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早期集得的一枚"咸丰通宝"背"天下太平"钱是红铜质的,与其他"咸丰通宝"背"天下太平"钱不同。钱币的直径为44.5毫米,穿径5毫米,厚3.6毫米,重量是42.5克。此钱锈蚀较重,我用我研制的"不腐蚀去油除锈剂"数次清洗后,使其字口清晰,所拍的照片如图1。据"诚轩古钱、银锭"2010年11月16日北京拍卖会图录第85页"咸丰通宝"背"天下太平"钱;华夏国拍2010年秋拍会图录第97页,直径44毫米和44.5毫米钱,《金泉古韵》,第185页,直径43.8毫米钱,还有2010年秋季景星麟凤专拍会第108页、109页之2761和2761,即本文中图2、图3钱,都是黄铜质。  相似文献   

2.
钟成华 《收藏》2008,(12):128-129
“佛法僧宝”铜钱(见图),直径24.5毫米,穿宽5.8毫米,厚1.1毫米,重3.4克,钱文篆书直读,光背无文,安南(今越南)陈禺陈朝天应年间(1516年)所铸。安南古泉币,受中国影响深远,是为方孔圆钱形制,饯文均仿汉字,亦有用中国年号铸钱。在陈朝所铸“天应元宝”“佛法僧宝”“宜和祜宝”三品中,唯“佛法僧宝”钱传世较多,是陈朝(1516~1521年)陈暠父子大量铸造的流通货币之一。  相似文献   

3.
温苏 《收藏》2009,(5):119-119
笔者藏有一枚清代“道光通宝”钱,较为特殊。该钱直径27.5毫米,厚2毫米,重8.2克;面文“道光通宝”中的“通”字为双点通版,背文为满汉文“宝临”。其铜质精良,铸工尚可,包浆熟旧、自然,唯钱文稍显粗糙(见图)。  相似文献   

4.
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铸行“圣宋元宝”、“圣宋通宝”钱。通宝分为小平光背和小平型背“当伍”两种,居中国古钱珍品之列。笔者珍藏着一枚“圣宋通宝”钱,径24毫米,穿5.5毫米,厚1.5毫米,重4.2克。小平光背“圣宋通宝”在查阅过的钱谱里只发现三种版式。笔者所藏这枚钱,同《历代古钱图说》第95页1033号“圣宋通宝”拓片文字两相比较,字体、风格、气韵颇为相似。后者字迹清晰,毫  相似文献   

5.
古币二品     
黄明东 《收藏界》2010,(2):80-80
“咸丰通宝”铁母 “咸丰通宝”,文宗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铸币。其中铜质小平钱,应是比较珍贵的铁母。因笔者查阅多本图录,都只有铁母和铁钱的拓图,  相似文献   

6.
明“天启通宝”铸于熹宗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有小平、折二、折十等。“天启通宝”四字楷书,小平钱除光背外,背有星月及记重、记局、记地等多种文字。笔者藏一枚“天启通宝”光背小平钱。钱径24毫米,穿面径4毫米、背径5.5毫米,厚2.5毫米,重6.7克。黄铜质地,钱体厚重,包浆自然,有流通磨损且边缘受重击变形之痕,是开门的传世品。  相似文献   

7.
笔者于前些年在市场上收集到一枚"咸丰元宝"宝川当百大钱。奇特之处是"咸丰元宝"的"宝"字,非"尔"宝和"缶"宝,而是双"王"宝,即"(?)"。此钱为传世品,传世包浆。材质黄铜,直径49.6毫米,穿径7毫米,厚4.5毫米,重50克。  相似文献   

8.
“咸丰”年号钱的丰富多彩,是清朝其他年号钱所望尘莫及的。别的先不论,光钱币文字的多端变化,就让你跟花缭乱。这里只讲“宝”字。这个“宝”字是最为出彩的,它在咸丰钱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请看它的多姿变化:“尔”宝(寳)、“缶”宝(寶)、“(?)”宝((?))、“王”宝  相似文献   

9.
苟世英 《收藏界》2011,(3):67-67
咸丰钱币由于品种复杂,多姿多态,文字俊美,近几年来全线飘红,其中的珍稀品种更倍受青睐。现将自藏的一枚宝巩局“咸丰元宝”背“当五百”雕母矛以介绍,供泉友欣赏  相似文献   

10.
“洪武天下太平”钱,背穿上下为“圣旨”;左右为“日月明,午人存”6字。直径2.7厘米,穿径0.8厘米,重9克左右。此钱采用明太祖年号,而形制怪异,与历代官铸钱币截然不同,而其钱文繁多,书写较为随意,且存世量极少,可以肯定不属于行用流通货币。  相似文献   

