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运用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他者”理论,分析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两则经典童话《海的女儿》和《野天鹅》,探讨女性角色在经典童话中的地位,对安徒生童话进行解读会发现:许多经典童话被打上了男权文化的烙印,在实质上体现了男权文化的意识形态,传达了男权文化社会中所期待及规约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
“双美一夫”模式是我国古代小说、戏曲常见的模式之一。它的原型可远溯到舜与娥皇、女英的神话故事。“双美一夫”故事在元明清文学中大量涌现,影响较大的《琵琶记》、《儿女英雄传》就产生于此时,这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形态是密切相关的。“双美一夫”故事渗透着很强的男权意识,它们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文人们用男权话语建构起来的一个个情爱乌托邦。  相似文献   

3.
李洱的长篇小说《应物兄》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国三代女性精英知识分子的女性形象,女性精英知识分子的性格与命运映照当代社会中女性生活的多样形态。《应物兄》中有三类典型的女性形象:被规训与物化的女性、反抗男权的叛逆女性和圣洁而苍白的“理想”女性。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阐释,可以发掘隐藏于社会中的父权结构与男权意识,揭示女性主体意识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与重构。  相似文献   

4.
李昂的《杀夫》与方方的《奔跑的火光》均从不同角度反映出男权意识对女性的身心束缚,以及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苦闷、哀怨、彷徨、抗争和觉醒,表现出对女性生存、命运关注的热情。比较分析两部作品,以探索主人公林市与英芝两人在男权意识禁锢之下自我意识的复苏及女性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5.
《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反映了男权文化背景下女性的生存悲剧,玛格丽特并不是特殊的,和大多数妇女一样并没有使自己的命运得到救赎。本文主要以《茶花女》为例,阐述了男权文化背景下女性的生存悲剧,希望可以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通过《白鹿原》中女性的整体形象分析陈忠实等男作家的男权思想。我们认为,《白鹿原》中多角度地再现了一夫多妻制,表现出作者对一夫多妻制的潜意识推崇;作品突出地表现了女人的物性和工具性,并且用美貌、贤良等男权审美标准评判女性,女人的凶死命运也表现了宗法制度仇视女性的价值倾向。《白鹿原》还采用了典型的男性化的叙述策略。  相似文献   

7.
近来影视荧屏上一股复古潮流汹汹涌动着,中国封建王朝古装戏尤其是表现大清王朝的,正如火如荼、长盛不衰。上自皇帝(《雍正王朝》、《康熙王朝》)下至平民(《大刀王五》);从清官(《宰相刘罗锅》、《铁嘴铜牙纪晓岚》)到贪官(《魂断紫禁城》);从《大宅门》演到《大清药王》,闹轰轰你方唱罢我登场。总是围绕着北京城演绎着各种悲欢离合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古典小说《金瓶梅》中的潘金莲自古以来一直是众矢之的,她在无数的谩骂声中走过了几个世纪,"毒妇"的形象是许多人对她的刻板印象。美国作家霍桑的《红字》中,海斯特·白兰则一直被认为是温柔善良、自强不息的女性代表。本文通过对男权视角下女性形象的分析和对以上两部作品中女性形象与命运的比较,试图阐释她们命运的必然,并对男权社会以及这种制度下的叙事文本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9.
《色戒》作为张爱玲用三十年时间不断修改的珍爱之作,在人性的讨论之上隐含了作者对政治的思考与批判。本文从男权话语下的女性悲剧和革命话语下的女性悲剧两个角度深入文本,探讨了战争年代被压抑的人性,以及男权统治下女性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10.
《儒林外史》中的王太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泼妇形象,吴敬梓一方面刻画了她的“泼”相,另一方面也描写了她的不幸,她用撒泼向社会、向礼俗挑战,无奈封建的男权社会最终注定了她的悲剧人生。作者通过这一人物的塑造,对封建礼俗社会进行了辛辣讽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自己进步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11.
从文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美国著名短篇小说《美女,还是老虎》中女性的悲剧命运。文章认为,无论给予这部具有开放式结尾的小说以怎样的结尾,都无法使其中女性角色的命运得到救赎,说明她们的悲剧是男权制下所有女性的共同生存悲剧,并简述男权文化对当今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菊花》是斯坦贝克短篇小说中的名篇,半个多世纪以来,批评家从象征主义,生态批评和女性主义等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本文在女性主义理论框架内,运用“双性同体”的思想,对小说女主人公伊丽莎的性格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伊丽莎内心追求独立、平等和自由,渴望进入男性世界,步入主流文化。但因为父权制社会环境的压迫,“双性”意识未能达到和谐一致,最终梦想破灭,也集中反映了20世纪早期在美国女主人公伊丽莎所代表的女性共文化群体与男权社会主流文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作为《名利场》和《飘》中的著名女性形象,利蓓加与斯佳丽所获得的评价向来都是褒贬不一。从女性主义视角看来,二者虽然所处的时代背景各不相同,但是她们同样为了生存在男权社会中进行抗争,这种抗争同时又伴随着迎合、无奈与妥协。  相似文献   

