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黄楚九是我从未谋面的曾外祖父,我是在他离世近二十个年头后,才来到这个世界的.知道他的名字,是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而当时对他的所谓了解,则是来自张贴在父亲单位还有居所外墙上的大字报.无数触目惊心的字眼,至今仍然无法从我的记忆中抹掉:"奸商"、"万恶的资本家"、"剥削劳动人民的不劳而获者"……我实在不愿--回忆这些不堪人目的字眼.父亲因为有这样一个外公,也被那些造反派"顺理成章"定性为"资产阶级的孝子贤孙",甚至被打成"里通外国"的"特务",因为黄楚九的长孙黄绍组在台湾……我也自然被列为"黑五类",再加上我"划不清界限"而被认定不能成为"可以被教育好的子女",我的"阶级立场"遭到拷问,说我不能背叛自己出身的"资产阶级",说我不肯坐到"无产阶级"这一边.我实在不明白,一个我从未见过的人,怎么就会影响了我的"阶级立场"?而他又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相似文献   

2.
3月12日,翟向东同志走了,噩耗传来,令我震惊.就在前一天,在院里见到他的女儿,我打听老翟的身体状况.他的女儿说:"我爸挺好的."岂料只隔一天,就传来噩耗.我毫无心理准备,只觉得鼻子酸楚,心被深深扎痛了.  相似文献   

3.
3月12日,翟向东同志走了,噩耗传来,令我震惊.就在前一天,在院里见到他的女儿,我打听老翟的身体状况.他的女儿说:"我爸挺好的."岂料只隔一天,就传来噩耗.我毫无心理准备,只觉得鼻子酸楚,心被深深扎痛了.  相似文献   

4.
贾樟柯 《出版参考》2004,(35):45-46
上初三的时候,我的一个结拜兄弟当兵要走.我去送他,他坐在大轿车里一言不发.我想安慰他,便说,这下好了,你自由了.说完此话,他还是一脸苦相,便有些烦他.在我的概念里,只要不上学,不做功课,不被老师烦,便是最大的幸福.而能离家远走,不被父母管教,那更是天大的喜事.我由衷地羡慕他,所以不太理解我那兄弟为何总是沉默不语,并且低着头不拿眼睛看我们.车快开的时候,我实在不想再看他一脸哭相,便说:"你是不是怕我们看你远走高飞,心里不平衡,假装不高兴来安慰我们?"  相似文献   

5.
正《文汇报》副总编辑唐海先生去世已11年了。我深深怀念这位资深的报业前辈——引领我走进新闻工作的引路人。我最早接触唐海先生是在1959年,他当时在《解放》杂志任职,1957年一场"反右"斗争,他幸免于难,被"保护"起来。在《解放》杂志举办的一次作者座谈会上,他对我这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热情鼓励有加,希望我为《解放》杂志写稿。我写了一文,很快就被刊用了。1960年,我被分配到文汇报工作。1962年,唐海回到文汇报担任领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我受命写作了一本书<穆青传>.在写作<穆青传>之前,我对穆青了解得很少,只是为他的文章而感动.偶尔在新华社的院子里与他擦肩而过,当时他留给我的一个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这个被新华社人称为"老头儿"(我们新华社的同志都叫他"穆老头儿",从来没有人叫"穆社长";虽然也在一些正式场合叫穆青同志,但最常叫的就是"穆老头儿")的社长真是非常朴实,不像"官儿".  相似文献   

7.
在农场的第一次相遇,是在去食堂打饭的路上. 那时,"文革"后期,他被"解放"后由组织上安排到我所在的国营农场任党委书记兼场长."文革"前他是一位中专学校的校长.  相似文献   

8.
卢国军 《出版参考》2004,(29):47-47
脑袋已经被"屁股"决定了还不自觉,有些知识分子大讲"个人主义"时,已先把自己与民族和国家分开了. 去年我在福建与一位偷渡到欧洲又被遣返的青年有过一段交谈.对于偷渡过程中的种种艰难困苦他说倒没有觉得什么,甚至对于蛇头的贪婪他也觉得可以理解.他自言至今最不能理解的是:他仅仅想到欧洲打工挣些钱,为什么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要付出如此高的代价?他说最受不了的是欧洲警察"不把中国人当人看"的眼神.  相似文献   

9.
想起张乐平,眼前就浮起一张眯着眼睛的笑脸.他见人就笑,开口就笑. 1988年,老同学陈赓第从香港来上海,要拜访"三毛之父"——漫画家张乐平.我带他走进五原路张家寓所,老张一见到我,就笑眯眯地说:"我要感谢你,你救了我一命."我听了,莫名其妙,却是又惊又喜,我何时曾救过张乐平的"命"?老张就讲了在"五七干校"时的一段往事. 1969年秋冬,我们一大批编辑记者"臭老九",在毛泽东"五七"指示的"指引"下,被送往奉贤海边的"干校"劳动改造.《解放日报》的人员编列为十七连,我和张乐平都"荣列"为十七连"战士".我是已经"靠边站"的文艺部副主任,"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黑干将",还有"历史问题"有待再查清,必须进"干校"边劳动边检查.  相似文献   

10.
1 2012年12月23日,我在河北邯郸等候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马明的到来,他要来这里看望马万水工程队的老工友. 时已正午,人尚未至,也无来电.我拨通了马部长的电话,意欲询问行至何处.但两次都无人接听,再要第三次时,有人接了但不是马部长. 我被告知:"马部长去不了了,我们出事了!" "怎么了?" "我们在路上出车祸了." "没事吧?" 电话那头声音哽咽:"马、马部长走了,他已经走了!" 我头脑嗡的一声,顿时一片空白.  相似文献   

