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些优秀的西方新闻作品,大都具有生动细腻、实感性强的特点,这主要在于记者注意了对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观察与描写,注意了描写有关新闻事件和人物的细节。他们勿需使用形容词和副词,便能使文章写得引人入胜。 重视现场描写,成为西方新闻写作的一条重要规律。美国新闻学教授曼切尔说:“记者的第一信条也许是:要表现,不要陈述。”他认为,平铺直叙的叙述会使读者或听众处于消极的状况,表现主人公的言语和行动,会使人身历其境。由此,西方记者在写作中很注意在现场气氛的渲染、细节的选择与描写上下功夫。在作人物的现场描写方面,他们运用了  相似文献   

2.
往事(六)     
往事(六)吕齐在四十多年的记者生涯中,我访问过各种各样的人物。我总是努力挖掘他们的故事,尤其注意主人公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怎样想的”,因为这些“怎样”能反映人物的个性、特殊性。在我访问各类人物时,我喜欢大把大把地抓属于他的材料,语言的、文...  相似文献   

3.
侯雅俊 《青年记者》2016,(22):43-44
两大误区 纪实人物作品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真”字.受众之所以青睐纪实,就是冲着“真”而来.失真,是纪实作品之大忌,是从根本上的离经叛道.其他作品的创作,或许可以闭门造车,可是纪实性人物作品的产生,采访是必经之路.但是,采访谁,如何展开采访工作,有两大误区,必须慎之又慎. 1.家眷参与 拍摄纪实人物作品,特别是英模人物,主人公的家眷备受关注.因为通常情况下,英模人物在受众的眼中,往往都是“高大全”的工作形象.出于好奇,受众更希望了解生活中的英雄,一睹他们生活的细节,挖掘英雄的人生轨迹,探究更多新鲜的、过去不知道的事情.于是,家眷就成为人们探究细节的关键人物了.  相似文献   

4.
郑琼 《新闻前哨》2005,(2):91-92
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日益多样,受众主体意识的日益增强和电视表现艺术的日益丰富,创作已逐渐摒弃了用画外音的全能视角去表现人物,而是让人物自己讲述。从广义来讲,“人物讲述”应包括电视纪录片中对所有人物的访谈。一般来讲,可分三种:“主人公自述”、“见证人的述说”和“旁观的评说”。从狭义来讲,“人物讲述”仅指的是主人公的自述,可包括“主人公自述”和“模拟主人公自述”。  相似文献   

5.
方雨 《新闻实践》2004,(9):53-54
在听众和众多专家的眼里,主持人应该是节目的灵魂人物。有了他,节目就有了个性化的色彩。很多听众选择收听某个节目,可能就源于其对主持人的认同——表现在对主持人声音或者所表达的内容的认可。 我的这个观点来自于众多听众的来信。他们的开头语几乎如出一辙: “方雨,我很喜欢听你的节目,最吸引我的是你的声音”。想来也是,广播节目主持人  相似文献   

6.
"名人"闲话     
有一次同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鞠萍小姐聊天,她说在美国听到人们对“名人”有一个很刻薄的比喻,说名人是“一个美丽的充满臭气的气球”——此说无法考证,但是我觉得,对于完全依靠“包装”的明星人物,真可谓入木三分。“包装”其实是一个很媚俗的贬义词,把“包装”这个词用在好端端的人身上,我觉得是一种贬抑和侮辱,甚至是对人的价值的怀疑和否定。企求通过精心的“包装”赢得观众,也是对自己的实力缺乏自信的表现。一个真实、真诚地面对观众的人,为什  相似文献   

7.
吴彬 《新闻爱好者》2012,(22):73-74
细节可以表达情感、塑造形象、深化主题,是电视新闻语言构成和应用的重要手段。但生活中有大量生动鲜活的细节,记者不可能把所有的细节全部录下,而必须从围绕表现主题着眼,从揭示人物内心入手,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去抓取那些最有感染力、最能触动人心扉、最能揭示主题的"典型细节",再通过适当的角度、方法将它处理过之后强化在屏幕上。  相似文献   

8.
吴彬 《新闻爱好者》2012,(11):73-74
细节可以表达情感、塑造形象、深化主题,是电视新闻语言构成和应用的重要手段。但生活中有大量生动鲜活的细节,记者不可能把所有的细节全部录下,而必须从围绕表现主题着眼,从揭示人物内心入手,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去抓取那些最有感染力、最能触动人心扉、最能揭示主题的"典型细节",再通过适当的角度、方法将它处理过之后强化在屏幕上。  相似文献   

9.
第二个字名曰“细”。细,是指细节、情节。情节是骨架,细节才是血肉。没有血肉,人物活不起来,立不起来,言谈举止;情感风度,音容笑貌就出不来。画一张脸,额头画三道绉纹,就是一位老人的脸。没有三道绉纹,没有细节,人物形象就出不来,人物形象就模糊不清,如雾中看花。在写通讯中,除了要有典型的骨干的事例外,还要精选些生动有力的细节。精采的细节,往往能加强通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有时候,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恰恰最能准确有力地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于细微处见精神”。《三国演义》中描写关公的神勇,只运用了一个“温酒斩华雄”的细节。有时,一个好的细节描写比作者说上一大段话还管用的多。例如,《党的  相似文献   