14.
《觉醒》是凯特·肖邦的名篇,讲述了小说主人公艾德娜的寻求自我之路,反抗男权社会,以死来鉴证自己的真理之路,誓为完整之人。本文从二元论视角,解读资本主义男权社会价值二元论体系,对于女性作为"他者"的麻痹和摧残,揭示女主人公自由之路道路荆棘,解救自我,以死呐喊消除二元论的辖制,达到男性女性真正和谐。  相似文献   

15.
在英国的文学长廊中,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可以说是在众多文学画卷中独树一帜,小说中对于女性意识的描写可谓空前绝后。在当时男权奉行的社会中,《简爱》中所散发出来的女性意识一直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6.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基于自身经历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茶花女》。小说中描写了一个内心善良纯洁的美丽少女玛格丽特企图冲破各种社会桎梏追求自身幸福的爱情悲剧,揭示出男权社会背景下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剖析作为“他者”的玛格丽特在企图实现自己爱情理想过程中的女性意识觉醒,这一点正是其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同时使其在精神上得到了救赎,实现了女性意识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7.
艾丽丝·沃克在《紫颜色》中,通过描写西丽的成长、发展过程,揭露和批判了男权社会对女性和自然的统治和压迫,讴歌了女性意识和姐妹情谊,阐释了女性和自然的密切联系。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来探讨《紫颜色》,旨在阐明艾丽丝·沃克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8.
反映周朝不同时期思想文化的《周易》与《诗经》,在对待女性这个问题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诗经》无疑承继《周易》,不过,《诗经》收集的反映西周晚期以来的诗歌,对女性束缚之严厉,比《周易》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也可以得出一般结论:即在男权社会较为稳定,男人们管理社会游刃有余时,就会对女性待以宽容;相反,在社会...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波伏娃《第二性》中他者的概念分析舍伍德·安德森的小说《俄亥俄,温斯堡》"虔诚"这个故事中女性的地位。本文认为故事中的女性凯瑟琳·本特利和路易丝·本特利处于被动、附属地位,具有他者性,虽然她们努力寻求两性平等沟通和对话,但都在男权家长杰西·本特利的压制变成失去爱和沟通能力的畸人。  相似文献   

20.
徐訏的成名作《风萧萧》集“浪漫与现实”于一身,描写了上海在沦为“孤岛”时期的一场波涛暗涌的谍报之战。对小说中塑造的三位女性形象以及作者在细节描写处的用笔聚散细作研究,可以发现遮蔽在宏大的民族叙事中的女性困境问题。这一方面关涉到作者的文学思想和性别话语的表述问题,另一方面又与男性想象、民族国家想象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很有必要从性别视域出发探究民族话语与男权话语是如何对女性困境进行遮蔽的,进而可以为女性主体身份的建构提出一些合理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