认同和政治意义上的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认同教育的两个基本维度。前者以民族历史、文化、语言认同为核心,涉及共同血缘、地域、历史等文化价值维度的认同教育,后者以宪法认同为核心,涉及人权、民主、法制等共同政治价值维度的认同教育。两者共存于国家认同教育的建构过程,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良性互动,应有机地统一起来。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爱国走向宪法爱国是时代发展趋势,民族品格的塑造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仍然是当代公民教育的重要使命。现代公民教育在两者张力之间培养既有民族品格和民族性精神,又具有现代民主意识的理性爱国公民。  相似文献   

2.
当前,认同问题的研究引人注目,特别是跨界民族认同与民族地区稳定联系起来,具有突出的政治意义。然而,人们研究方法受"多元文化意识"的影响,没有抓住认同意识的根本属性,以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人为地把两个不同属性和不同层次的认同对立起来,引起混乱。本文以跨界民族认同作为讨论的核心,强调中国跨界民族在国家认同问题上的特殊性,意在反思当前认同问题研究存在的一些误区,厘清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研究的思路,把问题的实质引向为现实服务。  相似文献   

3.
国家认同是现代国民教育的核心内容。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价值多元化、民族问题多元复杂,国家认同教育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国家认同教育根植于一定的国家民族和政治语境当中,具有民族性和境遇性。基于我国现实语境的国家认同教育,一方面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基础上的多元统一的民族认同教育,另一方面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民主、平等、法制基础上的公民教育。在国家认同教育的方法上,我国应该从灌输式的抽象说理走向对话式的话语叙事,立足于个体的生活世界,直抵受教育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4.
多民族国家内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既有紧张冲突的一面又有共生一致之处。实现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向,对统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观乎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路径,主要有强制同化、基于文化多元理论的认同整合、由建构"国家民族"认同而至民族国家认同、由"公民身份"而实现两种认同的"统一"等。实际上,关于国家认同的建构与强化,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应依具体社会政治和民族文化情境来展开。  相似文献   

5.
就中国民族唱法的本质来讲,其在国家意识主导下的身份认同是一种政治认同。文化观念传统驱使身份认同是一种文化认同。从中国民族唱法诞生后的国家-政治身份认同与群体-阶级身份认同的功能,中国民族唱法在发展中的自我身份认同,到中国民族唱法多元风格的多重身份认同,再到新世纪民族音乐的以文化-民族身份认同为主的多元身份认同。中国民族唱法的每一次风格转嬗,其背后所潜藏的正是中国社会特殊意识形态规约与社会文化宰制下主体追寻自我身份的历史。因而对于中国民族唱法的身份认同阐释本质上也是对中国民族唱法主体性成长的有声解读。  相似文献   

6.
认同可区分为集体身份和价值两个维度,分别回答"我是谁"及"我好恶什么"这两个问题.政治认同是带有政治意涵的认同现象,包括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制度认同、政府认同、政党认同、社会认同等元素,它们共同构成政治认同的谱系.这个谱系以国家认同为核心,根据政治意涵的不同程度而呈现为一种圈层结构.文化认同弥散于各层次的政治认同之中.在全球化遭遇重大挫折的新形势下,主权国家加强公众政治认同既面临新的契机,也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文化认同是个体成长的向导,是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的基石,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推动力。面对多元文化的冲突,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问题日益显现,表现为文化传统遭遇挑战、文化信念有待巩固、文化价值认同削弱、文化消费日渐西化、文化娱乐流于肤浅。我们应以文化史实教育为核心,以中国当代文化教育为基点,以网络文化管理为抓手,以广泛的文化实践为依托,以优秀的文艺作品为载体,有效增进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认同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现如今,民族与国家认同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与国家认同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截至目前,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与国家认同教育现状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性问题。为此,在实践中,要以文化和历史教学为纽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为主导,以多元文化教学为重点,切实提高民族与国家认同水平。  相似文献   

9.
统一战线视域中,国家认同是自我认同、自体认同和他者认别的统一;国家认同是建立在民族认同、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基础上的价值同构;中国特色国家认同是"两制认同一国"结构;针对中国域内两种不同的病态认同,统一战线工作应采取不同的工作范式.  相似文献   