11.
张建功 《收藏》2006,(6):101-101
我喜集古钱,尤其对新疆红钱情有独钟。2006年春节前泉友帮我收集到一枚喀局咸丰“当百”大钱,据原主人介绍,这枚大钱是在和田地区边远农村居民家中购得。此钱本来钉在房门上作辟邪用,可惜钱缘边被钻一小孔,内外郭也遭到人为磨损,但钱文清晰,锈色包浆自然,为传世之物。钱为红铜材质。其正面铸有汉文“咸丰元宝”,文字雄峻整齐,笔力稳健,楷意浓厚。背穿上下为汉字“当百”,穿左满文、穿右维吾尔文“喀什噶尔”。通观整体钱文,笔画粗壮不失雅致,是典型的新疆喀局“咸丰元宝”大钱风格。钱直径3.95厘米,穿径1.1厘米,厚0.21厘米,重20.4克(见图)。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上世纪70年代末,集得这枚“太平真宝”钱。此钱外廓5.2厘米,内径0.9厘米,重48.5克。钱文为篆书,铜质,见拓片和照片。此钱锈迹浓重,似为人们常说的“开门见山”钱。对于这枚“太平真宝”钱,我查阅了许多资料,未见  相似文献   

13.
何开俊 《收藏界》2011,(3):74-74
该“半两”(见图)与一直径为29毫米的“半两”置于一处合照,目的是证明大“半两”之大。此大“半两”最大直径68.5毫米,币最厚处7.8奄米.内最厚处3.8毫米,现重95.6觅,青铜材质.铸工规整,品相极美,漂亮的五花锈.将钱背置于80倍的使携式显微镜下观察  相似文献   

14.
张世林 《收藏》2001,(1):49-49
近日在定西古币市场上,从一钱贩手中购得一枚面文“雍正重宝”背“宝巩金城”钱。是钱直径33毫米,穿径6.5毫米,厚1.68毫米,重9.6克,铜质青中泛紫,铜色熟旧。由于长期携带、把玩,其钱通体光洁,只是钱缘左边有一月牙形缺口,但字体规整、雄健,整体形状完整、精美(见彩图)。此钱各钱谱未载,各泉刊未见报道,是清代宝巩局铸币的新发现,亦可补雍正宝巩局铸币之缺。  相似文献   

15.
咸丰宝巩局是清代甘肃省的铸钱局。其钱面值有小平、当二、当五、当十、当五十、当五百、当千数种。铜质分红铜和黄铜两种。钱文有宋体、楷体,书法求异,特别是满文"巩"字多有变化。形成宝巩局咸丰钱文书法独特的风格。笔者珍藏一枚"咸丰元宝"当千宝巩局阔缘样钱。直径66毫米,穿径11.2毫米,厚5.2毫米,外廓宽12.8毫  相似文献   

16.
师文涛 《收藏界》2013,(2):54-54
2007年11月11日买到一枚极厚重的宝云局部颁式咸丰当十钱。此钱文字清晰,品相精美,铜色偏红,直径39.3毫米,厚4.5毫米,重36.1克。宝云局的咸丰当十钱,在清朝所有咸丰大钱中应该是铸造数量最多的,版别也较多。  相似文献   

17.
雷生安 《收藏》2006,(4):99-99
清代咸丰元宝镇库木质呈样钱,原为河北省保定地区民间传世品,笔者于1986年在北京收藏。此钱样为黄杨木质,直径13.2厘米,内穿1.8厘米,重114克,正面楷书“咸丰元宝”四字,背穿左右为满文“宝泉”二字,穿上下为“镇库”二字。木质细腻,色泽红润,雕刻精湛,刀迹清晰可见;钱文书法精美,劲瘦刚健,具有周容斋太史所书钱文的风貌。此木样与华光普主编《中国古钱目录》中所载“咸丰元宝宝泉局镇库钱”字体风格一致,只是木样外缘较宽。  相似文献   

18.
袁克林 《收藏》2011,(2):89-89
咸丰年间江苏省所设铸钱局最多,计有筹防、筹济、淮安、敦信诸局。现今存世的宝苏局咸丰大钱,已无法分清归属哪家铸钱局所铸,只能统称为宝苏局铸币。宝苏局咸丰大钱品种版式繁多,其中不乏珍稀品种。在咸丰当十大钱中,如以钱文分类,其"尔宝"多而"缶宝"少。另"咸字"有勾咸、撇咸、断笔咸,"宝"字有阔贝宝、出头贝等,又有大字、小字、阔缘、窄缘之分。宝苏局官炉咸丰当五十大钱"尔宝"多,"缶宝"则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19.
郁恩芹 《收藏》2008,(12):127-127
我的藏品中有一枚“咸丰元宝”宝泉局当百花钱。该钱类似宫廷庆典一类特制花钱,为近年少见之品。  相似文献   

20.
陈桥 《收藏》2016,(11):48-48
直百五铢背“为”钱(见图),广穿厚肉,上下右左顺读,面背皆有内郭。正面钱文“五铢”二字略显瘦长,“直百”二字则稍宽肥;钱背所镌“为”字在穿口左侧。据说钱文为诸葛亮所书。是钱为青铜质地,直径28毫米,重7.8克。整个钱体布满硬锈,是典型的出土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