10.
细节在人物通讯的地位注意运用细节是人物通讯是否成功的关键。通讯中的人物,总是要说话,有神态动作,有了几个能代替广泛描写的细节,人物的形象就鲜明突出了,人物就可以“站”起来。为什么有的人绞尽脑汁,把人物的事迹描绘一大堆,而文章还是干巴巴的,就是只注意罗列叙述性的情节,而没有反映人物本质的细节,由此可见细节在人物通讯中的地位。细节在人物通讯中的作用细节在人物通讯中到底有哪些作用呢? 1、细节能起到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作用。2、细节能生动地揭示人物的性格、  相似文献   

11.
我写小说有自己的招儿,即:细节的连续运用。记得一位朋友说过:“作品里的生活细节,写得好,写得有情趣,令人难忘,约可归为以下两点:一是小说里描述的身边琐事是经过严格选择,富有艺术感染力和美学价值的,这就需要作者敏锐的洞察力,有化平凡为珍奇的艺术水平;二是描述的日常生活和琐事符合某个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他独特的性  相似文献   

12.
对各种写作者而言,文学家在创作过程中似乎拥有更多的自由:他们不仅司以凭想象安排生活场面,创造故事情节,而且可以虚构出一个个人物来。然而,这种自由是有限度的。许多作家在谈到自己创作过程中的甘苦时曾表示,他们的创作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譬如在塑造人物时,就受到自己笔下人物的限制,以致于常常不得不“跟着人物走”。——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在谈到自己的小说  相似文献   

13.
高明的摄影师,大都善于抓取最能表达自己思想或感情的镜头,善于抓住生活中转瞬即逝的典型事例,将其拍摄下来.使读者从这一个画面(或照片)中,领略其丰富的生活或社会内涵。写人物的散文亦应如此。作者应善于选取最能表现人物品格、能力和性格的事件和细节,加以描绘,这样写出来的人物才能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写人物的散文不同于小说。小说一般都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故事情  相似文献   

14.
笔者是一家县报编辑,暇余喜欢写些“豆腐干”。前段时间,我这个小报编辑却受到一些“大编辑”的青睐,信件和电话不断,大多是询问我所在的报纸有哪些专栏,稿酬如何,能否为他们开辟“名人专栏”并支付优厚稿酬。还许诺,如能“互惠互利”,保证每月刊发我多少稿件支付多少稿酬云云。当我如实告诉他们,本报登千字文章最多只有20元,“名人稿件”受之不起时,几位“大编辑”竟立刻就挂断了电话。  相似文献   

15.
沙敏 《北京档案》2009,(5):30-31
在北京市各级各类的档案馆中,保存着许多历史照片。这些历史照片真实地印证了历史事件的细节,或是某个事件、某个人物、某个物体、某处场景的记录,或是某个名人家族或家庭的变迁,有的完整,有的只是片断,这些老照片在不经意间折射出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归纳起来说,新闻中的细节,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动作细节。在报道中出现人物时,准确抓取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一两个有意义的动作,可展示一个人物刹那间的心理状态和意志。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邓小平会见意大利记者》一稿中便有这样一段: “一位记者问道:‘当中国反击越南时,你是否注意到意共对你们持攻击的立场?’邓小平把手一摆,说:‘那没关系’。”  相似文献   

17.
描写是人物通讯写作的重要手法之一,它是在忠实于新闻事实基础上的有别于文学作品描写的一种现实生活细节的再反映,是新闻记者深入现场、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后,把事件或人物的本来面貌在文章中的再表现.使主人公血肉丰满、跃然纸上的要点,就在对 人物的细节描写上.  相似文献   

18.
丰富地活着     
本书讲述了主人公杨丢失了自己的灵魂却浑然不知,直到有一天,他胸闷气短,以为自己生病了,经睿智的女医生点拨才知道,自己只顾步履匆匆地走,却把灵魂遗落在了某个地方。他遵照女医生的建议,等到了不停追赶他的灵魂,从此,他们长久地过着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胡嘉 《新闻传播》2009,(7):124-124
细节,在《辞海》中的定义是: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是对生活中的细琐小事或人物细微的神态动作的描写”。细节在包装中的主要表现那么.哪些属于包装中应注意的“细节”呢?笔者以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标题细节——让“文眼”亮起来新闻标题被喻为“新闻的眼睛”,它有四个主要功能:概括新闻内容、评价新闻意义、吸引读者注意、美化新闻版面。一个有影响力的新闻,好的标题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20.
精选材料,展示细节为人作传,不论是全传、小传、或是评传,都要求全面反映人物生平事迹。写人物新闻却必须弃这种“大而全”或“小而全”的模式,只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和风貌的突出事实。人物新闻对人物传记而言,可谓“抓住一点,不计其余”。这是人物新闻对选材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