10.
问卷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在国家归属感上体现出矛盾性,民族历史文化认同一定程度上弱化,以政治价值观为重要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低效,迫切需要加强中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中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在内容上要以民族历史语言文化认同教育和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认同教育为重点,在方法上坚持课堂知识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多渠道渗透和多手段运用相结合、日常仪式教育和重大社会活动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是国家支配形态正当性的重要基础。传统文化教育可视为公民个体通过文化认同达至国家认同的一种构建方式。国家认同的两张面孔、政治认同的现实挑战和国家认同的文化根基,是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合理性依据。通过指向文化身份认同、关涉文化符号认同以及承载文化价值认同,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了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三条路径。然而,以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生成民族歧异和造就内部分裂的温床。重塑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合理性,需要坚定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立场,秉承文化公民身份的教育理念,确立"大一统"认同的教育目的,构造国家、民族共同体的教育愿景。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发展是综合的,且须要践行和谐健康之道,这离不开民族文化认同实践的自觉,通过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培育,以形成民族文化认同自觉的向心力,确保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生态及社会成员生命的共生和合,其基础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文化认同自觉在内涵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民族文化认同自觉实践提供了内容、方法导向,实现其在抽象与具体、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关系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美国民族身份认同是美国文学批评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亦是族裔作家不断质疑完善的重要概念之一。文章以当代华裔作家任碧莲的小说《典型美国佬》为文本,审视典型美国人固有形象及其在小说中的化身以及家庭意象。她不但消解了美国固有的民族认同,突破了东方主义的藩篱,而且重新建构了一个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以家庭为核心的杂和认同。  相似文献   

14.
文化认同既是民族认同存在的根基,也是国家认同的核心要素。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已然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中华文化认同也面临新挑战。大学生作为精英群体,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主力军,因此以凝聚中华文化精髓和当代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加强文化认同教育,成为当务之急。文章通过对文化认同的可控性因素研究,提出利用多样的文化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价值观教育是美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美国以一套行之有效的价值观教育体系成功解决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多元文化社会的整合的难题,积累了许多价值观教育经验和教训,赢得了民族熔炉的美誉。面临着同样问题的中国也应当借鉴该国的价值观教育有益经验,为实现国民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强国强民强魂奠定坚实基础。总结美国价值观教育的特点,有利于提高我国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文化认同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前提,是文化自信的实现基础。文化认同的主体是"人",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必然是"人"在文化交融的文化生态系统中,积极主动探寻和权衡价值差异并选择性投入精力、情感和时间,形成个体文化内在价值"自觉",从而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赓续民族文化符号,坚守民族身份,牢固民族凝聚力,推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文化认同,才能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它是将国家共同体中不同的族群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其突出表现为政治性、文化性、现实性等特征。国家认同建设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由于我国多民族构成的多元性、复杂性等原因,加之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侧重以西南边疆地区为例,探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国家认同建构的出路,即必须坚定社会主义道路、传承民族文化以提升国家认同的文化内涵、积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最终从整体上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8.
美国在K-12义务教育阶段设置了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课程教育体系。该课程将美国精神与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帮助公民形成美国价值理念,认同并热爱美国,缓和了种族冲突,强化了国家科学治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美国"社会研究"课程教育的经验,或许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国家认同教育,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9.
文化认同是凝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生命延续的精神价值基础,文化认同的实质是对该民族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观认同,核心是一个国家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上从思想上达成共识,是产生认同的基础和前提。离开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犹如没有根基的浮萍。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的"血液"中,在文化认同的视域下引导正确的文化观念,培育理性的文化思维方式,营造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通过文化的基本价值、文化符号、文化符号的意义促使人们消除差异和隔阂,能够共享文化和有效沟通,进而促成合作,逐步产生价值认同和价值观认同,才能真正从行动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文化认同"是人们思想深处的共识,法治文化认同是人们对于法律制度文化、法律精神文化、法律行为文化所达成的共识。党的十八提出"要以法治文化建设奠定法治国家的坚实根基",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出要强化"依法治国"文化认同意识,法治文化认同对于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地区,由于法治宣传力度薄弱,法治文化认同度不高,为了巩固民族团结,提高法治建设的实效性,必须大力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教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增进民族地区的法治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和谐稳定,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