11.
(1) 十年前,陈虻找我的时候,原话是说,我们要给白岩松找一个女搭档. 我当时还没想换工作,陈虻说你来我们年会玩玩吧,也见见大家. 那年年会是白岩松主持的,像他书里写的,"以恶搞和折磨领导"为主题,我跟台长分一组,白问:"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在什么季节?"台长按钮抢答:"冬季!"……大概他脑子闪现的都是系围巾的男女群雕.于是被大笑着羞辱一番,最后好像钱包也被抢掉了,一撒,天空中都是现金.  相似文献   

12.
心中的影象     
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遇到佛印正在打坐.苏东坡便在佛印的对面静静地坐了下来,也学佛印打坐.过了约一柱香的时间,两人同时张开眼睛,结束打坐.由于刚打完坐,苏东坡觉得浑身舒畅,满心欢喜.他问佛印说:"你看我现在像什么?"佛印回答苏东坡:"我看阁下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佛印说自己像尊佛,心中大乐.佛印也问苏东坡说:"那阁下看我像什么呢?"苏东坡心想:"平常老是被你占便宜,今儿个可让我逮到机会了.也换我来占占你的便宜."于是他回答佛印说:"我看你像一陀大便."佛印脸上微微一笑,便又继续打坐了.  相似文献   

13.
神圣的消解     
报载(大意):"文革"伊始,侯宝林先生被打成"黑帮".一天,他穿着黑色长袍被押上台.造反派高喊:"打倒侯宝林!"侯宝林便趴在地下.造反派斥问:"谁叫你趴下的?"侯宝林回答:"你们不是喊打倒我吗?我不打就倒,响应你们呀!"台下一片哄笑.  相似文献   

14.
我的一个同学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他一直认为我的工作很神秘,直言"心向往之已久".一切改变都源于他在2010年初注册了微博,从此以后,郑州下大雨飘雪花、社区居民举行所谓的"跨年演唱会"、一个交叉路口红绿灯坏了等等,都成了他发布的内容.作为他的粉丝,我也从他的微博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我们同学聚会,他套用了一段歌词送给我——"那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报道成了乐趣.今天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也没什么了不起."在2011年记者节的时候,我也给他发了条短信:"哥们儿,记者节快乐!"其实,在我们身边,与我们一起分享记者节快乐的"非专业记者"又岂止他一人?  相似文献   

15.
1982年初春,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省邮电管理局,尚未去报到就听说湖南出版局胡真局长招兵买马的消息,于是揣着毕业证书去应招.在修改了一篇刘亚楼的回忆文章并当场写了一篇作文后,不久便被录用,到湖南人民出版社"革命历史读物编辑室"工作. 这个编辑室有范寅铮、萧屏东、徐日晖、钟叔河、黄鹤逸、李沛诚等一些老前辈.我幸运地被范寅铮主任收做学徒. 范寅铮老师是中共地下党党员.他写得一手好文章和毛笔字,对党史情有独钟.他性格平和,清心寡欲,把读书和修改书稿当作生活中的全部乐趣.按照政策,他可以从老家农村调一位子女来长沙照顾他的生活,但他从不向党伸手.我师从他编辑出版的书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宁乡人民革命史》和《宁乡四髯》,前者获全国优秀通俗历史读物奖.范寅铮老师将自己的心血和才华,毫无保留地浇灌到修改来稿中而不求任何索取的精神,是对我编辑品德最好的精神启蒙.  相似文献   

16.
相声大师侯宝林虽然去世了,但他留给我们的相声是那么幽默有趣,无疑是一笔宝贵财富,而今我们从电视上还可以看到他的笑脸,听见他幽默诙谐的语言. 令我终生难忘的是与他的第一次会面,留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我始终被他意味深长、幽默诙谐的谈吐牵着鼻子走,不知不觉与他上演了一出对口"相声".  相似文献   

17.
儿子十岁那年的"六.一"儿童节,我送给他一份特殊的礼物--我小学阶段留下的二份珍贵档案(一首诗、一张成绩单).在这之前,我曾问过他:"六.一"最想得到什么?他毫不犹豫地说:"我想得到礼物;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过得开心".听了这些话,看着眼前泛黄的档案,还真叫我有点怅然.  相似文献   

18.
朴实大宋 "大宋人厚道,而且特别热心,每次我家的门锁坏了,车锁坏了,他都会帮忙免费修理.这么多年来,每次我叫他帮忙,他都爽快答应,从不推辞.他不只对我们一家人这么好,对这里的所有人都很好."提起同住一栋楼的宋师傅,窦阿姨赞不绝口:"更为难得的是在他的带领下,他们全家人都做好事."被窦阿姨亲切称为"大宋"的宋师傅,就是北京市大兴区有名的"活雷锋"--宋薛宣.  相似文献   

19.
我的一位老同学特别喜欢查字典。在校读书时,"字典是不吭声的老师"这句话就常常挂在他的嘴边,一本字典都给他翻烂了。走出校门后,他坚持了这个好习惯,受益匪浅。可是,有一次他却因为查字典被领导斥为"书呆子"。事情是这样的:这位领导在职工会上批评说:"我布置了的工作总不能及时完成,这种政令不通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同事  相似文献   

20.
整整25年前,原台湾《书评书目》杂志总编辑隐地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曾经大叹"苦经"说,他当初主编的是一份"易于招惹是非的刊物",因为所谓"书评","在我们这儿,一向被人看成不是骂人就是捧人,而我的朋友十分之七八都是写文章的,看样子,总有一天全会被我得罪光了。"他回忆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